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大部分化工产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石化是全球唯一的50强化工企业,难免给人一种大而不强的感觉。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龙头企业未来几年只能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外可比公司的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化学工业积累了相当大的实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升级,世界一流的设备不断在各个子行业投入生产,在规模和先进性上处于世界前列。随着利润的大幅提高,未来的技术升级速度会更快。同期欧美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资本支出普遍减少,设备老化,新产品研发趋于停滞,大大削弱了中国的优势。目前,中国化学工业已经到了可以全面与欧美竞争的临界点。未来10年,一批龙头企业将赶超海外化工强国,中国也将崛起成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从计量吸入器看国内化学工业的突破

说起中国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市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万华化学。2002年,万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开发计量吸入器生产技术,实现了巨大的产业突破。当时万华只有2万吨产能,无论是成本还是质量都远不如海外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2016年,万华MDI产能达到180万吨,居世界第一,成本和加工能力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此外,万华通过投产PO和TDI完善了整个产业链,成为各种聚醚材料的综合供应商。在拓展上游原料的同时,公司还不断开发MDI下游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如HDI、TPU、改性MDI等。可以说,公司正在成为全球MDI领先企业。

丙烯酸产业链

2009年,中国最大的丙烯酸企业是以巴斯夫和台塑为代表的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产能只有16万吨,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短短5年,民营卫星石化公司的产能从4万吨扩大到48万吨。到2018年,公司将再投产36万吨丙烯酸,同时推出两套45万吨PDH,实现上游原料丙烯的自给。

届时,不仅总产量将赶上全球梯队第一的巴斯夫、阿科玛和陶氏,而且工厂的单一规模和成本控制也将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丙烯酸下游的尿布用高吸水性树脂领域,公司的产能在过去五年中从3万吨增加到15万吨。但考虑到该产品国内需求规模80万吨,国际需求规模350万吨,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相应的市场空还是巨大的。此外,世界五大厂商中的三家,即雅亚、住友、拜耳,缺乏上游原料丙烯酸的配套。相比之下,卫星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优势非常明显。

未来5年,如果能复制丙烯酸的经验,成为世界前5的公司之一,公司也将成为与巴斯夫并驾齐驱的全球领先的丙烯酸企业。

C4产业链

C4比C3小得多,像七乡腾达这样的优质企业依然层出不穷。10年上市时,产能只有4万吨甲乙酮,规模在行业中并不突出。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扩大到18万吨产能,占国内70%和全球50%的市场份额,远超当年全球最大企业日本丸山化工。此外,公司依托甲乙酮,新建异辛烷20万吨、甲基叔丁基醚35万吨、顺酐20万吨、丁二烯15万吨,建成了完整的C4下游产业链。

特别是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改变了其传统工艺路线,仅来自大规模炼油和化工的副产品,达到了世界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丁二烯是C4下游最大的产品,总量1500万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精对苯二甲酸产业链

2012年之前,中国作为纺织大国,PTA产能只有2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0%。而且单套设备小,加工成本高,全球地位一般。然而,自那以后,中国的精对苯二甲酸经历了爆炸性增长,新增产能高达1200万吨。这些新机组无论是单机规模还是最低生产成本,都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目前,中国不仅是PTA生产大国,也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在整个产业链中表现出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海外几乎没有可以相比的对手。更有甚者,中国在产业链上继续向上延伸,从最初的纺织到聚酯,再到聚酯,再到近几年的PTA,中国相继成为全球霸主。

中国化学工业正在全面追赶

除此之外,中国在所有化工子行业都呈现出全面追赶的趋势,许多企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醋酸乙烯行业的万伟高新,玻璃纤维行业的中国聚石,产能都是世界第一;氟化工行业的东岳和巨化分别是全球最大的二代和三代制冷剂企业;康德新在预涂膜行业已取得世界第一,仍在进入光学薄膜领域;氨纶行业的华丰氨纶和炭黑行业的黑猫都是世界第二,钛白粉行业的龙芒百利也是世界第四。

例如复合肥行业的金正大和斯坦利,味精行业的福丰和联华,维生素行业的兄弟科技和广济药业,橡胶制品行业的三力士和神高都是世界上在这一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中国全面超越国际水平的优秀化工企业,逐渐变成了燎原之势,中国化工的时代即将到来。

并购帮助行业腾飞

中国化工行业并不弱小,即使在很多细分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那么为什么很难在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找到中国化工企业呢?主要原因是我国化工行业过于分散,优质企业往往只在单一领域发展。不像国外发达企业采用大量并购,业务领域跨越多个化工子行业,自然收入和盈利规模都比中国企业大很多。

我国化工企业个人冠军多,全能冠军太少。但我国产业并购少的根源在于,一些国有企业即使不具备竞争力,也难以在软预算约束下破产,而民营企业落后的产能由于所在地区环保和税收监管不严而具有低成本优势,也难以退出。

