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下午,北外校区静悄悄的,空冷清。正值寒假,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杨洪波在信息大厦四楼办公室值班,一楼智能教室的模型室正在建设中。近期将成为北外实施智慧教学的主阵地。
1998年底,杨洪波去北外做信息工作,北外英文网站设计的第一版出自他之手。今年是他在北外工作的第20个年头。期间目睹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参与了北外数字校园三期建设,感受到了数字化的汹涌浪潮。杨洪波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在这样一个科技为王的时代。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数字北到智能北的蓝图变成现实。
运气是必然的。这种幸运来自于他对北外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数字北外本质的精辟见解。在面对复杂的线索时,他能像牛一样理清思路,把重点搞直。
世界上的大事一定要做得细致,只有把大目标和小细节都考虑进去,事情才能完成。2009年以来,数字北方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北外官网开始搭建,风格独特,可适应全球50种语言;2015年部分实现数据集中化,数据图表可以实时“钻取”。在未来,这些数据必将支持教师和学生的数字肖像、精确教学和智能决策的应用。北外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乘坐大数据快车,推动世界级外语大学的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首批“211工程”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大学、首批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它是一所历史悠久、教学语言数量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中国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洋、专、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驻外大使400余人,参赞1000余人,由此北外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每年有近3000名毕业生从这里前往世界各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无论是融入最先进的学术思想,还是与多彩的世界接轨,创造价值,他们在学校的信息素养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杨洪波强调:“让师生无感知地享受高水平的信息服务,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华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访问北外的网站和微信,查看留学信息、招生信息、合作信息等。,高效便捷地安排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每一分钟,在北外的每一个角落,师生们交作业,查课表,看教学视频,享受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的便利。这些便利都离不开北外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经过资源整合重组于2008年成立,位于北外校区东校区中间的一栋四层灰白色建筑内。这座小楼建于1983年,一些设备是联合国捐赠的。大楼内有数千个礼堂、国际学术报告厅、数十间教室和办公室。
穿过校园,进入小楼,可以感受到简约、优雅和活力;平静的气氛和活泼相辅相成。北外信息技术中心被称为“全服务中心”,其服务涵盖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机房管理、主机托管、网络基础信息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基础延伸服务、一卡通、信息系统、数据中心、视频录制与编辑、多媒体制作、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管理等。目前有46名工作人员,中心下设6个部门,保障全校信息化工作。
北外信息中心副主任杨洪波
系统思维,循序渐进
从软硬件建设到大数据、云数据中心,从数字校园建设到智慧校园,华北信息化工作在不断超越自己,任中未来任重道远。“感觉信息建设者很累,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离老师、学生、领导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也在反思,是过度依赖技术更新还是发展方向错误?或者我们过多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顶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没有找到适合华北地区的建设路径。目前高校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离老师和学生期待的云计算、云服务、云流程还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在未来做到最好。”杨洪波感觉到了。
高校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建设资金、信息人才、部门定位和网络安全。
的确,一个聪明的女人没有米饭是不会做饭的。北外的信息化建设资金虽然全部来自国家和学校,但分配并不均衡。杨洪波说:“充足的资金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钱,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网络出口带宽和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租赁是年度基本采购服务。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设备的采购、更新和维护需要定期定量投资。发电车、精密空检测、UPS维修外包都需要资金支持。”
人才和团队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北外信息技术中心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有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也有各单位兼职信息人员、外包公司常驻人员、学生助理等。把不同单位、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特长、不同经历的人组织起来,拧成一条绳,需要智慧。待遇与发展的问题空给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一些核心人才无法留住,二是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我们在体制内默默坚持,支持日常繁忙复杂的工作。杨洪波感慨道:“走出体制的人是勇士,为心中的梦想而旅行;留在体制内的都是英雄,上班时保持着为师生服务的初心。”
受系统灵活性、部门协调性、历史习惯等因素的制约,高校IT部门在推进工作时会遇到诸多障碍,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未来高校IT部门将以什么形式存在?怎么定位?信息技术中心、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工作办公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一路走来,部门的定位和职责不断调整,杨洪波也是一头雾水。技术会发生变化和进化吗,会进入唯技术论的死胡同吗?如何利用技术改变管理?如何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满足无限的信息需求?高校如何开放CIO模式?作为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如何平衡学术、管理和技术?
