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晚,央视《国宝档案》播出《问传奇——紫阳真人张伯端》,在道教界和泰州引起诸多争议。

该视频由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馆”播出

国宝档案是央视国际频道的一线品牌栏目。是一个揭露和归档国宝级文物秘密的电视栏目,既有观赏性,又有权威性和严肃性。本专栏可以关注台州、道教、张伯端,有利于弘扬道教文化,宣传台州名人张伯端、台州国宝雍正所封的道教皇家古迹,提高台州知名度,弘扬台州文化。所以,关注泰州、道教、张伯端是好事。

《问传奇——紫阳真人张伯端》以雍正帝在临海博物馆封存的一座道教皇家纪念碑为起点,介绍了这座皇家纪念碑的来历,引出了南宗道教创始人张伯端的一些传奇经历:张伯端原为泰州官员,因“焚书”罪被派往岭南,后转学到成都学习道教。他遇到了道教大师刘海禅,受过很深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道教理论,90岁。

应该说,这个专栏小组做了一些研究,付出了一些努力,产生了这个文件,也反映了张伯端的一些经验。因此,它在宣传台州和道教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这个好事并没有真正做好

本来“国宝档案”这种高品位的栏目推出的节目,为了做好事,应该是优秀的作品。可惜影片意外留下很多失败,所以没有做好。

未能抓住重点

一个只有15分钟时长的节目,并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人文历史,只能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由于影片名为《质疑传奇——紫阳真人张伯端》,基本要求是突出张伯端生活中的重要经历和关键节点。

虽然影片引入了几个重要节点,比如张伯端在临海做官,被分到岭南,在成都学道,但全片忽略了重点——天台山。

因为天台山不仅是张伯端的故乡,更主要的原因是张伯端从成都等地回国后,在天台山桐柏宫修行,系统梳理自己的学道成就,悟出真谛,写出了《五真篇》,使张伯端成为南方道教的始祖,天台山桐柏宫成为南方道教的祖宅。

由此可见,天台山是张伯端《悟真篇》的写作之地,是他创立道教南宗、生活修行、悟出真谛、当老师的地方,是他人生阅历达到巅峰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地方,也是他成名长生的地方。这么重要的关键点,整个节目都没有提到,真的很神奇,很不可思议。

上图为天台山桐柏宫道观碑碎片

避重就轻

影片不仅没有介绍天台山桐柏宫,也没有重点介绍雍正御碑。临海县有雍正御碑是事实。当时有三处雍正御碑,碑文相同,另外两处分别在天台山桐柏宫和临海百步。

为什么有三个碑文相同的纪念碑?雍正帝究其渊源,深为“虽教三分,道一分”的思想所折服,并根据与天台山的特殊关系的秘密消息,“天台山听说紫阳有真窑洞,但不知能否有道观?可以详细关注参观情况,有振兴部就修复,私下讨论。”。由此可见,出发点是考虑天台山紫阳真正的山洞。

不幸的是,在对使臣的调查中,他们被误导,把张伯端当成了临海人,还轻率地得出了“紫阳的确是临海人”的错误结论。“作为真人故居流传下来的”临海紫阳楼,以及“作为张伯端洗浴休闲场所流传下来的”临海西北60里的百步溪,都上报给了雍正帝。因此,出于对张伯端的尊重,雍正帝下令对临海的桐柏宫、百步楼、紫阳楼进行修缮,并统一题字,然后在三处设立帝王纪念碑。铭文原题为“拜道铭”,其他两个铭文则以“道铭”为题。

可以看出,雍正帝是因为张伯端和天台山才被派去调查的,这三个古迹主要是以天台山为基础的。但影片没有提到“拜道观”主碑,显然是避重就轻。

上图为雍正帝的秘籍

有故意回避的嫌疑

影片不仅没有提到道教祖籍天台山的桐柏宫,而且在介绍张伯端的《武真章》时也是这样表述的:“张伯端台州临海县附近的山上,住着盖屋,93岁时写下了著名的《武真章》。张伯端的《五珍篇》主要写在当时著名的天台山桐柏宫。否则,人们不会把它当作南方道教的发祥地,雍正帝也不会派人去天台山了解张伯端。但影片只指向“临海县城附近的那座山”,也就是避而不谈“天台山”。「临海县附近的山脉」可以进入「国宝档案」吗,但与张伯端有特殊关系的「天台山」却不能进入「国宝档案」?

