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文字博物馆花巨资悬赏10万元破译单个甲骨文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说这批需要解读的疑难甲骨文总共有近3500字。换句话说,中国文字博物馆提供的破译甲骨文奖励基金将达到3.5亿元。这也说明甲骨文的破译工作绝非易事。
根据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的统计,世界各地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不到5000字,但实际阅读的字数只有1500-2000字,大部分没有读过。然而,在已经破译的甲骨文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破译甲骨文的难度有多大?
首先,商代甲骨文的识别缺乏参考成熟的语言支持系统。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甲骨文都是一套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主要是根据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的文字进行总结的。然而,殷墟出土的约15万件甲骨文是在3300年前制作的。商朝灭亡后,经过各个朝代和各种文字体系的巨大变化,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很难辨认。一些古文字专家认为,单个难认的甲骨文很难识别,需要还原到整个甲骨文篇,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个词的确切含义。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主流的古文字系统,可以直接破译甲骨文,这也增加了破译甲骨文的难度。
需要指出的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意、识、形、音、调、借”的造字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破译甲骨文。至少《六书规则》中没有提到编码提示对甲骨文发音系统的应用。
其次,甲骨文的破译并没有突破语音。很难相信对甲骨文的解读还是一种“哑巴语言”。从世界文字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语言是不会发声的。一种语言之所以不能发声,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破解其发音系统的编码原理。有专家认为,商代甲骨文造字系统中“形、音、意”并存。如果破译甲骨文仅仅是解读文字的意思,而未能破译其读音,那还是没有最终破译到位。
此外,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很难识别。由于商代甲骨文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书写体系,甲骨文书法应运而生。但书法创作和书写要求同一个字在整个书写体系中有不同的形式。这就好比王羲之写的《兰亭序》,里面有20个“之”字,每个字写的都不一样。殷商甲骨文书法中“一字多形”的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同一个甲骨文的笔画长度变化,正反书写变化,短笔画等等。此外,“一词多义”在殷商甲骨文的解释中也存在。所以鉴定一个单独的甲骨文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放回原始的整篇甲骨文文章中,才能客观地释放出它的本义。
这一次,我们在为“千金释字”提供公开奖励时,将面临一个技术难题——如何让公众相信甲骨文的破译结果?由于目前还没有权威成熟的书面语,作为破译甲骨文的技术支持系统,需要一个创新的史前书面语破译系统。这个原文语言破译系统应该使破译理论不言自明,破译出来的甲骨文可以表达和发音,能够适应世界上海量甲骨文的文字识别。
应该说,全面识别和破译甲骨文的文字,只是破译一个甲骨文“长征”的第一步,真正考验古文字破译能力的,是对一个甲骨文句子的识别。而对甲骨文的断句考释会遇到“文明断代,语境变”的落差。如果不充分了解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占卜制度、仪式秩序、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就很难翻译出客观可读的甲骨文释义文章。
殷商甲骨文造字系统体现了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优秀智慧,被学术界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成熟的文字系统之一。全面破译甲骨文,会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文字和密码,会让沉睡在各大博物馆的数千枚甲骨文得到客观准确的解读。
比如目前在中国国家古典博物馆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编号为“北图6006”的甲骨文与其他甲骨文完全结合,对其完整的铭文进行了破译和解读,证实了司马迁的专著《史记·殷本纪》对汉代的记载基本符合史实;《北图5601》、《北图17923》等甲骨文进一步证明了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两家的传承关系。正是这些罕见的甲骨文组合并还原了商代文明遥远、模糊、破碎的形象。同样,甲骨文的内容也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祭祀、农业、狩猎、气象、疾病、生育等占卜题材。甚至许多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制作的青铜器铭文都需要通过破译甲骨文来解释。
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家古典博物馆藏殷商甲骨文35651枚,北京故宫藏殷商甲骨文23000枚。甲骨文有相当一部分无法完全解读,其巨大的历史价值还处于被封存和失语的状态。
在中国史前文明的溯源工程中,商朝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世界公认中国已经出现成熟文字体系的特殊历史时期。商朝以前,有高度成熟的红山文化和夏玉文明,然后有灿烂的西周青铜文明。破译殷商甲骨文,将极大地推动古史文化语境传承研究。
1.《花巨资破译甲骨文:找到中华史前文明文字密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花巨资破译甲骨文:找到中华史前文明文字密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9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