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在微博上我和@ 33找到真功夫已经很久了。最近有机会听到他谈论自己的传统武术发现。
相较于瑜伽,武术同样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练习人群的身份、目标、话语都出现极大转变,在大众传播上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而在具体训练中,两者又都立足于身心的协调与整合,在许多方面有交集。
从三十三坦率的表述中,我深深觉得,一位传播者自身的练习实证,对于文化层面的思考探索,在传播过程中的当下意识,都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借鉴。这也是“新视角下的老瑜伽”系列2019年出发的地方,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朋友,行业内外的老师们,各种奇妙的链接,令人无比温暖。
*本文约4600字
Q=108文化传媒
A=三十三
Q:请问是怎样一种触动,让你决定出门去寻找真功夫呢?
A:我大学是学工程的,课余喜欢练拳,2011年注册微博帐号,最早只是用来记录练拳经历。在2019年开始做武术视频之前,我精神状态不太好,有点抑郁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毕业几年,换了大概五个行业、十几家公司,虽然收入足以支撑我在上海的生活,但总感觉赚了钱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于是就想有所突破,至于怎么突破,我也搞不清楚。到了2019年,想尝试一下直播,因为认识一些对职业、对生活的观点很有意思的人,就计划拍拍他们。第一次,拍了一个保险业的师兄聊他所认识的保险;第二次我想,真正的武术同样也是大家很少看过的,试试拍武术吧!联系了一个老师,你看现在到处说直播,我们都没播过,要不咱俩试一下?
那次直播设备比较差,画面很渣,在室外麦克风杂音很大,我自己都听不太清,节奏也不好。最开始观看量只有一千多,好在可以回放,到晚上播放量忽然到了一万多。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原来真有人看,那干脆就专注做武术好了。
当时传统武术缺乏发声的渠道,不少老师很憋屈。他在圈子里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奈何影响力有限。刚开始武术打假,我们也支持,那种假大师,打得好;后来发现不对,对方把传统武术“踩”到整个都不行,这就过犹不及了。我想干脆,联合一些人,大家相互帮衬一下,把直播做起来。
刚开始针对的问题,就是“武术到底能不能打”,没想到什么文化层面。到疫情期间,我把工作辞了,专门做武术的传播。因为这事情越做越开心,多年的抑郁也渐渐得到了缓解(因为更有价值感)。
常见的武术类自媒体,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拍我自己多厉害,以此来招生。我以前工作中也喜欢单打独斗,觉得个人能力之外都是虚的,因此吃尽了苦头,突然感觉到,只有整个行业壮大了,我才能一起成长起来。所以要尽可能地,让所有人的光芒都绽放出来,我做的,就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
传统媒体通常拍武术的片子,总是差那么一点,因为我自己练武13年,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武术。传统媒体更多是拍故事,说这个拳师的经历,过去怎样苦,现在又怎样,看完你也不知道他的武术到底厉害在哪儿。我曾经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拍技术层面的内容,后来接触了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不练拳,或者练的层次很低,看不明白,所以捕捉不到到底武术厉害在哪儿。
当然媒体的这种状态,也导致大众对武术的认知层次很低,往往还停留在“高人都是白胡子的陆地神仙”,那些奇怪的想象当中。
Q:接触这么多武术人之后,你认为现在国内这个人群,是怎样一种生态?