上图为新桐柏宫紫阳坐像

不尊重历史事实

当然,张伯端最清楚他的出生地。他在《武镇章》序言中署名“天台平叔序”,明确表明他是“天台人”。从那以后,从清朝康熙年间的600多年里,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张伯端是一个天台的人。

但他在临海工作生活多年,留下了很多足迹、传奇和故事,也和临海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由于他最后的成就和威望,临海的少数人从宣传临海的角度出发,发展出把张伯端当成临海人的想法,并逐步推广,不断写传奇,演绎故事。康熙年间,临海少数人以当时泰州县位于临海为由,将他先记载为“郡人”,后记载为“临海人”。于是,“天台论”与“临海论”之争就此而起。

事实上,雍正帝最初听到的是“天台山紫阳真人”,说明他和他的幕僚们有此共识,当时的官员和舆论对“张伯端是天台山人”并无异议。更耐人寻味的是,专使“后”坚定地提出“资阳确实是沿海人”的结论,雍正帝及其幕僚们虽然从“天台论”出发有所动摇,但并不认同“临海论”,所以在题词中使用了“资阳生于台州”而不是“生于临海”。

在2012年11月的张伯端生平研讨会上,除了少数沿海学者外,其他专家基本认同“屋顶理论”。然而,根据一些人的结论,张伯端是临海的,他显然不尊重历史事实。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在桐柏宫发表了演讲

写作中的奇怪错误

这部电影的节目组去过天台山桐柏宫拍了一些镜头,这表明他们也知道这个地方在张伯端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分量。但是这部电影中天台山的镜头很少,当桐柏宫的镜头只出现了几个镜头的时候,竟然还有副标题“浙江仙居县”,真的让人觉得“诡异”可笑!退一步说,打错字可能是必然的,但如果联系到天台山“不提桐柏宫”和“临海之山”的整个做法,必然会产生连这些字都拼错了“计划”的“离奇”联想。

第三,失败这件事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损央视“国宝档案”的声誉和权威

央视是中国最高档的媒体。国宝档案专栏以其秘密吸引观众,以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征服观众。是一流的品牌专栏。但是,这部影片中的上述问题,与栏目的初衷以及它的档次和特色相去甚远。因此在广大观众和道教人士中产生了不良反应,甚至有人认为影片在“小学生”层面犯了“令人惊讶的低级错误”,极大地损害了栏目原有的良好口碑和权威性。

伤害道教人士的感情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南道教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信徒众多。南道宗的始祖是张伯端,祠堂是天台山桐柏宫。道教人士对张伯端和南祖非常尊敬。影片虽然介绍了张伯端,但没有提到太庙桐柏宫,有刻意回避的嫌疑,严重伤害了道教人士的感情。

武当山道会会长李光复在桐柏宫

容易造成历史文化的混乱

国宝档案馆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栏目。其内容应该是对国宝的真实历史记录,往往成为后世求史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每一个具体的节目都要对历史负责,严格尊重史实,为后人提供可靠、真实的历史记录。但影片没有抓住重点,甚至刻意回避重点,也没有对籍贯等问题进行严格的研究。所以这部电影如果留给后人作为依据,必然会导致历史文化的混乱。

吴镇序-自治领天台张伯端

激化了地方学术界的矛盾

在2012年张伯端生平研讨会上,形成了“张伯端是天台人”的基本共识,原本的“天台论”与“临海论”之争也趋于平静。但是,抛开史实不谈,这部影片偏向于听与信,突然以一种“加冕结论”的方式确定了“临海理论”。这个结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天台、临海、道教、文化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引起了天台论和临海论的很大矛盾。这不得不说是电影制作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就”。总之,电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局不好,好的东西没有做好,副作用也很多。

资阳真人简介

四、如何实事求是,把好事做好

正确认识。

犯错是人之常情。那部片子已经上映了,不可逆转。然而,存在的问题值得正视。实事求是,赔罪改错,也应该是国宝档案的气质和态度。认真对待错误,实事求是,纠正错误,更能提高国宝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天台山桐柏宫紫阳殿

翻拍电影

因为以上问题,如果只做一点点修改,可能没什么帮助。所以建议翻拍一部电影比较现实。1、充分了解情况。对张伯端及其南方道教有深入的了解。2、突出重点。要抓住张伯端故里天台的重要节点,在泰州工作,调度岭南,学成都,练汉阴,传道隆庆,成书天台,羽临海,突出天台山桐柏宫的重中之重。同时,它结合了点和面来反映张伯端生活的概貌。3、打造精品。要尊重史实,让每一个内容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要提炼精华,使之精彩,做到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有美感,每一个字都准确。努力为道教南宗及其祖先张伯端和桐柏宫留下真实、精彩、珍贵的历史视频记录。

这样可以弥补原片明显的不足,做好工作,有利于有效地宣传南宗道教、张伯端、泰州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体现国宝档案改进错误的魄力和实际行动,维护国宝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作者原题“做好维护央视“国宝档案”威信的工作”——关于“问传奇——资阳真实张曼段波”的争论

1.《张伯端 【观●点】天台人张伯端“被争议”背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伯端 【观●点】天台人张伯端“被争议”背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4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