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在线海海8月3日电怎样才能成为中医大师?学习四书五经、易经,欣赏古典诗词,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史,深化人文素养;也要出去游学参观,拜访著名中医,探索中医文明的发源地...从而达到融旧思想、学新知识、悟真谛、达智慧的境界,这是成为上海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3日对Zhongxin.com表示,上海正全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目前,上海有7900多名中医医生,其中有许多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职称的中医专家。但在张怀琼看来,高学历和职称不等于高水平。张怀琼当天接受采访时认为,高水平的中医专家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有临床技能,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学、象棋、书法、绘画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
据了解,在现代医学史上,上海中医学院影响很大。史小山、顾波华、陆瘦燕、朱晓楠、丁继峰、朱春婷...在上海,这些中药的名字妇孺皆知。张的《内科学》、何的《内科学》、顾的《外科学》、妇科、儿科、伤科、针灸、推拿一指禅,都是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了上海近代中医的学术繁荣和临床优势。
张怀琼坦言,由于时代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与老一辈中医相比,今天的中医专家需要加强人文领域的素养。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独特中医诊疗技能的新一代名老中医;同时,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医领军人物,既能解决中医临床难题,又有创新的思路和组织领导能力,也成为上海设定的目标。
在“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名医海上传承高级培训班”项目中,从不同层面选拔出活跃在中医药临床一线的30名骨干精英,重新走进课堂,集中学习,与“古意新知”融合。他们不仅从新的角度诠释了中医四经的真谛,把握了中医的精髓,重塑了中医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用来对中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对中医的理解能力。
这些精英中医其实都是普通人眼中的大专家,而且都取得了很高的职称,大多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重点专业或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在临床实践中,寻求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同步发展,推崇吸收新知识、融汇变化、思维活跃、敢为人先、一技之长、取长补短的中医新境界,是他们更高的追求。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建立了十五个海派中医传承研究基地,对学校名医的手稿、方剂学笔记、丹青墨宝等史料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学校特有的诊疗技术或优势疾病将形成临床诊疗标准。在翻阅上海中医发展史的同时,这些中医领军人才不仅跟随老中医老师探索临床的精髓,还走出去学习和拜访著名中医专家,广泛了解各个中医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相互借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严曾亲自带着三个徒弟去黑龙江读书。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还告诉记者,除了游学考察之外,有关部门还专门挑选了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医药文明起源、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代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村、甘肃、台湾等地,让这些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来参观,进一步开拓思路,从而进一步融合,不断创新。
张怀琼说,培养大师是推动中医传统学科走向未来、焕发生机的重要环节。同时,上海还探索中医药学术共同体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后备青年人才。
据报道,上海市在“海上名医传承高级培训班”的基础上,选拔了41名青年中医后备人才。与研讨班30名领军人才及其导师一起,形成了一个老、中、青三代的学术共同体,形成了以名老中医为首,领军人才为主体,下一步储备中医青年人才的上海中医药人才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1.《上海中医药大家怎样炼成?研国学、游学探访成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中医药大家怎样炼成?研国学、游学探访成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80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