除了国内并购之外,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加快。比如国内染料行业龙头浙江龙盛,2010年收购全球最大的染料企业德司达,成为新的全球龙头。后来行业二胎润土也收购了德国约克郡公司,大大提升了中国整体染料行业的全球竞争力。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全球化,走出产能、引进技术也将有助于中国化工企业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中国化学工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纵观中国化工30年的发展,从初级尿素、甲醇、纯碱、氯碱、轮胎开始,逐步扩展到三烯三苯基、MDI、丙烯酸、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中游化工产品。,而且最近开始扩展到更高端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学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制造能力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可以说,我们每突破一个子行业的技术壁垒,就会在短时间内吸收知识、复制技术、创新,最终凭借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达到世界第一,然后继续征服下一个子行业,整个产业链以惊人的速度前进。

整个产业链的配套优势明显

展望未来,中国产业链上鲜有盲点被快速填补。比如,近三年来,中国新建500万吨PDH装置实现丙烯自给,生产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了更接近资源的美国同行。未来,我们将利用美国乙烷出口的机会,建设大量乙烷裂解能力,进一步实现乙烯自给。此外,还将解决PX高度依赖进口这一困扰中国多年的问题,基本填补中国在上游的最后几个短板。

如果未来油价回升至80美元/桶以上,中国独特的煤化工技术也有望赶超曲线,成为世界上游最具竞争力的工艺。此外,我们在SAP、PMMA、丁基橡胶、TDI、PC、水性涂料、氯化钛白粉等中游领域取得快速突破,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

终端市场容量优势明显

中国人口高达14亿,是欧美的4倍,日本和俄罗斯的7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年,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沿海发达省份3-4亿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消费能力不亚于欧美。

从我们邻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化学工业的发展伴随着下游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增加。毕竟国内产品更容易进入国内制造业的供应体系。中国化学工业下游的中国制造业也在全面崛起,如家电领域的格力美的、工程机械领域的三一中联、通信领域的中兴华为、电子产品领域的联想小米,以及以“一带一路”战略迅速走出国门的高铁、核电、基础设施等。另外,未来10年,国产汽车、大型飞机、芯片、OLED面板也有望突破,国际品牌也会出现。

未来,随着这些国内制造品牌向世界城市进攻,中国化工也将以配套设施的形式大幅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按照国内外市场的空来看,中国可以在任何单一的化工产品上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产量,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

基础设施配套优势明显

2009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建成了世界上最高效的交通网络。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铁总里程22000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世界六大桥梁都在中国,跨河桥梁数量已超过100座;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7席,最大港口上海港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占世界10%,也是美国所有港口的总吞吐量。

2011年后,中国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近五年高铁开通率超过60%。同时,美国受制于政府支出不足,基础设施日益老化,对美国的优势仍在扩大。而且,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不仅是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而且在水电供应、政治稳定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是领先的国家。

工程红利的优势显而易见

从R&D人员来看,2014年中国371万,超过欧美,世界第一;从R&D的投资来看,中国在15年内已经超过1.4万亿元,占世界的20%,仅次于美国的28%,但领先于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如果未来能以10%的速度增长,2023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具体到化工行业,我国化工毕业生数量远远领先于欧美。在过去的三年里,R&D对所有上市a股化工企业的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7%,总计230亿元。虽然海外50强化工企业总数为1400亿元,是我们的6倍,但增长率只有5%,远低于中国,两者的差距在大大缩小。

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利润的大幅提高,R&D投资将继续高速增长,这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就业,进一步缩小与外国的技术差距,我们将继续征服未来新的技术高地。

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展望

这两年我们在研究海外化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2011年以后,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爆发,北美的乙烷价格跌至1000元/吨以下,是同期中国石脑油价格的1/7,毛利率高达50%以上,但新增产能非常有限,至今还没有成功实现生产;此外,制冷剂价格今年大幅上涨,R32从2万元/吨涨到10万元/吨。而欧洲最大的企业阿科玛却在如此暴利下选择停产,完美错过了目前的暴涨。

展望未来,欧洲和日本的化工产能处于全球成本曲线最高水平,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新兴下游领域的发展落后于中国。他们擅长的高端精细化工也是坐山观虎斗空,中国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未来还会继续萎缩。

相比之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如火如荼的历史进程中。2010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过去15年达到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国家总量的67%。如果未来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能够保持在6%,中国将在2025年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化工作为支撑产业的材料产业,其全球比重也要与整体工业产值相匹配,达到50%以上。

中国化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很多基础商品,如三酸、碱等占世界50%以上,增长速度限制在空之间。未来,上游发展方向无疑会在仍然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寻找机会。其中,16年乙烯和PX的进口当量分别超过1400万吨和1200万吨,金额超过1000亿元,未来需要通过新的大规模炼油和乙烷裂解来填补。

除了上游的大型炼油化工行业,未来更大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中国尚未克服的工业短板、新能源、新材料。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每突破一个下游应用,都会给上游产业链的化工企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例如,随着BOE的崛起,显示面板行业、康德信等电子化工企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中国大力推进芯片国产化,光刻胶、电子特种气体、包装材料、高纯试剂等行业无疑将迎来大发展。中国也有轻型汽车和大型飞机的发展,这也为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等高端工程塑料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PS:这篇文章来自网络

1.《化工行业 中国化工行业为什么有前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化工行业 中国化工行业为什么有前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5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