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报》头条就成都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转型升级做了专题报道。让我们看看边肖说了些什么。
成都市城乡教育概况
成都常住人口1600多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中心城市、郊区和远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像长跑一样。”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辉表示,如果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比作一场长跑,成都现在正在全速前进。
2003年到2008年,是“起步期”。这一时期,成都抓住资源配置的突破口,实施了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代表的八大举措,实施了2008-2009年教育灾后重建工程。
2009年4月,成都成为全国唯一的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进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期”。
2013年,成都市全部19个区、县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整体基本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速前进期”。
2013年,成都市形成了以市级“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核心的六种实践模式。
“市计划定标准,补空白,县是主要保障,保证落实。”戴辉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着这一思路,成都市基于六种一体化实践模式,构建了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质量水平的全球进步、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整合等四种新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转型升级。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边学边学”。
教育机会公平平等的城乡学校规划“一张图”
李锐是成都铁中福和学校八年级的学生。2012年,他随在城市工作的父母来到成都,并加入成都铁忠福和学校。去年李锐代表学校参加第五届华西国际中小学生击剑公开赛,初中男子佩剑个人赛取得第八名,在国际比赛中登上领奖台。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击剑,没经历过。”李锐告诉记者,他来成都上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之前从没想过可以参加击剑。
铁中福和学校是成都市金牛区的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位于成都三环边缘。在学生中,农民工子女约占80%。
在成都,和李锐一样,很多跟着父母进城的学生都做到了“学”。据成都市教育局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每年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有30%以上入学,其中90%以上就读于公立学校。像成都的注册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各种教育政策和福利。
为了实现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成都还增加了教育经费,建立和完善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体系,包括“三免一补”、“免住宿费”、“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种苗计划”等近30种经费类型。2013年至2017年,成都市救助总额达到56.3亿元,年均救助金额保持在10亿元以上,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的承诺得以实现。
为了在城乡各地实现“学习”和“学习”,除了建设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之外,统一城乡学校的标准规划尤为重要。
“我们建立了一套符合成都实际的地方教育标准,是城乡学校规划建设的参考体系。”戴辉介绍,成都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成都市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制定颁布了《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设计基本要求》、《设施设备配置》、《幼儿园分级办法》、《中小学教育技术与设备标准》等文件。在现有国家、省、市标准的基础上,秉承“衔接互补”的原则,按照“成都整体”的理念,制定了五大类24项教育产业地方标准。
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和市规划局开始修订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对成都市22个县进行统一规划,希望以“全市一盘棋,全区一图”的思路,共同打造“优秀教育成都”。同年12月,成都市政府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区素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公共配套学校必须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交付”的“三优先”原则,确保规划的实施。
项目建设告别“财务短板”
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的动态倾斜与调整
“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升级工程中,全县共投入教育设备升级改造9934万元,环境改造200万元,运动场改造3395万元。”浦江县教育局局长杨中云对近几年的教育投入非常满意。浦江县作为成都西南边缘的农业县,GDP不到成都的1%,财政可支配收入不到10亿元。
杨中云介绍,浦江县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显著,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得益于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我国教育公平已经进入了从机会公平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新阶段,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相应的资源配置也应该保持动态。”戴辉介绍,成都一直在规划和协调新农村项目的实施。同时,为了兼顾地区差异,形成了“中心城市给予政策,郊区县给予补贴,远郊县给予倾斜”的推广思路。
一方面,项目资金实行共享支持的“动态倾斜”制度。比如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升级工程,历时3年,总投资40多亿元,中心城区、郊区、远郊分别承担100%、70%、30%,其余由市级承担。以浦江县近年来的教育投入为例,投入运动场改造的3395万元,市县按7: 3的比例分摊。环境整治资金200万元由市政府承担。
另一方面是制定《成都市中小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现在成都市每两年动态调整人均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实行市县联动保障机制。对于人均公共资金高于国家标准的部分,中心城市所需资金由各区承担。郊区所需资金按市区3: 7比例分摊,偏远郊区县所需资金按市县6: 4比例分摊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建立了年度调整和增长制度。通过推广,2017年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平均公共支出调整为6000元。
名师成为“会走路的大脑”
教学团队实现了区域、城市和农村的充分流动
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突出体现在农村学校的“软件”上,即教师水平的配置跟不上办学条件的提高。
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差距明显。2009年,成都农村音乐、体育、审美学科教师短缺超过45%,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与城市相差1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之间优秀教师的数量相差很大。成都市每100名中小学教师中,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和各种教育教学竞赛的教师有21名,郊区县教师只有5.7名;成都市每100名中小学教师中,有0.53名被评为省市级教育硕士和学科带头人,而郊区县只有0.18名。
如何打破教师的困境?如何实现统筹规划?成都市在全市各区县推进教师“县管校招”,实现城乡教师统筹管理,消除教师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每年年底,成都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拿到成都市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是学校,而是一个叫人事管理服务中心的机构。该机构管理城乡教师的人事、户籍、保险、工资等。
