在中国伟大的历史上,“分化”和“融合”一直同时发生,并相互交叉。当你看向最深处的远方,你会发现中国人不断回归祖先的本源。客观回顾历史,坦然面对差异,才是最体贴的中国人文关怀。

-编者按

众所周知,客家作为一个独特的族群,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西,也遍布世界各地;相比之下,还有一个族群,广府人,和它关系最密切。

很少提到“广府人家”这个称呼。有时指母语为粤语的所有大规模人群,有时仅指以广州文化为核心或母语为粤语的小规模群体。

在中原南下的汉族移民历史上,这两个群体是一前一后的。他们曾经是彼此的朋友和对手,也是合作和分工不可或缺的伙伴。

他们的文化习俗有许多重叠之处,但基于他们的先天性格和后天环境,他们在气质和价值观上是不同的。

共存与不可分割

在中国,客家人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直到他们密不可分。

首先,地理上,客家人最多的广东省有2000多万人。但省名是广东,主流文化不是别人,正是广府文化。广府人口4000万,比客家人多一半。当地普通话只能是广府话。

说了这么多,广府人多,广府话就是普通话。推翻千年帝制后,掌管广东的广府人寥寥无几。相反,大部分是客家人,还有邱、胡、陈炯明、黄、陈、张发奎、黄木松,都是民国时期的历任统治者。解放后,其他地方的领导人就像陶铸一样

广东华侨、华人、广府人、客家人都有自己非常接近的话。

广府人是:

广东社会太阳永不落山。

客家人是:

哪里有盐水,哪里就有客家人。

也就是说,广府人和客家人遍布天下。当然,因为广府人靠海,出门方便多了,海外广府人自然比客家人多一半左右。但是,细细品味这两句话,却又各有不同的感受,很耐人寻味。

广府人强调阳光。广府人有哲理,有一种无望的乐观。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阳光自信。

不过客家人真的很强调盐水,盐水自然是指海水,咸涩苦涩。毕竟客家人的忧患意识更强。他们离家漂泊了几千年,这种感觉普遍被带到了海外。

广府人和客家人是中原汉人南下形成的同一个族群。客家人不谈这个。谁要说自己不是中原汉人,可能要和你一起努力,扎根河洛,热爱中原。这是一个不变的“祖宗之言”。虽然有人说他们也有畲族,但他们不同意。至于广府人,他们是西汉时期大规模南迁的移民,但强调这么多是不够的。时至今日,他们无一例外都自称为朱集香移民,更是中原地区地地道道的汉人,全广府人民成立了“朱集香后裔协会”。

而诸暨巷所在的南雄,甚至粤北,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广府人却很少。也许是诸暨巷事件后,广府人跟着罗贵走了,于是客家人从闽西、粤东移民过来,成为后来来者的主人。毕竟这里是山区,“没有山阻挡游客”,但广府人去了富饶的珠三角,早早起航出海。

广府人和客家人是天生的朋友,公婆,祖祖辈辈,中原移民。它们只有时间顺序。他们共同开垦了这片华南的“风水宝地”,并从这里共同走向世界。当时和他们一起,在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带领下,与元军作战,广东成为抵抗最激烈的地方;后来他们又聚在一起,和清兵打了一场殊死的仗,把整个华南都沾了血——这两次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大陆。他们只是两个族群,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自己真实的汉族身份,捍卫了汉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宋元交替,明清更迭,为何南方一个接一个的反抗,如此壮烈悲壮。说到晋南北朝的历史,人们不难找到答案。可惜这两次再也经不起这种历史灾难,造成了近代中国的大倒退。

客家人兴起之前,明朝宣德年间,广府人中间出现了一个“江门派”。它的创始人是新会人陈宪章,后来搬到江门附近的白沙村,所以世人都叫他陈白沙。他创办的江门学派,得到了当时著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高度赞扬:“有一个光明的学派,直到白沙才开始隐晦。”

