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圆明园方壶复原图。图片由清华大学提供

到目前为止,圆明园的精确数字复原已经达到圆明园总量的60%。昨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西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数字圆明园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作为梁思成的学生,郭黛西和她的团队用严谨而精准的数字建构,重现了圆明园15年来的本来历史面貌。

不同的景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今年是圆明园310周年。为了让这个承载历史与记忆的“万园之园”重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西教授带领团队,在15年内完成了所有能收集到详细信息的景点的数字化修复。目前,公园内60%的景点已经恢复,数字准确。

在过去的15年里,80多名专业人士致力于遗产保护,1万多份历史档案,4000份修复设计图,2000个数字建筑模型,120组小时空单元,分六个历史阶段,最终使圆明园跨越310年,再次展现给人们。

“为了了解圆明园的性质和特点,团队中的一名博士生每天骑自行车到国家博物馆查看皇帝的居住笔记,发现皇帝在最长的一年里在公园里呆了300多天。”郭代恒介绍。

这也让研究者意识到,圆明园是皇帝“朝内治”的地方,它实际上是紫禁城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宫殿。皇帝意志是景区建设的关键。公园内的建筑和园林中的数百个景点大多是为“治理”服务的,公园内的景观因皇帝审美理想的需要而异。

恢复后,不同的景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些景点在五帝的使用上出现了七次变化。

修复一个景点需要十多个步骤

“文物应该保持原状,但人民心里也有遗憾。不知道圆明园什么样子。我们希望圆明园能恢复原貌。”郭戴衡说。

郭大和团队成员要从每栋楼的内部结构入手。柱子、横梁、斗拱、椽子、门窗、瓷砖、亲亲动物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三维建模。彩画要根据不同的时代风格来画,反映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一个景点的每一次修复都需要十几道程序,包括现场信息的准确收集和记录、文件的认真研究、样板房建造的技术分析、受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

普通人如何才能看到这些真实准确的圆明园形象?圆明园移动游系统和圆明园虚拟园系统是研发成果。该导航系统是圆明园移动导航产品,是集海量数据、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解说于一体的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现在圆明园景区,花30元左右就可以用了。目前使用量已经超过几十万。

■对话

郭伟:希望科研成果能为大众服务

新京报:如何理解还原圆明园总量60%的准确数字?

郭大和:这60%是指有坚实基础的复原,找出具体的样子,找到各种档案,整合起来。将历史研究成果融入数字化是最大的特点。

剩下的,第一,因为圆明园遗址并没有全部暴露,有的被占领了;只有简单的总体规划,但是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任何资料等等,都无法准确还原。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久15年才做到这一点?你想过放弃吗?

郭黛西:研究不那么快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资金不足。做这项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开始清华拨了15万的开办费。后来海淀区政府也对一些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获得的资金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当时有人做其他的建筑设计,把赚来的钱投入到这个项目中。目前收到的回报还很少,但一直在坚持。如果有资金,以后可以做更多的景观和产品来完善。

新京报:球队接下来会怎么做?

郭黛西:希望科研成果能为大众服务,让大家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热爱它们。以后希望多做一些身临其境的数码产品,多做一些感性的项目。目前团队正在推进两个创新项目:“混合现实”和“反映现实”。随着圆明园考古发掘的推进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团队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

1.《“虚拟现实”圆明园 数字复原六成园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虚拟现实”圆明园 数字复原六成园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3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