"“县管理学校就业”打开了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玻璃门”. "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唐敏表示,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与教师签订了人事合同,而学校与教师签订了聘用合同。拿着两份合同的老师,完全从“学校人”变成了“体制人”。
教师从“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被教育当局派到学校任教。学校负责教师的日常工作安排和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会等待岗位,甚至被撤教。
实行“县管校聘”后,温江区根据每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重新核定每所学校的编制,通过竞岗重新决定教师去留,从而盘活城乡教师资源。
成都市教育局通过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的差异还面临着另一个矛盾:农村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名师,而退休名师资源丰富且闲置。
2010年9月,成都市出台了由市政府牵头推进,以市财政为保障的“常青树退休名师下乡促教”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退休名师下乡促教计划的实施。
常青计划有两种岗位:主管和导师。“校监”是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著名校长,重点培养服务区农村中小学优秀校长,负责整个学区“常青树工程”团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导师”是具有教育、教学、科研经验的著名教师,以服务学校发展为重点。他需要常年驻守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指导,培养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
新都一中特聘教师唐顺发于2016年2月退休后主动加入常青树工程。现在是简阳教育局成都常青树工作组的主管,每周一到周五都在简阳上班,充分发挥余热。
“到了简阳,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简阳的名师和成都联系起来。”唐顺发介绍,当时建阳没有名师工作室,优秀的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成都相比,这项工作严重滞后。
因此,唐顺发向简阳市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名师工作室,2017年3月,唐顺发率先在三星学区房建了简阳市第一家名师工作室,为农村学校培养优秀教师。今年9月以来,唐顺发进入了“下乡促教”的第三个年头,他推动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今年6月,简阳市教育局召开名师工作室评奖大会,29个名师工作室正式投产。简阳市名师建设的工作机制终于与成都接轨。据统计,“常青树计划”实施8年来,教师在支教过程中参加讲座17223次,督导1063次;举办了923次公开课和744次专题讲座;组织1027次跨校教研活动;撰写论文299篇,指导科研项目92个,指导小型专项研究项目206个。
此外,成都进一步打破了体制和制度障碍,探索了一系列改革。优化校长与教师的“动态沟通”体系;推进“教师自主创业、自主管理、一体化资助”的“两自主一包”改革;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退任和其他教师聘任制度,以及校长与名师之间的其他交流制度。
城市名校前手乡村学校
区县联盟,城乡教育质量共进
大邑县实验中学是2002年初中扩建的高中。扩建后学校一度难以发展:优秀学生留不住,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不高。
2013年8月,一个转折点出现了。成都市教育局协调成华区教育局和大邑县教育局组建“成华-大邑教育互动联盟”,全面推进两地教育区域和学校的融合互动发展。
成化区百年名校成都列武中学和大邑县实验中学在结对的基础上,派出管理团队进入大邑县实验中学,开始第一轮三年制领导。
经过几年的领导,现在大邑县实验中学从德育到教学改革,从学校管理到就业机制,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工作思路,从一所薄弱学校成为成都市新的优质学校。
近年来,成都根据教育资源的阶段性配置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创新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途径。打破校际、区域、空和管理四大壁垒,促进城乡教育整体进步和区域教育全面融合。
记者了解到,类似成华区和大邑县的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已在全区22个县推广,以“一对一”为主要模式,以“一对二”、“四对一”为辅助模式,形成区域教育联盟,促进成都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化。
在此框架下,推进跨区域学校结对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学校382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7.4%,49所学校跨区域由名校和优质学校主办办学,4万多名农村学生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打破优质名校的地域界限,实行市级统筹、县级名校群的发展机制。按照“精英学校+薄弱学校”、“精英学校+新学校”、“精英学校+农业学校”的方法,在全市22个县设立了73所精英学校和112所成员学校,覆盖学生近24万人。
“打破区县壁垒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质量的全球进步。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戴慧说。
评估需要监控。成都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不断开发监测评价工具。比如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监测指标体系,如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业质量标准与监测等。
在评价方面,已形成《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包括5个一级评价指标、20个二级评价指标和31个三级评价指标。根据“全球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在选定地区实施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县。建立“诊断、改进、评估”的评价结果运行机制,推动将学习方法和技能、情绪行为调节等指标纳入学校绩效等级评估。
知者时变,知者时变。打造成都,一座体现新发展观、全省“主心骨”的城市,我们不是在等休闲,我们在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体化,从基础平衡到优质平衡,从学教到教好成都。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基于这三个转变,成都将把城市格局从“大城市大农村”转变为“中心城市+郊区新城”,在各自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的良性互动。
简短评论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新时期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差距,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成都地处西部,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中心城区、郊区和远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成都市走上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道路,以城市为起点,加强政府在协调教育资源方面的努力:协调城乡办学计划,配置教育经费,管理城乡教师,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成都通过向农村倾斜更多的人、财、物,解决了农村学校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了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体化”、从“基础平衡”到“优质平衡”、从“学会教”到“教好成都”的三大转变。成都的经验为各地推进城乡教育统筹提供了样本,也增强了各地克服困难、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足问题的信心。
教育是民生第一要务。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也是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适应时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每个孩子的人生梦想插上翅膀。
ID:cdxscw
1.《成都城乡一体化 重磅关注:城区名校牵手农村学校,揭秘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速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都城乡一体化 重磅关注:城区名校牵手农村学校,揭秘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速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9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