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诗歌杂志》编辑部在为错别字辩护事件中表示,对于同义词,用古词代替现代常用词可以创造语言陌生化。什么是“陌生化”?今天,诗歌评论家推出了特约评论员李一的教学课件,让广大诗人了解“陌生化”,避免在写作中被误导。
什么是“陌生化”?
李毅
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都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中的陌生化问题。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人会提到这个词,而且大多是指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似乎不是这样,写好的诗歌是不可能的。这是绝对正确的。
无论散文还是诗歌,技巧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克拉夫斯基的一段话,他是上世纪初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代言人,是“陌生化”的代表人物,即“求新”,在中国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他在1917年发表的《艺术即技巧》中说:“艺术的技巧是使物体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强度,因为感觉的过程是审美的目的,我们必须设法延长它。艺术是体验对象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但对象本身并不重要。”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曾经在笔记本上认真抄下这段话,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思想。
然后我说了我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些话也不全是真的,尤其是他忽略了审美对象的作用,完全变成了技巧的宣泄。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作为客体,具有相互的意义。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完全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使得美感过程虚无缥缈。现在一些前沿的散文也受此影响,单纯追求形式,成为形式主义的奴隶。如果真的耍花招,我觉得是死路一条。不过这段话还是很重要的,它揭示了技能的一些本质。至少,他希望“文学应该以不同寻常的新方式反映旧思想或世俗经验,并迫使读者重新观察世界。”
形式就是艺术,理解这句话,形式包括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外在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谈谈陌生化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意义。
首先,关于陌生化理论
俄罗斯形式主义是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盛行的一种文学批评趋势。由于对正统理论的批判和自身的缺陷,这种思潮很快就消亡了。然而,作为俄罗斯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陌生化理论是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
俄罗斯形式主义有两个理论基石,一是施·克拉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二是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作品的“文学性”。这两种理论其实是两个方面,一个方向,都是单纯强调文学本身的特性,忽略了生活的基础,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比如史·克拉夫斯基在《艺术即技术》中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如果用工厂的情况来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市场情况,不是信任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数量及其纺织方。”在这里,他提出“艺术独立于生活”,简单地把作品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从作品到作品,甚至不屑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另外,我也认为陌生化仅限于操作论,并不能真正说明文学的真相。因为史·克拉夫斯基认为,文学绝对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变形。“一个东西被感觉几次之后,感觉过程就开始进入无意识的‘自动化’领域。这个时候,事物就会‘枯萎’,这就意味着人们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他指出,只有不断追求“陌生化”,不断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旧感觉,才能把人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和不可识别的独特方式去感受世界。人们通常视而不见的对象被作者强化、扭曲、颠倒、变形后,熟悉的对象变得异化,人们重新获得新奇的感受和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极大的阅读乐趣。
但他也指出“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奇怪事物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句话想说的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拉长美感,也就是过程。这一点可以讨论。
众所周知,艺术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通常有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效果阶段。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正常的,当然也有不正常的,就是毫无准备的审美体验,比如在西北大漠坐车,昏昏沉沉,突然车停了。你看到一片前所未有的绿洲,有梯田有亭台楼阁,有流水,很突兀,但你很震撼,所以很美,所以你感触很深,对西北地区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审美效果。比如你在路上转了一圈,突然看到一个美女,让你大吃一惊,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但是真的刺激了你对美的理解。
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的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人们内心的节奏。所以无论是戏剧还是绘画,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无论是侦探还是爱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艺术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给观众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是否触动了灵魂,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激动,比如悲悯,比如被启发。
还需要指出的是,就连中国古代诗人也有“语言不惊人,永不停息”的说法,这和文学创作语言理解中的陌生化理论是一回事,说明人们在创作中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特点。
我强调这一点,当然不是否定这个理论,而是抛弃它,从形式技巧上认识它。“艺术的技巧是使物体变得奇怪,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这是该理论支持者的话。我们要牢记的是,在文学创作中,要注意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让熟悉的物体变得陌生,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鲜感和独特性,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美感活动,这是艺术加工和加工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其次,我们应该把陌生化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理解它
陌生化理论的实用价值在于写作实践,我们要正确把握。
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形式,即“非典型性”。似乎作者和人物都没见过这个东西,只好用异样的眼光如实描述,以消除熟悉的“模式反应”,让读者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写作方法。当然也不能说明整个文学作品。不体现陌生化特征的作品太多了。
既然陌生化是“非特征性”的,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比如变形和夸张,比如给旧的元素赋予新的组合,所谓的混搭,比如破坏秩序等等。,都属于陌生化处理。例如,帕蒂·古力散文中的“你”采用了一个罕见的第二人称;比如秋天来了,写诗的时候,不直接说,说“雨停了夏”;比如街头女鞋广告里的超长细高跟,女模特吓人的红色口红也是陌生化手法。比如戏剧的对白,京剧的朗诵,总是带着气息说,因为有舞台,所以不太好。如果在舞台上和普通人说话,是没有效果的。还有就是有话要说,人家问路“东单市场在哪?”正常是“在十字路口右转。”你满脑子都是诗,说“脚跟响一脚的地方。”这些都是陌生化手法。这么说,你会笑,没错,这就是陌生化。
说白了,在写作中,所谓陌生化的本质,就是作者不直接谈论原本清晰的东西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而是从侧面说,甚至设置悬念和伏笔,从而引导读者一步一步走进去,揭开面纱,获得意想不到的写作方法,从而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特殊审美效果。其中,关键是打破常规,出其不意,让文章不平庸,不呆板,充满活力。实践证明,“陌生化”的运用越成功,越能唤醒读者的情感。
李毅:天津市作协会员、散文家、诗歌评论家,出版自选散文《行走在西北》及散文教学课件《李毅闲聊散文》选登。
1.《陌生化 什么才是“陌生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陌生化 什么才是“陌生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8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