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八景的云谷瀑布在明月山对面有一座山叫崂山。

据说古时候老山一带有几个妖魔,经常兴风作浪,致使这一地区山洪瀑发,林毁田摧,百姓难以安生。一天,玉皇大帝驾临明月山的玉皇顶,看到对面的山中混沌不开,妖雾弥漫,就传当地山神前来询问。山神道出原委,玉帝顿时震怒,命令二郎神领兵前去除妖。二郎神武艺高强,一番恶斗,驱走了妖魔。只是那水依旧各流各的,四处泛滥。二郎神执神鞭在山里指划了半天,也无法为水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只得再次禀报玉帝。玉帝又驾云至老山,见一山谷云雾缥渺,深不见底,说此处出水最好,话音刚落,诸峰的水,就纷纷汇到了这里,从山顶直泻山谷,声震如雷,长流如练。加之此处长年处于云雾的缠绕之中,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谷飞瀑。

神话传说虽然离奇,却也道出了云谷飞瀑的不同凡响。

云谷飞瀑位于宜春城西南30公里处。这里山势回环,峰峦争雄,且林深竹茂,雾漫云飞,形成了明月山一带壮丽的风光。在老山东面的一座悬崖上,一股急流轰然而出,宛如一条白龙从青翠的峰峦间挣脱,一声长吼,威武豪壮。激流飞泻到两边的峭壁上,泼珠撒玉,雾化成缕缕云烟,直泻崖底,落在一块形同虎踞的巨石上,产生强烈的轰响。同时也使崖底一片朦胧,空气中飘散的水气如毛毛雨般下个不停,形成这里特有的景观。

若从对面遥看瀑布,你会发现,那白色的瀑布跌在翠绿的群山之间,洗炼简洁,明朗纯净,确实让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超凡脱俗的感觉。据资料称,该瀑长160余米,流宽3一4米,是瀑布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特别是夏日炎暑,站在瀑前,只觉得凉风清爽,沁人心脾。手触潭中之水,冰气袭人,可以让人暑热全消,顿觉世界清凉。

清人江为龙有感于云谷飞瀑之奇美,写过一首《云谷飞瀑》的诗,诗中写道:“轻烟漠漠锁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飘。气壮白虹晴欲雨,瀑飞翠壁夜闻潮。终年匹练寒幽谷,尽日银河泻紫宵。我欲振衣千仞上,饱餐灵液涤尘嚣。”诗句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云谷飞瀑的壮美景观,特别诗中提及的“晴欲雨”现象更是云谷飞瀑所特有。刚刚晴空万里,倏忽飘来几片云,于是洒下一阵雨点。少顷雨止,天空又是一片晴朗,这种太阳雨的现象,在云谷飞瀑已是司空见惯。

今天,随着明月山地区旅游开发的兴起,云谷飞瀑正越来越显露出它诱人的魁力。作为温汤——明月山黄金旅游线上一个重要景点,云谷飞瀑以它自然坦荡的容貌成为人们一睹为快的向往之地。(

宜春八景之袁山耸翠东汉章和年间(公元87一89年),有个叫袁京的读书人,厌倦了京城豪华的生活和权谋倾轧,毅然辞别父母,抛下妻小,南下云游。这袁京是当朝司徒袁安之子,袁氏家庭为京城名门望族。从袁安起,几代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出过诸如袁汤、袁绍、袁术等历史上著名人物。袁京对入仕为官毫无兴趣,只想寻个地方,隐姓埋名,苦身修行,做个普通人士。一日行至袁州地界,看见大小两山,那山上林木葱笼,鸟雀瞅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徐徐东去,四野清幽静谧。袁京一见此景便说,此乃吾所栖也。于是刈茅结庐,荷锄躬耕。桑麻之余,读书求索,抚琴引鹤。从此清贫励志,洁身自好,过了多年。

传说,一日袁京想起要去看望父母,便打点行装,徒步返京。走到自己家门前,家人却不让进去。他们不相信这身穿粗衣布衫、足蹬草鞋、面容清瘦的农人,竟然会是权倾朝野的大司徒的公子。他们轰他出去,甚至要拿他治罪,幸好他的乳娘出门时认出了他,才得以与父母见面。