网络安全是高校信息部门面临的最大工作挑战。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信息泄露、网页篡改和远程控制。北外信息技术中心运营管理学校320个网站和各种服务系统,为学校各部门150个微信号服务,包括5个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备案二级系统:学校中文主页、一卡通系统、数字北外系统、金融和图书馆系统。杨洪波说:“我们应该记住三个‘安全宝贝’:1。风险=概率+结果。2.信任=知识减少.3.风险控制模型=成熟度+量化能力+持续性。控制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可能性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大于治疗,防患于未然永远是上策。”
对于师生来说,信息化离“触手可及”还很远。杨洪波一直在想: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与师生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那么如何提供强大而多样化的服务呢?如何打造刚好需要的业务,与学校核心工作无缝衔接,解决应用痛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毕竟要一步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用前瞻性思维构建数据中心
科研项目统计表
北外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基于“开放、互联、智能、集成、创新”的建设原则,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调研,并获得专家认可。2015年初开工,8月试运行,11月正式验收。数据中心是学校信息化的核心。如何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数据中心?杨洪波认为:“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将顶层设计的美好信息化蓝图分解成一个项目来实现,让师生都有收获感。这是建设数据中心的初衷,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数据中心分为软硬件建设两部分,硬件数据中心建设相对容易。北外数据中心为B类机房,位于西校区国际大厦一楼,建筑面积497平方米。根据功能划分为8个区域,包括47平方米的运维监控区域、200平方米的核心机房区域、93平方米的扩展机房区域、27平方米的不间断电源机房、23平方米的电池室、23平方米的ODF接线区域、27平方米的消防气缸区域和57平方米的巡检区域。一期安装64个标准机柜,二期安装96个标准机柜。数据中心项目创新采用淋浴房、封闭冷风通道、热管空等先进节能技术,绿色、安全、节能,可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样本,为北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杨洪波提到:“当时是按照使用20年甚至30年的计划设计的,有可能和运营商合作开发云服务。云是未来信息发展的方向。软件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以基础数据库、数据仓库、各种流程引擎为代表,包括一站式在线服务大厅,推动下一代智能校园建设。我们更注重各个应用厂商的整体设计。毕竟软件和硬件是分不开的。”
在技术几乎相同的前提下,用户更愿意选择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合作伙伴。“服务的优点和缺点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值得增加更多的投资。”比如他说“最近几天学校停电了,一个云平台的服务器停电了,学生早上八点开始上课没有恢复服务,构成重大事故。我们更注重业务连续性。在停电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硬件数据中心需要购买的产品最多,包括服务器集群、刀片服务器、存储、基础设施、智能机柜、智能环境监控、智能运维等。杨洪波强调:“除了服务,我们更注重机器的适用性和适用性。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比如高校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超融合一体机作为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将刀片服务器、存储、数据库、存储融为一体。而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高校,在部署云计算和大数据时,更倾向于选择通用服务器、存储和数据库。通用设备性能更好,不会被一体机束缚,性能扩展,多业务。更有价值。”
北外数据中心架构于2015年完成,软件建设逐步完善,从一站式服务大厅、数据总线、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到扩展云服务、移动服务,是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校园向智能校园转型的支撑。
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从前期建设、选型采购到后期实施推广,是一个一站式的项目;从做项目立项前瞻性规划到招投标、验收、运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当被问及数据中心的选择和实施经验时,杨洪波反复强调了一个词:前瞻性。如果一个人不去想什么是遥远的,他会发现悲伤近在咫尺。要做前瞻性的规划。“规划之初,北外数据中心顶住了诸多压力,坚持一次性到位建设,下沉式设计,B+机房,做好未来20~30年的教学管理工作服。数据存储选择也是如此。当时很多高校质疑为什么用700~800T全闪存,证明我们选择的很明智。虚拟化应用是一项输入输出密集型业务。由于IOPS不足,传统存储通常有足够的容量,可以在其生命周期的后半部分进行扩展,但其性能无法满足需求,必须过早降级。评估投资效率不如直接使用,可以显著节能,节省柜间全闪存空。北外购买的刀片服务器和存储与之前相比,性能和存储空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结构化数据少,非结构化数据多,所以我们把核心业务和虚拟机放在闪存上;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在磁盘上,因此可以一次性到位。无论是硬件数据中心还是存储,在其生命周期内,都可以最大化收益,支持业务扩展。异地多数据存储和灾难恢复,省心省力,可以抵消停电或事故带来的不便。”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数据迁移的问题。杨洪波说:“新的存储和刀片服务器到位后,虚拟机可以轻松完成业务迁移,但是数据存储的迁移非常复杂。以前北外选的产品需要停做数据迁移,成本太高。所以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可以提供数据迁移而不关机的虚拟机服务,高效的从底层迁移数据。高效便捷的数据迁移服务更受欢迎。”
鉴于资金和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很多学校很难买到好的产品,杨洪波建议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超融合一体机进行微创新,让高校的服务不要过于依赖技术人员和提供商。据报道,北外的微创新团队在北京高校颇有名气,在网盘制作、移动服务号运营、底层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随着学校业务需求的变化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推进,数据中心也在不断演进。2009年,北外发布了第一版基于SNS平台的数据中心,以社区运营和互动为主,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后期做了很多修改。2015年,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外贸建设启动。在核心业务积累传承的基础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呈现形式更加丰富。构建基于学校数据治理的全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建设,北外数字校园数字中心完成了跨越式的转型。通知、申请、互联网电视、一站式服务大厅、财务报销都是相对独立的平台;个人信息、人事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体检信息、图书借阅、科研信息都历历在目。
