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历史影响不亚于斯大林格勒。如果仅从军事方面考虑,库尔斯克战役应该是苏德战场的真正转折点,也可能是二战历史上最关键、最重要的战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硝烟已尽的库尔斯克时,会发现库尔斯克之战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但当时双方为了早已注定属于自己的胜利,殊死搏斗,在库尔斯克上演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钢铁绞杀,以德国战败而告终。
通过以下对战前德国形势和库尔斯克战役周边形势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战役发动之前,德国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这场把希特勒的无限希望和梦想寄托于此的不可能之战,以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失败告终。
1.武器质量:主战装备重,经常破,综合性能不如苏制坦克。
苏联T-34坦克攻击力和防御能力都很强。在虎豹出现之前,德国坦克根本没有优势,甚至处于无助被动的境地。库尔斯克战役前,为T-34坦克研制的“老虎”坦克和“豹子”坦克开始装备部队。虽然希特勒对这两种新型坦克寄予厚望,但“虎”和“豹”坦克的综合性能还不如T-34。特别是这两个新坦克不仅重,而且故障率高。
“老虎”坦克炮塔太重,没有辅助系统。炮手需要摇动手柄720次才能使炮塔转动一次,因此其反应速度极其缓慢。因为装甲厚度反复增加,重量达到56吨,机动性差。气电传动方式结构复杂,故障率过高,对作战极为不利。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损失的虎式坦克大部分都是因为机械故障被乘员抛弃的,但实际被摧毁的并不多。比如库尔斯克战役前夕,德国一家重型坦克公司拥有17辆虎式坦克,其中6辆在集结到前线时抛锚拖回维修,7月5日进攻开始时只剩下11辆可以战斗。随着部向北推进,几乎每天都有虎式坦克因故障落后或退出战场。到12日库尔斯克主战坦克战普罗霍罗夫的时候,部里能投入战斗的“老虎”坦克只有3辆。所以在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可靠性、简易性等方面,远不如苏联重型坦克。一旦进行长距离机动,故障就频繁发生。在后来的战场上,经常被苏联T-34坦克击毁。而且当时苏军有122毫米口径的自行火炮,完全可以穿透虎式坦克的装甲。“豹式”坦克最大的问题是故障频繁。由于其重量比原设计重很多,其发动机和传送带承受的压力过大,所以一直被频繁的机械故障所困扰。
为了增加胜算,希特勒还命令德国军事工业临时调集90辆新的“费迪南”战车。虽然火力巨大,装甲厚实,但也使其重量高达66.9吨,重得难以机动。此外,它没有配备近距离防御的大炮,所以它只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火力点,只适合在高处或远处提供火力支援。
二、武器数量:德国武器生产紧缺,尤其是坦克和重型装备,是攻击和作战的利器。
战争发动以来,苏德战场惊人的消耗,不仅使德国军事生产日益紧张,也使战场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减少。1940年,德国装甲师装备了四个坦克营,共400辆坦克,但到了1941-1942年,已缩减为两个坦克营,共200辆坦克。到1943年初,东线18个装甲师只剩下495辆坦克,平均每个师27辆!
德国新开发的虎式坦克月产量只有25辆,豹式坦克月产量不超过50辆。直到“堡垒”行动启动之前,只有200辆豹式、131辆虎式和90辆费迪南德式坦克。把这么少的坦克投入到与强大的有准备的敌人的艰苦战斗中,无异于杯水车薪,甚至是自焚。相比之下,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生产了1225辆T-34坦克和639 KV坦克。到1942年初,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新的T-34坦克的坦克集团军已经形成。到1943年,苏联坦克总产量达到24000辆,其中新T-34坦克14000辆,重型KV1、KV2、KV85坦克2500辆。除了2.3万门坦克炮和3.7万门高射炮外,还生产了4500门野战炮和反坦克炮,飞机产量高达3万架。到这场战斗的时候,苏联每个月生产的坦克数量已经达到2000辆,是德国的两倍,更不用说武器装备运到前线的时间了。
盟军空军队于1942年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军事工业基地成为轰炸的首要目标。但是,德国基本上处于只能应付这种局面而无法反击的困境。更严重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德国军工生产正遭受日益严重的打击。虽然直到1944年秋,德国的军事生产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速度缓慢,数量有限。与盟国尤其是苏联的军事生产速度和数量相比,差距日益扩大。邪恶的结果是,虽然德国的军事生产数量一直在上升,但实际上却越来越严重,无法弥补战场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合理现象:国家军事生产一直在增加,但军事武器装备一直在下降。相反,苏联的军事生产日益恢复和上升,并得到盟国越来越多的援助,军事武器装备也在不断加强和更新。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炮兵团数量开始超过步兵团,比例为1.5比1。中央陆军第13军,覆盖了从欧莱雅到库尔斯克的铁路线,每英里前线大约有148门大炮和迫击炮,远远超过德军全力进攻的数量。
三、士兵数量:德军损失惨重,兵力严重不足。