袁安见儿子如此穷困,执意劝他不必再去隐居。但袁京谢绝了,他说他回来只是为了看看父母,看到父母安好,他就要回去了。袁安劝阻不了,就叫人拿来银两衣物,备好车马,准备送袁京返回袁州。衰京笑曰,我能耕种,要这些钱物做什么,我有双脚,可以安步以车。他什么也没有要,仍是包袱雨伞,飘然回到袁州。朝廷素闻袁京才学渊博,就派人请他进京做官。袁京坚辞不去,依旧过他的隐居生活。几年以后,袁京病逝。

袁京去世后,人们感念他的高风亮节,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袁山。

袁京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而明朝的另一位诗人叶涵云则更是对袁京推崇有加,他赋诗曰:“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子陵义诚高,毕竟有所倚,天子为故人,调节卧不起,客星犯帝座,光武成其美。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意思是说,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刘秀当了皇帝,找到严子陵召他去洛阳为谏议大夫,严隐居于浙江富春山不仕。他的“高义”毕意有所“倚”。倚的是刘秀这块皇帝招牌而名扬四海。而袁京不过是一介“匹夫”,小小老百姓而已,却也成了人人景仰的“百世师”,人们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甚至把袁山对面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那种贤德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啊!

千百年来,大小袁山矗立在风光旖旎的袁河之滨,郁郁葱葱,延绵不绝。人们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把它当成一种不羡浮华、高沽挺拔的精神象征。使之成为人们心中一块苍翠的圣地。人们为它取了一 个极寓诗意的名字:袁山耸翠。今天,人们更是在它的山顶修建了巍峨的电视塔和俯瞰宜春市区的昌黎阁,在它的前面开辟了气势壮观的袁山大道。沿路登山,人们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体味着一种远古的静谧清幽,感受着一种生生不灭、浩气长存的人文精神

宜春八景之仰山积雪 公元1194年,一位老人路过江西去湖南讲学。当他走进袁州西南一片起伏的山峦时,被眼前峭绝奇伟的山峰惊呆了。他怔怔站在那里,沉思良久,喟然吟出一行诗句: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

这位老人就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

这奇山其中就包括仰山。

仰山座落于武功山脉的一条支脉上,距离宜春城约40公里,因其山势“高耸万仞,可仰不可登”而得名。这里山峦叠嶂,树木葱郁,溪流纵横,飞瀑不断。春天杜鹃花盛开,红云漫山,蔚为壮观;夏日流泉飞泻,群峰氤氲,宛若仙境;至秋季层林尽染,山野间流光溢彩,令人觉醉。而一进入冬天,微阴即雪,每当雪雾云开,海拔1034米的集云峰一带,皓雪晶莹,经久不化,形成绿野之上瑰丽的雪顶,令人赏心悦目。人们把这一江南胜景称作“仰山积雪”。

仰山的神奇幽美,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这里写下了《祈雨告仰山神》的祭文,表达了他对仰山的敬畏。中唐名相李德裕,为它写下了《山凤凰赋》的华章,寄托着他对巍巍仰山的向往。名僧慧寂,把仰山的云蒸雾掩、古木郁苍视做天赐,在集云峰下选择了佳峰怀抱、形似莲花的宽敞谷地,兴建起太平兴国寺,创立了后来被称为中国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到了宋代,诗家词人更是纷纷造访。“江西诗派”的鼻祖、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游历仰山神庙之后,写下了《赠仰山简老太师》的诗句:“简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浓。”倾吐出他对仰山奇伟的由衷感叹。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不顾天气寒冷,道路崎岖,冒雨登山,他站在太平兴国寺寺楼上,极目远望,“层层而上至顶”的仰山梯田,苍翠秀美,仰山雪峰,尽收眼底,不禁感叹道“谁开仰山云,此岂吾力及。日兴千丈豪,弹指众峰立。”一腔激情喷薄而出。南宋朱熹老夫子,在遍游仰山胜迹之后,难舍这里的人文之盛,干脆设席于太平兴国寺的四藤阁,开坛讲学,使仰山一时成为士子云集之地。