A:武术这个练习人群,来自各行各业。极少人以武术为生,我拍的大部分,都属于业余练习。师傅这样教的,我也这样传承下去。他们对传播没什么想法,只想着把自己练好。
在实用层面,我认识一个老师是警备部门的,他确实把自己的技术教授出去、发挥出来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具备传承、注重自身竞技能力的人,只能另谋生路。不是没人尝试开武馆,而是尝试过,失败了,只得去找份工作,反哺武术的传承和梦想。至于现有的武馆,也更多要考虑做身体开发、健康层面的教学。
Q:在商业层面,瑜伽似乎做得好一点,也可能是从西方传进来时,带来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文化。目前是以年轻女性为练习主体人群,以健康和美为主要诉求,追求解脱的目标早已是其次。据我所知,武术也处在一个三岔路口,技击、养生和审美,你觉得它们是不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A:之前有一个运动项目,请我去摄影棚,让我作为武术领域的一个代表,给他们拍点什么。结果我展示的动作,都被他们否了。比如出拳,武术跟西方格斗不一样,手臂不能完全打直,我们说“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就是所谓桩功。衡量一个人水平怎么样,首先看他的桩功,身体能不能形成良好的结构。而摄影团队要求手臂拉开,好了,桩功全没了。我说你喜欢没问题,但这跟我练的没关系。
再比如练搏击的人,会一手护着下颌,一手出拳,而武术中的形意拳,要求一手按在自己裆前(丹田下方),这是标志性的,动作一摆,就知道是练形意拳的。他们说这一点都不优美,手怎么能按在下面呢?你抬起来……可是一个武术动作有其攻防的内涵,不是动作优美的问题。
拳击的格斗,是“点式打人”,在发力的结尾、手臂伸直的瞬间,完成击打;武术却是“过程打人”,从抬手到停下,整个一条线都是有力的,都是攻防的过程。武术不局限在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一个面,都是我的攻防。所以动作摆出来,不会让人一眼看出意图,不是说我要侧踹,脚一伸出来,你立刻知道我用这条腿踢,传统武术不是这样。
你看到我摆“云手”,只知道是太极的一个动作,那它为什么这样做?我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此破坏你的进攻,让你的拳出不来。不经讲解和现场体验,不容易明白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
因此说,美观与技击(“打”)是存在冲突的,而“养”与“打”并不冲突。武术流传下来的拳谱中,要么是关于怎么打,要么是关于怎么练、怎么养,并没有美观一说。今天大家觉得优美的武术,大体是根据京剧或体操改编过来的,包括李连杰、吴樾、张晋等人,学的都是这种,我们称为学院派,国家对武术的体育竞技,也是以此为标准的。
我刚接触养生层面,也知道大家对格斗需求并不高,更多是想保持健康。关于养生保健,目前存在混乱的地方是,有人吹得没底线,缺乏一个标准。
我大学见到一个练太极的,往那儿一站,说你要想象自己跟天地融为一体,人开始消失了。我说咱推手试试,感受一下你消失没消失。结果一碰,他就被推出去了。我说你基本桩功都没达到,天天就讲整个人消失了……
这很混乱,和宗教、玄学、灵性的东西粘连在一起了。结果是看谁敢吹呗,有人说,眼睛一闭,能见到太上老君了!别人一听,就拿着大把钱来交费。你怎么证明他闭上眼没见到呢?一些“修炼界”的人,自己都搞不清在干什么,感觉人已经要疯了。
问题是,老老实实练功夫的,生活各种艰辛,而那些身体技能一点没有、只会吹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我们缺乏直观体验,缺少一个标准。
可以肯定的一条是站桩(对身心健康有益),我自己达到了,知道身体结构应该是怎样,站错了什么感觉,站对了什么感觉。在传播中,我会去挑真正把桩站好的人。
武术养生功用的另一个点,也是我体验比较好的地方,在于情绪方面。比如说,人在郁闷的时候,整个身体是缩起来的,中医叫膻中穴的地方,一定是往内收的,特别紧,所以气不流通,那我们可以利用类似扩胸运动的功法,让这个位置打开,缓解内心的不畅快。
还可以利用发声,硬气功里有一些动作,结合着发声,也可以把心里的压力排解出去。这些我亲自验证是有效的。
简而言之,我希望以能够带来体验感的方法,来传播武术的养生功用。养生要细水长流,但我认为,基本的体验感需要有,也需要找到某些可衡量的点。
Q:在武术的传人里面,有多少人开始尝试以当下的语言来传播?
A:年轻一辈比较有这个意识。有时候听师傅讲完,我有点发蒙,又采访一下徒弟,结果徒弟讲得非常好。可能徒弟的境界还没到,但说得好清楚,我觉得不需要再解释了,听完这个还不懂的,就是真不懂。对于老一辈的师傅,可以通过我来讲解。
*三十三采访年轻的法源法师,这一段视频中,法师讲解了枪法与拳法的关系。
*2019年,三十三拜访八极拳谷温祥老师,这一段中老师演示了“挨膀挤靠”技法应用。最近三十三做了重新剪辑和讲解。(视频素材提供:微博@三十三寻找真功夫)
我现在也做一些公益教学,如果谈起桩功,有人不理解其中的结构,我说就跟盖房子一样,你把房梁和柱子放正,结构就稳固了。
大家常听说“气沉丹田”,我让人体验的时候,先让对方按照平常的呼吸方式,观察吸气吸到哪里(一般人就是吸到胸窝以上),然后我们把胯和腰部的角度改变一下,很自然就感觉到,呼吸在丹田了。
我教过一些长者,他们同样能体验到,呼吸自然沉下去。在这里关注呼吸,急躁的人可以缓和下来。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动作“开合”,让呼吸达到平稳的频率:身体张开的过程中,让身体吸入更多空气,闭合的过程再促成吐气,如此逐渐改善呼吸。这也属于养生的一个方面。
Q:这里谈到了呼吸的应用(对于瑜伽而言,呼吸也是核心的因素),那在武术的练和打中,你们是怎样看待呼吸的呢?
