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侯十大名片”之一的檀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它不仅开拓了福建文明,也极大地推动了福建文明史从最初的三千年走向古代。也见证了古代闽台先民交流的历史...

1954年1月,闽侯县修建闽江大坝时,在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时间装置时代遗迹谭石村的一座长方形小山上挖出了许多罐子和罐子。这是福建省考古史上第一个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文化遗址——檀石山文化遗址。

檀石山文化集中在闽江下游,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连接海峡两岸,是福建古代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它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命名的考古文化,也是福建省首次确认的。它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先秦时期闽台海洋文化的源头。

根据檀石山遗址出土墓葬的上覆关系,考古学家判断檀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氏族墓地,自下而上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可追溯到5000年前、4000年前和3000年前。层层叠叠的墓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深深的壕沟刻画着闽人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勾勒出原始社会发展的脉络。

在过去的60年里,檀石山文化遗址经历了10次考古发掘。大量的文物和2000多件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让未知的前秦敏文化大吃一惊。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中国的“夷灯”、檀石山人的颧骨、原瓷、提线陶筐、陪葬的男奴、陶壶等文物堪称“中国之最”。

檀石山文化考古资料,除标志性的檀石山遗址外,辅以闽侯庄边山、西头遗址和福清东丈下层遗址,充分反映了福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丰富了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文化研究。

其中,新石器文化被考古界公认为“檀石山文化”,是闽江流域古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时期闽人的发祥地。所以檀石山文化也是闽台血脉相连的见证者。

福建和台湾仅隔一水之隔,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似,文化联系密切,历史悠久。檀石山文化时期,海峡两岸的先民突破风浪的阻碍,交流思想,形成了相似的生产模式和生活习俗。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生活在太平洋群岛的南岛语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俗话说“依山吃饭,依水吃饭”,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更为明显。寻海已经成为檀石山人的主要生计之一。他们钓虾,捡蜗牛和蛤蜊,收集牡蛎。被吃掉的贝壳就地堆积,成为今天考古发掘中看到的北丘。北丘文化的先民先迁徙到闽南沿海地区,后在海退时期因裸露的陆脊而沿台湾海峡迁徙到台湾,再由独木舟推进到海上,最后迁徙到环太平洋群岛。新石器时代檀石山的祖先被认为是南岛语族的共同祖先。2010年11月,玻利尼西亚南岛语系的后裔穿越16000海里来到谭石山寻根。

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库坑文化也证明了闽台自古以来的密切关系。它是在台北县峇里岛乡的大库坑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至6500年。当时,人们住在海边的平台或山坡上,从事捕鱼、狩猎和采集。石器制作研磨,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与谭石山下层文化相一致。

作为中华文明的奇葩,檀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闽侯县也非常重视对这一珍贵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研究。2008年6月,谭市山遗址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占地112亩,包括展厅、考古发掘现场、民族文化区、遗址公园等。是依托考古建立的专门的遗址博物馆。目前只展示埋葬区,三分之二没有挖掘。居民区、生活区还在脚下沉睡,大量有价值的、打捞性的考古发掘还在等待继续。今天的檀石山文化遗址就像一个神秘的古代美女。如果她的神秘面纱完全揭开,其规模有望超过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檀石山文化遗址为福建新石器时代区域考古文化时间空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标尺,也是闽台人民自古以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最好见证。我们期待着更多古老而神秘的历史画面在这里展现。

除了签名,首航的图片/文字全部来自网络

新媒体编辑:南风

你同意我们的说法吗?

欢迎点击右下角参与评论!

会见闽侯∣新媒体矩阵

遇见不同的闽侯,遇见不同的你,打造70万闽侯人的棕榈家园

主办单位: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

长按指纹>: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添加关注

新闻热线:0591—22982217

提交邮件:yjminhou@126.com

1.《昙石山文化遗址 【闽侯十大名片】昙石山文化遗址——远古时代闽台文化交流的见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昙石山文化遗址 【闽侯十大名片】昙石山文化遗址——远古时代闽台文化交流的见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7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