在仰山的那些林泉峭岩、隐寺塔林间,我们还可以寻找到这样一些名字:陆希声(晚唐宰相)、张商英(北宋宰相)、辛弃疾(南宋爱国诗人)、张轼(南宋思想家)、严嵩(明宰相)。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来说,仰山不仅以它青幽灵动的景致,更因它丰厚深沉的文化积淀,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的小憩之地。

仰山自唐代建寺,至今有1000多年的佛教历史,虽历经沧桑,但香火不断,佛事延绵不绝,著名的僧人有慧寂、光涌、佛印、希陵等,是中国禅宗五支中极具影的一支。在仰山的崇山峻岭间,散落着100多座僧人墓塔,形成南国少有的佛教塔林。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少年时在太平兴国寺有过几乎出家为僧的经历,至今还在仰山一带流传。今天,人们到仰山,已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仰山积雪”的壮美和飞瀑峭岩的奇绝,倘佯于山林梯田间,更能领略一份都市所难寻觅的原始生态美和至真至深的文化触动

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兵征讨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上。朱元璋猛将如云,本以为可以一举剿灭陈友谅。不想,那陈友谅也是兵多将广,且粮草充足。两军交锋,反倒把朱元璋的队伍打得丢盔弃甲。朱元璋一干人马,逶迤往西败退。那年正值江西大早,赤地千里,田干地裂,又是盛夏,将士又饥又渴,不肯前行。朱元璋唯恐陈军追上,却又寻不到半点水源。情急之间,顿生一计,大呼:“前面就是袁州府,我记得那里有道泉水岭,泉如珠涌,水甘似醇,我等何不前去。”众将士听得有水,顿时来了精神,一气赶到泉水岭,四下一看,只见除了一道山岗,并无什么泉水。将士顿觉受骗,团团围住朱元璋。朱元璋无可奈何,急得只是跺脚。这跺脚之间,就跺出几个坑,果然就有几股泉水从坑中如珍珠般涌出,少顷成池。朱元璋大喜,朝天作揖,长呼:“天助我也。”等将士畅饮完毕,朱元璋令人拿来笔墨,题了两个字:珠泉 。

另一个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的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行至泉水岭下,只觉得暑热难挡,四处寻水不得。正焦躁间,秀才发现山脚边一小洞,有些水珠渗出,只是那水珠太少,只能用舌头去舔。这时刻,有一老汉赶猪经过,见秀才如此模样,心中老大不忍。又想,如今久旱无雨,恐是龙王生怒,何不杀了这猪,以息龙王之怒,也解这书生之渴呢?于是将猪牵到洞边,又叫秀才帮忙,将猪杀了,那猪血便流进了小洞。说来奇怪,只片刻功夫,就见那洞中一缕青烟袅袅而上。待烟散去,一股清泉汩汩而出,如醇甘霖,令人长饮不舍。

秀才喝足,百感交集,即从包袱中取出笔墨。挥手在洞边的石头上写了两个大字:猪泉。

猪泉也好,珠泉也罢,说的都是宜春南郊一景,唤做“南池涌珠”。

“南池涌珠”位于宜春南面火车站一侧的泉水岭下,数丈见方,四周有石砌栏杆。凭栏垂望,但见水质清纯,细沙若金,水泡从沙中徐徐冒出,宛如串串珍珠。明人吴之直在看了这一奇景后用“珍珠帘”调写了一首词《宜春珠泉》词中写道:“一掬灵泉深注,绿净绝纤尘,照见人眉宇。滚滚素沙争涌,更历历珠玑迸吐无数,想潜通地脉,天风暗鼓。”碧绿澄清的泉水一尘不染,能够映照出人的明眸纤眉,可以想见水是何等的纯净了。而珠玑迸吐,素沙争相沸涌,又足以证明水流之大。无怪乎浙赣铁路贯通后,连火车的用水都是南泉之水,可见南泉规模之大了。