A:一般是要求自然呼吸,但这种自然呼吸又不同于什么都没练过的人。
人在格斗中,不可能那么关注呼吸,所以要在训练中把呼吸问题解决。一般人的状况是,在发力时吐气,肌肉绷紧时不会吸气。我目前练到的是,呼气能发力,吸气时也能发力,这就是利用身体类似“风箱”的运动,传统武术叫“开合”。通过身体的“开合”,既实现了发力(我们叫“整劲”),又在整劲中实现了呼吸与发力的协调。这就是所谓“气与力合”,我们说“力气”,力和气是不分开的。
有些人去学搏击,刚练对抗时,打几下就喘了,归结于体能差,说要多跑步。我说这和跑步没关系,因为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没时间关注自己的呼吸,一发力就憋气,于是不断挥拳之间,很快进入高消耗状态。所以不是体能差,而是气和力没有合住。
(理想状态下)每一个动作的气和力都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一直处在有氧呼吸状态,体力就显得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内家拳的老拳师,很大年纪了,打一套拳还是气不长出。他们就是利用身体“开合”的动作,让自己自然呼吸,气和力达到协调一致。
Q:“气与力合”属于内三合,你现在会如何谈论内家拳讲究的内外三合?
A:在内家拳而言,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有人一听,这有什么难的,随便练一下就会了。实际上,不一致才是常态,一致就是高手了。
细想一下这内外三合:到底是时间一致,还是空间一致?是起点一致,还是落点一致,还是过程一致?这些都不明白,谁敢说自己合了?
事实上,不要觉得合了才有用。很多过去有名的高手,只做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的,就是一点不合,照样能打人。也不要说有力,或者发力干脆就叫合。有网友说,只要能打、力气大,就是整劲,就是形成了六合,实际上并不是,否则也没必要分这么多流派了。
六合是整劲的一种。外三合实际上就是桩,是为了形成多方位支撑,这种状态中出手,对方是很难拨开的;于攻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打出重击,俗称寸劲。
外三合指导的是力,是身体的结构,就好比把身体打造成一个神兵利器。而内三合,则是修炼如何控制这把神兵。所以心催意,意催气,气催力,最后才是力,从无形化为有形,也就是精神掌控肉体的部分。这个部分,确实是可以对应上修行、养生的,也是理论上可以无限深入钻研的。
因此,在拳学境界上,也采用了丹道修行的说法来划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论云:“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练习中提高的不是一种绝对素质,不是我本身没有,经过刻苦训练才出现的东西,而是只要方法对了,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只是别人还不懂而已。
所以郭云深祖师谈练功时说:“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也。”
也就是说,我们练的没有什么是常人天生本能以外的东西,只是普通人的运动没有规矩,所以不能整合。我们练的就是一个全部身心的协调与整合,仅此而已。
Q:在瑜伽传统中,同样讲究动作、意识、呼吸的合一,成为某种融合的流体,这会让身体回到相对自然的状态(也即不是高消耗,有利于恢复),进而可以追求更深入“练心”的目标。我们也在谈论科学训练,在“科学”二字出现之前,想必是合理训练。回到武术的传播这件事,请问你对于接下来是如何设想的?
A:对于武术的传播,我已经在路上,会做到自认为没必要再做的那一天。我想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理解那些东西的好。其实做这个事情,也是我跟祖师爷发了一个愿:祖师爷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学到很多,让我复原了一些传说中的东西,所以立了一个愿,一定要联合更多的人,把这些好的东西振兴起来。
三十三
2020年微博十大运动影响力大V,武术推广人,网络视频制作人。习练武术十三年,专注于传播、记录真实的传统武术。
1.《传统功夫怎么练力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传统功夫怎么练力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9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