北外数据中心的神奇之处在于,数据全部“钻”下来,学校情况分析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比如杨洪波:“比如在英语学院,编制里有95个老师,几秒钟就能查询到基本情况;2019年入学新生中,山东籍学生41人,专业分布广,可即时知晓;申报少数民族学生情况时,不需要每个部门都提交,然后积累。查就知道数据了。”各级部门负责人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校和部门的情况,为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多语言网站:
适应全球50多种语言
华北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说:“语言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外语学习虽然从语言技能训练开始,但是要用语言去欣赏背后的精神世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北外进一步传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精髓,覆盖面更广;让更多人分享北外优质资源,让世界领略古文明魅力。
华北的信息化特点是什么?国际多语言网站首当其冲。外国语言文学是中国北方最具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北外官网已经成为所有海外人士了解北外的第一个平台。在北方开设官方网站,国际视觉设计映入眼帘,向世界展示北方的风格,传播中国文化。目前,官方网站适用于全球50多种语言。不仅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通用语言,还有斯瓦希里语、僧伽罗语、豪萨语、拉脱维亚语等小语种。
在网站设计上,力求简洁内敛,运用扁平化、视差滚动等先进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四大首页模板效果。每种语言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自由选择合适的模板。不会有八股,不一样的散漫,工整,不失个性,个性会表现出北洋气的风格。除了为网站首页提供四个模板外,还提供了四个风格相同、特色不同的模板供二级部门选择。同时提供定制区域,满足各部门的个性化业务需求。这样从首页到二级部门的网站,都可以保持同样的设计风格,整个网站可以整合。
在开发和实现方面,北外选择了最新的国际技术架构,采用响应性设计,支持多终端设备跨屏浏览,保证网站页面自动适配多种语言,为后期添加更多外语和模板扩展提供支持。页面设计采用国际主流平面设计风格,简约、现代、清新、自然。并遵循网格设计理念,使页面框架清晰,能够为国内外访客提供更加舒适流畅的浏览体验。技术架构安全稳定,使用通用语言和安全平台的开发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使开发更加灵活简单。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非常注重改善国外用户的访问体验,优化访问流程细节:充分发挥Ajax技术的优势,将访问处理尽量放在本地;所有动态网页都被解析成纯静态页面,减少了动态脚本所需的执行和响应时间;优化数据库结构,精心设计表关系,使数据处理更高效;仔细分析国内ISP之间的关系,利用CDN技术设置最佳接入路由。
写在最后
数据“向下钻取”背后的故事
集中和“深入”数据并非易事。没有“下钻”,只能显示数据,不能跟踪。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依然只有“望洋兴叹”的工作,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北外用了两年时间把分散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数据中心,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
说数据都有,很容易,但是过程很难。杨洪波承认这是一个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数据是学校的资产,信息办代表学校集中整合数据,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数据访问的意义。
数据开放后,减少了人为干预,“造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数据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数据的准确性。
早在2008~2009年,信息技术中心就有了打通和集中学校数据的计划,“阻力很大。平台系统已经建成,但各部门都不愿意单独上报数据。当时大家的信息化素养都不高,也不能完全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但是当杨洪波寻找某样东西时,他绝不会退缩。他自下而上的工作,与各个部门沟通,逐一讲解数据集中带来的便利,请他们支持他。“让对方充分了解数据集中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以及不这样做造成的损失。”
以自助报名和网上报名系统为例,他解释说:“如果学生在开学时不报名,就不能选课和借书,这样就解放了各个院系的老师,消除了老师查学生资料的需要。这台注册机还可以自动打印成绩单和学校证书,这是基于
这需要很多老师的精力。信息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让机器完成简单、重复、可重复的工作,提高效率,让学生方便,老师解放。"
任何成就都是在痛苦中产生的。加上之前的准备,经过两年的努力,2015年获得了学校各个部门的所有数据。关于数据集中的经验,杨洪波总结为“经验可以借鉴,但成功不可复制”。不同高校的环境、情况、信息基础、人员的信息素养都有很大的不同,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找到突破口。
当记者问及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会用于指导教育教学时,杨洪波回答说:“数据油已经找到,数据分析的方法也比较成熟,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需要改变。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只有老师、学生、领导提出进一步的需求,数据平台才会更新。我们的职责是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代替别人。我们可以用数据做预警分析等应用,但是用数据指导决策,目前环境还不成熟,或者算法不够合理。另外,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不高,也影响了数据的使用。”
的确,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避免铺天盖地,牢记立场,把事情做清楚,等待花开花落,是一个很好的方针。
声明
转载,加白名单,商务合作,请在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里留言。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修改或窃取原文。
1.《数字北外 北外信息化推动者杨红波 循序渐进 建设数字北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数字北外 北外信息化推动者杨红波 循序渐进 建设数字北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5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