公元1596年,即明万历二十四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在泉流南坡修建“珠泉亭”。亭下有楼,东西连檐接栋,遂成景观,又过了24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袁州知府黄鸣乔又在楼前新建势欲凌云的阁屋数楹。以后又修建了珍珠寺,增添了暮鼓晨钟。公元1660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七年,袁州知府胡希圣又在该处增建“见我亭”,意即对着清冽幽深的南泉即可见到自己的身影,也蕴含着人的一生要如珠泉一般一尘不染。珠泉一带蔚然形成大观,成为人们争相游览的胜地。

历代文人,凡到袁州者,莫不登楼临池,览物抒情,留下许多佳词妙句。“风荡亿如跃,云流楮更奇,冷然心地净,仍许证摩尼。”(明.杨声远《偶憩珠泉亭》)“日射波光澄碧海,月寒夜气绕青岗。使君饮马尘心淡,父老烹茶玉液甘”(清.陈廷枚《南池珠泉》)。“时倾数斛珠,波纺共联缀,盘旋沙底轻,素丝如可绁。"(清.江皋《寻珠泉》)。这股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清泉,穿越千年而来,目睹着沧诲桑田的变迁,至今仍不改明丽清纯的风貌,以其舒缓从容的节律抚慰着当代人的心灵

宜春八景之卢洲映月卢洲是个座落于秀江下游的江心小岛,最初并不叫卢洲。由于它形状如一只鸭子,人们一直以为它是由鸭婆神变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无论秀江涨多大的水,它都浮在水面不会被淹没,如鸭子浮在水面。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卢洲,却是缘于一个读书人的故事。

唐代太和年间,有一个贫寒的读书人来到小岛上结庐读书。那时的小岛可不像现在这样修有围堤,风景如画。岛上茅草丛生,荆棘遍地。夏天蚊子叮咬且不说,冬天是寒风呼啸,四面临水,那滋味可不好受。这个姓卢名肇家住袁州文标乡的寒生倒是有些志气,立石为铭,发誓要读出个人样来。那时的袁州刺史叫成应元,很不看好这个有些倔劲的穷秀才,每每见到他总是语含讥意。卢肇的幸运是他遇到了李德裕。这李德裕不愧为大家气度,礼待门生不说,且只谈学问,不问出身,使卢肇如逢甘霖,颇得教益。不久,李德裕在朝廷纷争中胜出,重新做了宰相。卢肇也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前往京师赴试,并且一举夺魁,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这中间究竟是惺惺相惜,还是有相熟之嫌,姑且不论。仅就这开天辟地的第一回中状元,就让宜春人欣喜不已,人们就把这个荒凉的小岛叫做了状元洲。因为状元公姓卢,所以又叫卢洲。

状元洲长约800米,宽为200米左右,两边距岸都是l00米左右。水清至极,卵石斑斓。洲上楝树如盖,芳草萋萋。在细腻的沙滩上可以挖到甲鱼蛋,柔曼的丝草中还可捉到黄牙头之类的鱼。夜晚,站在秀江桥上,看一轮皎月照在树影婆娑的卢洲上,夜谧风清,薄岚氲氤,水平如镜,天上的月亮如同印在水中一般,加之渔火点点,确有一种如临仙境之感。后人为此写了许多诗句,如“山光群翠合,水邑四周平”、“人间莫讶无仙岛,又见蓬莱第几洲”等。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满斟白酿邀明月,半借清风荡碧流。十里波光人上下,一天秋色影沉浮。”诗虽然直白,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卢洲月下那极为清雅的景色。“卢洲印月”作为宜春的八景之一,应该是实至名归

宜春八景之化成晚钟化成晚钟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不是它那悠扬的晚钟声,而是一位叫李德裕的唐朝人和他的几个弟子的故事。

公元835年,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在朝廷牛李党争中落败,几经遭贬而来到袁州做了一名长史,这位失意的朝廷命官无意于这样一份闲职,干脆寓居于城北郊的化成岩,终口读书吟诗,修心养性。有袁州学子卢肇、易重诸人,慕其学问人品,常去拜谒问候,请教学业。后来,李德裕官复原职,重新当了宰相,卢肇、易重等人也分别于会昌三年和会昌五年前去赴试,结果,卢肇成了江西的第一个状元,易重则成了江西的第二个状元。蟾宫摘桂的喜汛频传,不仅让世人惊叹,也让宜春人从古代一直自豪到了今天。

