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是药三分毒,用药来补养身体明显不是最好的进补方式,所以有人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觉补不如气补”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禾福乐亚婷营养师这就老为大家揭秘。

药补不如食补

虽然中药的补益作用非常显著,且确实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效用,但“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话也不是开玩笑的,长期食用药材势必会导致人体出现一些相应的不良反应。

保证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质来源,还是饮食——只有食物才能保证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全面供给,而药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单从这一点来说,就足以证明“药补不如食补”这个道理了。

事实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都是可以通过食物有效改善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疲状的气虚体质者,就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补气的效果,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猪肉、蛋类、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气虚体质。

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气虚证,在经过“食补”之后,气虚症状就可以很快得到缓解。

此时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进行补益,则很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对人体并无益处。如果是年纪较轻或实热证者,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补气药物,反而会力加重其体内的功能失调状况,造成血热妄行、内火上炎,从而引发心神不宁、头晕、目痛等症状。

即便是年老、体弱之人,如果不适当的进补药物,也会因为“虚不受补”而导致不适反应的出现。

因此,“药补”并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进补方式,相比较来说,“食补”却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补益人体的作用。

食补不如觉补

假若一个人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往往会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甚感疲劳。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处于过度劳倦的状态中,机体就会产生耗气伤血的病理变化,损及五脏。心劳则血损、肝劳则神损、脾劳则食损、肺劳则气损、肾劳则精损,进而为许多疾病埋下祸根。

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看病时很多老道医就会说:“不给你治了。”其实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了。

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

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觉补不如气补

营养、氧气和水,可以看作是身体生产能量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与营养和水相比,身体可能更容易缺氧气。人体从环境中摄取氧气的能力,不足以保证身体一直处于有氧环境。如果把无氧呼吸放弃了,生命会面临风险。古代人修真,为什么总是要选择藏风聚气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氧气是身体生产出更多能量的最大短板,只有吸收更多氧气,才能生产出更多能量。看到这里,食补不如气补,也就很好懂了。

如何气补呢,据禾福乐亚婷营养师介绍:找个无人打扰的地方,闭眼静坐,室内室外都行,自然呼吸。为什么是自然呼吸,而不是快速的深呼吸呢,上面已经讲了,毛细血管输送氧气,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加的。所以只能跟着身体的自有节奏来走。吸气时不加任何意识行为,呼气时想着下腹部,这个叫意守丹田。坐姿一定要稳,可盘腿可不盘。前期容易胡思乱想,守不住丹田,可采用数息法,一呼一吸数一,数到十重新开始。中断了就从新来。先坚持一周,应感受到小腹内有热流,这就是效果。长期坚持,自有补益。

最后,禾福乐亚婷营养师希望大家都能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幸福愉悦每一天。

1.《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觉补不如气补,这究竟是为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觉补不如气补,这究竟是为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