德国进入对苏战争后,军事资源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德军。特别是进入战争中期后,德军开始在苏德战场上遭受巨大损失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支援。这种情况迫使希特勒在1943年初实施“帝国总动员令”,16岁至65岁的男子和17岁至45岁的妇女被招募入伍。可想而知,他们很尴尬。早在1942年,希特勒就因兵力不足,决定大规模从他的仆从国招募军队。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被整个师征募。甚至希特勒本人也要求墨索里尼提供意大利军队。当年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西班牙的军队占东轴国家军队总数的1/4。而这些占了巨大比重的仆从部队,无论是质量、装备、士气还是战术,都不如德军,甚至相差甚远。
德军在1941年冬季开始明显削弱。新增人员根本无法弥补战场上的损失。1941年12月至1942年9月,东线三个集团军损失兵力168.81万人,但只需要增加兵力116.93万人,增加的数量仅为所需数量的69.2%。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7、8月份,当次年库尔斯克战役全面展开时,东线部队共损失42.2万人,但只增加了16.7万人,增加的数量仅占所需数量的39.5%。由此可见,德军损失巨大,差距巨大。我们不难理解,希特勒只能在后期战役中美英从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时,前往正在进行生死决战的战场派兵相助。
从1942年5月到库尔斯克战役前夕,德军连续作战10个月,兵力损失达到了极点。1942年7月1日至库尔斯克战役发动那一年,德军在东线战场共损失兵力198.5万人,平均每月兵力超过16.5万人。在此期间,德军的一线作战师通常只有团甚至营的规模,作为进攻武器的装甲部队的损失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每师只有27辆坦克的水平。
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前,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竭尽全力集结了约70%的坦克师、近30%的摩托化师、20%以上的步兵师和65%以上的作战飞机,共计90多万兵力和武器,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重炮,2050架飞机;而与德军对峙并做好战斗准备的苏军,则有133.6万兵力,19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34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72架飞机。此外,库尔斯克突起后面的草原军573,195人准备作为预备队前往。仅从兵力上来说,苏德两军之比为2.4: 1,苏军在坦克上有1.9: 1的优势。只是为了集中这些进攻力量,顿涅茨河、缪斯河等其他地区的德军防线被大大削弱了。
四、士兵素质:德国士兵年龄差距拉大,训练不足,尤其是军官。
1943年初《帝国总动员令》颁布后,几乎所有会携带武器的男女老少都被征召入伍,军队中士兵的年龄差距开始严重拉大。更不能容忍的是,随着战争的继续,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军队的整体心理和身体素质都在急剧下降。
至于训练,一般是四到六个月的训练,然后再送去作战部队。但由于兵员不足,德军司令部只需训练新兵6到8周就可以把他们送到前线。所以这些人身体条件和战斗技能都很低。军官补充难度更大,军校毕业生远不能弥补战场指挥官的伤亡。到1943年,80%的德国年轻军官只经过三个月的短期训练就直接被派往战场。
空军队补充难度更大。由于飞行员短缺,在战斗中受损严重的航空兵空部队根本无法替换,只能补充少量机组人员和飞机,很多机组人员没有作战经验。航空空部队新增飞行员的训练质量不符合新的飞行员防御形式的要求。1942年战争进入后,师资和教官的短缺开始明显,教练机,尤其是教练和战斗飞行的燃料也很短缺,大大缩短了新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另外飞行员极度疲劳,战斗装备程度也很严重。
相反,苏联官兵的作战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1943年夏,苏军基本完成了一级军事编制的编制,组建了许多新成立的装甲部队、兵团和军团,增加了大口径炮兵兵团的数量,使大量炮兵集中在战场的决定性区域,工兵、通信兵等特种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到这场战役,苏军进行了彻底的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训练步兵进行坦克“碾压”,训练炮兵快速变换发射位置,训练装甲部队从掩体和坦克遭遇中精确射击。
5.情报:德军最高层的叛乱组织导致军事情报完全泄露。
露西情报网是二战期间最大的间谍网,对这场战争的胜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藏在德军心脏地带的10人间谍组织。其中五人先后晋升为上将。所有成员都在陆军总部和陆军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职权涉及作战、补给运输、军需生产和通讯等。他们不仅消息灵通,而且有很多便捷的传递情报的渠道,所以他们往往很容易接触到核心机密,传递的信息准确迅速。通常情况下,沃尔芬斯坦城堡的命令并没有交给德国负责执行的战地指挥官,而是先放在斯大林的办公桌上。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以及1942年春未能收复哈尔科夫后西南军能够突破重围的奇迹,与露西情报网向苏联提供的情报有很大关系。这样,在希特勒4月初签署6号命令的两周前,苏联就已经知道了德国的真实意图,比曼施坦因考虑发动“堡垒”行动的日期早了一个月。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虎、豹、费迪南战车等所谓秘密新式武器的细节,也早在战前就被苏军掌握。苏军针对这些坦克的性能、数量和战术制定了详细有效的对策。