宜春人总是向五湖四海的朋友讲述这个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故事。长久以往,李卢之谊作为一种典范,早已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宜春人读书人的期待。至今,“李卫公读书处”的碑文仍然清晰夺目。

化成岩的名字始于何时,一直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一位云游和尚在此小憩,看到山虽葱茏,却无奇石,便连夜从各地赶来凤凰、仙鹤、虎、牛、马、羊等,用手一点,让其化成石头。后人感念其点化奇石之功,便以化成名之。这多少有些臆想之嫌。另一种说法则是以李德裕点化成就卢肇等人的恩德,取名化成岩。又有 的说化成岩其实是叫花城岩,说的是王母娘娘生日那天,各路神仙纷 纷准备祝寿的礼品,只有神笔马良得道之前家中贫寒,得道之后仍是一无所有,无礼可送,急得他团团转。铁拐李大仙见马良无计可施,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画幅山水画相送。画幅画对神笔马良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马良就云游各地,遍访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宜春时,发现化成岩这地方山青水秀,于是就把这里的山水画成一幅彩墨图,当王母娘娘生日那天,献给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看大加赞赏,问马良画的是什么地方,马良就如实说了。王母娘娘说:“下届也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真难得,索性让它锦上添花更好看。”随即命仙女向宜春化成岩撒下无数的花朵,这一来,化成岩更加美丽,从此这里就叫花城岩。后来,人们说走了音,把“花”读成了“化”,是花城岩便成了化成岩。无论哪一种说法,人们都希望给这座小而幽雅的土山赋予更多的人文色彩。

自唐初有僧人在岩上建立开化寺以后。化成岩一直香火不绝。南宋嘉定年间曾因破败而一度重修,但后又颓废。直到清康熙初年,一个叫念融的僧人又将其重建,袁州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化裁成”。从此,佛寺便改称化成岩寺,一直延续至今。其后又有僧人募建了关帝殿、敬业堂、面壁轩等,悠远的晚钟声遂又萦绕在秀江桥头、袁水之滨了

宜春八景之钓台烟雨委婉清丽的秀江,从古老的袁州城穿城而过后,一路扬长而去。大约流到距城约3公里的地方,被一块巨大的石头拦住了去路。秀江在这里盘桓良久,终于拐了一个大弯,留下一个深潭,继续前去。这个墨绿色的幽深的水潭,被唤做了雷潭。

雷潭的妙处在于一块盘形的伸于河心的巨石。由于石面平坦,探首可见下面水潭,且潭中鱼甚肥硕,便使此地成了钓鱼的佳处。许多清雅之士,闲来无事,常常在此垂钓。清代有个叫杨琨的知县,喜好文墨。一日心血来潮,唤人在岩后的石壁上刻下“钓鱼台”三个字,雷潭的名声也就逐渐远扬了。

其实,有故事的钓台倒不在此处,而在离此处尚有三公里的震山。震山也叫颜山,其出奇之处倒不是它有何等的高巍。但此处“壁峭崔峨,众石奇出”,其中一块石头,长宽8尺,高约丈余,如牛之犄角。兀然伸向河心,宛如一船横泊于河的中央,秀江也不得不在此留下一个深潭。

唐开元年间,宜春有个叫彭构云的人,因见不得那些蝇营狗苟的污浊之事,皇帝命他做官,坚辞不就,来到震山这地方读书躬耕,过些清谈日子。一日到震山岩前游玩,发现潭中很有些鱼儿聚集,不觉心动,使回去做了钓具。从此终日在这地方一边垂钓,一边读书,自得其乐。

彭构云其才学在京师有些名气。朝廷获悉他在袁州震山隐居后,即派人前来请他回京做官。构云先是闭门谢客,后来索性斗笠蓑衣,一身渔翁打扮,端坐在那块伸向江心的大石头上,风雨无阻。寻者难辨真伪,只好无功而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隐士高洁的品性,便把他常蹲坐钓鱼的那块大石头,称之为“诏君钓台”。