陈白沙

在《明儒生传》中,他与王阳明并列,说“明初儒学是斋藤优子的一个支流,是从别人那里继承来的。曹端、胡践行其事迹,保留了儒家的真实故事,不敢改错,“学术之分始于、”。“众所周知,王阳明在赣南的成就对客家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同样,陈白沙对广东客家人的影响更是如吴教授所说:

......明代客家理学中心徽州府人才济济,理学发展到顶峰。代表人物有杨、叶适、叶春芳、叶天佑、叶、叶萼、杨起远。杨从詹甘泉那里得知了这个秘密。叶适研究南海的盘古蒿,崇拜王阳明的良知。叶春芳,学詹甘泉,‘甘泉称其学纯’。叶,理学崇..."

戊戌变法前夕,客家人、大外交家、诗人、思想家黄遵宪极力推荐光复青年梁启超到湖南时事学校任中学任教。他在书中对王说:

冼夫人去了湖南,也就是说,他听说浙中的官员和士绅们都采取了学习时事的行动,而中国和西方的总统则属于秦颂和任公,他们是报纸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任公的到来超出了之前讨论的预期。但是,如果你每个月写几篇文章并付费,任公就可以考虑到这一点。这似乎对报纸无害,可以求熟悉。

梁启超任公不是《时事》的主笔。《泰晤士报》的创始人之一黄遵宪很崇拜梁启超。正是他,湖南巡抚,带来了梁启超等一批人才,也是客家人的湖南巡抚陈宝珍,给湖南新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陈宝珍和孩子们

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先进思想的交流中,两个民族可以说是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甚至并肩作战。双方都有坚实的合作思想基础。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是广府人,黄遵宪、陈宝珍、刘光迪是粤赣川客家人,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辛亥革命后,正是广府人与客家人的真诚合作,使广东成为这场革命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无论是两次北伐,政府保法的成立,还是东伐,省港罢工,都像兄弟一样,同甘共苦,互相扶持,永不放弃。

但他们也是“非友不聚”。客家人第五次迁徙的时候,在广府小区,也就是粤西,遇到了一场大战。虽然这只是广府街道的局部矛盾,但清政府更是挑拨离间,但后果极其惨烈,双方伤亡560万。这段历史很难治愈很久,以至于彼此都有粗鄙的俚语,轻佻又互相看不上。广府人如果嫁给客家人,会被人看不起,客家人会遵守几百年的教义,不会嫁给外人...当然,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后来经过政治改革和革命,两个民族还是同甘共苦并肩作战。

说起广府人和客家人,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即使不依靠方言,也能大致判断广东谁是广府,谁是客家人!

是的,他们的性格特质太明显了!

他们的形象,风度,价值取向太不一样了!

比较客家和广府人,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比如从各自形成的历史入手,或者着眼于各自的文化观念,以及地域、经济、民俗等。,其中的异同可以用大块来写。但是,在这里,我们尝试从方言中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入手,因为成语和民间谚语往往是几十万年形成的,它们渗透着一个民间体系的文化,它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可以从其中反映出来,从而介绍它们的民间特色的形成、历史演变等方面。

那么,两大族群的方言中有哪些「关键词」?代表人民性格的共同语言是什么?

旧广州地图

大家熟悉的客家人,都是“卖祖田而不卖祖字”。关键词就在这个“祖语”里,意思是历史文化的“遗产”,是一种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贤说话”是一致的;重空谈者,是重论资排辈的精神境界。还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民间说法,比如“子孙永无止境的房子,子孙永无止境的土地”。与其给子孙买地,不如给子孙留“言”。还有“当官买地不如孝顺老婆”,“好儿子不贪天地,好女人不找嫁衣”,“家里有一千块钱不如收藏几千本书”...等等。,都讲究“言”,书的传统是文化精神的传统,而鄙薄官员、田地、嫁衣、黄金则是客家人的形而上追求。

广府人呢?广府人当中,最流行的是“顶硬”的口头禅和“马死而归地”的民间谚语。《坚硬顶上》也是作为民谣流传的。我们不妨把整首歌录下来,品味一下这个族群的趣味:

上顶硬,鬼叫你穷!