在即将发动总攻的关键时刻,“巴巴罗萨”袭击前的情景再次重演。一名德国士兵叛逃到苏联,并向苏联提供了德国进攻的确切时间。不同的是,在巴巴罗萨发动前向苏军投降的士兵几乎没有对整个作战计划产生任何影响,但这次叛逃给德国“堡垒”计划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苏军果断决定先进攻。在德军进攻前不到三个小时,他们集中全部地面火力和航空兵空部队对德军阵地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地毯式轰炸和俯冲轰炸。轰炸使得刚进入出发位置的德军做好了进攻准备,尤其是刚进入发射位置且尚未上膛的炮兵部队。不仅打乱了德军边防部队的指挥系统,还造成通讯联系中断,一度造成基层单位混乱。与此同时,一些隐藏的坦克集群准备出发,提前停留在机场的轰炸机编队也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和损失。这次进攻不仅直接延误了德军三个小时的进攻,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其进攻火力。此外,库尔斯克德军空军事基地的详细信息被泄露,在战役前夕先后遭到苏军大规模攻击,给空部队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空部队在此次战役中的作战行动。
根据上述人员提供的信息,苏军不仅摸清了德军统帅部的总企图,而且准确判断了德军在整个苏德战场上的部署,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区的作战队形,德军的人员队形和主攻方向,以及德军开始进攻的时间。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地区有计划地组织防御,军力远强于德国的苏联自觉转向防御,准备在德军进攻徒劳无功、元气大伤后转向反攻,给疲惫不堪的德军致命一击。
不及物动词准备工作:进攻时间一再拖延,不仅失去了突击性,也缺乏后续准备。
“堡垒计划”的初衷是立即发动进攻,以便在来不及恢复,援军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抓住苏军。
但“堡垒”作战计划未能按原计划启动。1943年,库尔斯克的春天姗姗来迟,直到3月底才开始变暖,但春雨开始不停地下。雨季使战场泥泞不堪,不利于德军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直到5月中旬。这时候苏联的防御体系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德军的实力远远不足以进行正面进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要想打赢一场进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后方工业要生产足够的武器;第二,这些武器要运到前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苏联的道路状况很差,苏联游击队不断在后方发动“铁路战争”来破坏德国的补给线;第三,武器运到前线后,部队需要时间掌握;第四,前线疲惫的部队需要时间休息,补充空缺,新兵必须有时间训练;第五,要收集足够的弹药和物资,在前线发动进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即使在7月初发动进攻时,德国装甲师拥有的坦克平均也只有100辆。其次,德国高级将领对“堡垒”作战计划的可行性存在很大分歧。争论一直没有结果,军队和武器装备的短缺导致“堡垒”行动推迟到6月。虽然曼施坦因和克鲁格一再敦促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显然认为,他应该等到收集到更多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之后,再发动进攻。然后经过多次推迟,“堡垒”行动终于推迟到7月5日。在希特勒拖延计划的三个月里,苏联防线日益巩固,新的部队日复一日不断向前线开放。在苏军从冬季战役的损失中恢复过来之前,对其发动突然袭击的好机会终于永远失去了。突袭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力量和时间的不足导致最后准备不足,于是对苏军展开了仓促组织的进攻行动。
从以上库尔斯克战役的战前分析可以看出,德军显然不仅没有胜利的希望和保证,甚至注定失败。在战役发动前,古德里安和莫德尔表示反对取消计划,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施泰因也主张速战速决,希特勒曾一度犹豫和担忧,这说明德国高层对这场战役的可行性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堡垒计划”终于开始了,之所以做不到,并不是说德国高层对军事形势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事实上,更多的因素应该在于影响军事行动的政治考虑。库尔斯克战役与其说是一场军事上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如说是一场政治上的较量,这场较量的胜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实力!
1.《库尔斯克会战 简析库尔斯克会战前的德军态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库尔斯克会战 简析库尔斯克会战前的德军态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2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