雷潭也罢,震山也罢,都是秀水之滨极性的景观,两个地方都是竹木阴森,潭水深幽。江天寥廓,欧鸟飞翔。特别是春夏之交梅雨之季,细雨霏霏,迷迷朦朦,水村山廊,隐约其中,那如梦如幻、虚无飘渺的感觉更让人如读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烟雨楼台中”。故而人们又把这里称之为“钓台烟雨”,并将其列为宜春的八景之一。清乾年间的袁州知府陈延枚写了《钓台烟雨》一诗:“一抹江天白鹭飞,中流若个钓雨矶,眼前勋业诚余事,竿上丝纶聊乐饥。骚客偶留江畔醉,渔人空趁夕阳归。蒲帆十幅来何暮,烟雨桐江似此非。”颇为传神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今日之钓台,虽已无当年那水深鱼跃、山青木翠之胜景,但刻于 岩后由唐状元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的摩崖石刻却是人们探幽访古的好去处。全文原有303字,历经1160余年的风雨后,大多数文字已无法辨认了。但还有80余字,字迹拙朴苍劲,浦晰可辨,让我们触摸到一段穿越千古的文化遗韵。

然而,面对两个“钓鱼台"”,人们不禁会问,宜春八景之一的“钓台烟雨” 到底指的是哪一个“钓雨台”呀?根据有关史料考证,从明末清初以来, 雷潭钓台已是社会人士公认的八景之一

宜春八景之春台晓日春台晓日为宜春八景之首。春台何以冠之晓日,大约缘于它的高度。在相对平缓的秀江河谷平原中,兀然突起了这样一座海拔130米的小山,使它成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以春台晓日名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县志上称,最早将这座城中小山称之为台的是西汉时的宜春侯刘成。他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在宜春辟出五台,即宜春台、仙女台、湖冈台、化成台和钓台。五台之中,尤以宜春台风光最胜,加之这里“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绝佳之地。人们在这里把酒临风,吟咏抒怀,也使它的盛名流传日远。

在宜春台上修建楼阁,则是宋代的事了。北宋咸平、嘉祐年间(公元998年一1063年),邑人为纪念刘成在此为侯,在台的一侧修建了宜春侯祠。后来散文家李觏在袁州州学讲学时,登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从此,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凡有来宜春的,莫不以登临宜春台为快事。他们凭栏远眺,赋诗寄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以“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来表达他对巍巍春台的喜爱。他想站在宜春台上远眺缕缕云雾中的万顷翠竹,看阵阵夏雨催熟的杨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五月天啊!而明代的权相严篙则是多次前往宜春台,写下了许多诸如“松杉复郭泠风起,楼阁当空淑景移”、“岩树故因时序改,山云岂与俗情宜”这样委婉清丽的句子。

宜春台的正面是由城砖砌成的高台,站在高台上,便可以看见这座气势不凡的三层楼阁了。楼阁是庑殿式,重檐,四道阿顶,筒瓦复盖。底层是砖砌的护栏,二、三楼则是木质花栏,镂空雕花的刀窗,飞檐画栋,古雅精巧。楼阁的前侧还有厢房,与正厅成品字形。一间厢房内还锁着一块巨大的碑石,上书“宜春”二字,据说为慈椿手书。在20世纪50—60年代,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放学后到宜春台打游击(一种游戏),在高大的樟树、槐树间,在密密的茅草丛中,玩得痛快且尽兴。在宜春台的高台两侧,有两棵巨大的桔槔树,每到霜降之后,树叶落尽,桔槔也落在茅草上、棘丛中,由你去拾、去吃。那极甜的滋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而在宜春台的东侧,则有建于明代纪念韩愈的昌黎书院。门前的两棵大桑树,荫翳蔽日,初夏时节落满前庭的桑椹更是让孩子们吃得满嘴紫色。那时的宜春台,不仅是人们登临观日的好去处,更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乐土。

时至今日,虽然宜春台已不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每逢晴好之日,站在三层楼阁上,看一轮红日从山天交接之处喷薄而出,满城朝晖,清新透明,美不胜收,令人心情舒畅。

来源:老宜春的故事

1.《宜春有哪些可以钓鱼的地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宜春有哪些可以钓鱼的地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2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