铁吹心肺,铜吹肺,

建立一颗坚实的心去迎接世界。

接待好,头发早,

感叹总是好的!

不屈不挠、不屈不挠的独立精神,对“贫穷”的蔑视,都源于光复人敢于冒险、崇尚勤奋、不怕受伤、敢发敢“叹”的思维模式。结合“马死而归地”,体现了一种独立、单向的精神,不想依附任何东西,也不想怨天尤人,而必须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与广府地区早期“洗脚下田”、“弃官经商”的传统密切相关。

广府人中间类似的谚语也不少,比如“崽大崽的世界”。孩子长大了,就是孩子的世界。让他们独立作战,建立世界。还有“山高皇帝远,海阔家强”。广府人中,以河海为生的家人,如冼氏、前冼夫人、今冼星海等,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

冼星海

所以广府民间系统民间谚语中的“关键词”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上”和“兴”,是一种行动,而不是拘泥于“言”。

种田读书传家宝vs猛龙过河

从以上关键词的引申,不难看出,在客家人中,无论是儿歌还是民间谚语,都是偏向“读者”或“学者”的。儿歌里关于“读郎”的话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客家儿童从小就被灌输着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比如《月夜》的儿歌对于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客家话是“月夜,书生郎”,强调读书为官。在民间谚语中,有“书不完,路不绝”,“不读书,眼瞎”,“干儿子不读书,不如养猪”,“秀才不怕破衫,最怕肚子里没货”,“天好赶上漏,读书赶上少年”,“读书努力就努力。”

这些都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追求,对学问的追求,被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大概比中原“边学边好”的传统还要差。当然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贫瘠的山区,贫穷的生活,不读书不当官就没有前途。

在广府人中,读书当然很重要,更不要说像顺德那样,文学冠军三个,武术冠军一个。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教职人员平分秋色,分别是11人和10人,也继承了中原文化的血脉。

但在广府人当中,他们所崇尚的不仅仅是读书郎,而是更广义的“猛人”。这是广府词汇里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比如“轰轰烈烈”——充满活力和愤怒,非常彪悍,再比如“不是龙而是河”……等等。

这些“猛人”虽然也包括读书有很大成就的人,比如顶尖的学者、作家,但应该概括为所有事业有成、有一种“行动力”、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人,尤其是那些敢于走出去,“闯天下”——“渡河”跨海的人。“猛人”二字,读来颇有攻击性和气势,信邪气,不畏艰难,成为风气!

这样广府人的追求更多的在于一种行动,有一种务实的精神。多年来,“四小虎”在珠三角即广府主城区异军突起,“顺德制造”名声大噪,表现出一种豪放、自给自足、从不冷漠的行动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海洋文化自然强于客家人。

但是很多谚语是他们共有的,比如:“有尖子生,却没有尖子生老师”,强调的是一代比一代强。再比如客家人说“不贪郎的田,只贪郎的精致”,广府人也有“好男孩不顾父田,好女人不顾父嫁权”,还大谈自己的真本事真知识。另外,客家人说“废木近山,废水近河”,广府人也有“废水近井,废木近山”,可以说是节俭省钱...这种比较。你可以找到更多。

其实广府人说的“硬顶”和客家人说的“硬脖子”还是有些区别的。前者讲进步,讲“向上”,后者讲坚持,讲坚定不移。都是“硬”字,各有千秋,但一般都是有联系的。客家人说“睡了不能倒”,广府人说“做人要有腰骨”,都是一样的。

从以上民间谚语和成语的对比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两个民族的异同,从这些谚语出发,我们可以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生长在南方这片热土上,有着自己个性的活树——支撑一个历史日的树空。

我猜你喜欢

你知道19个客家人最好吗?

在这里读客家

合作推广联系方式:

邮箱:kjjysjb@163.com

手机:13603075076

固定电话:86097699

1.《广府人 客家人与广府人:两大民系的难解难分(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府人 客家人与广府人:两大民系的难解难分(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9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