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在继位初,便按清朝秘密立储的制度,将储君的名字写在立储密诏中,并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为何在他驾崩后,众人却找不到他写的立储密诏呢?
嘉庆四年,89岁的乾隆走完了他人生的路,做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嘉庆终于熬出了头,接管了军政大权。
嘉庆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大贪官和珅,整肃了败坏的吏治风气。
(道光像)
第二件事就是立储。当时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已去世,由于孝淑睿皇后去世时,年迈的乾隆很忌讳一切和死亡相关的事情,嘉庆对于孝淑睿皇后的葬礼,办得很简单。甚至他去见乾隆时,都会换下素服,改穿平时的装束,以免乾隆不高兴。所以他一直对孝淑睿皇后有内疚之心。
在这年,他将嫡次子旻宁的名字写在了密诏中,命太监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
第三件事就是再立皇后。由于孝淑睿皇后去世,嘉庆将颇受宠爱的皇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嘉庆渐渐动摇了立旻宁为太子的初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据朝鲜使臣朴绮寿在《同文汇考》中评价,旻宁“面貌凉薄”,“人且平庸”,“望之不似人君”。
嘉庆十年,孝和睿皇后生下了皇四子绵忻。
这年嘉庆已经45岁了。由于嘉庆继位后,宫中多有国丧,民间多有起义,嘉庆一直忙得晕头转向。所以在他继位的十年中,一直没有皇子诞生。绵忻的到来,给宫里平添了不少喜气。再加上他的生母又是统摄六宫的皇后,因此嘉庆特别高兴,一改往日不接受朝臣敬献的作派,高兴地对诸大臣们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
(绵忻剧照)
绵忻聪慧,在几个皇子中数他“颖悟,有文艺”,因此很得嘉庆喜爱。
嘉庆二十四年, 14岁的绵忻被封为了瑞亲王,当时比他大10岁的的同母兄弟绵恺不过才被封为郡王。他小小年纪又无功业,却被封为亲王,可见嘉庆有多喜欢他。
绵忻“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很得嘉庆信任。14岁后,便被任命军机大臣,处理一些国家政务和宗室事务。由于他办事果敢,沉着稳重,在事情的处理上非常全面,因此不管是王亲贵族还是文武大臣,对他都颇尊重。
除了在政务上能力很强,绵忻在军事上也很有天分。嘉庆年间,起义四起,绵忻听从嘉庆的调遣,率领清军平叛,有力地打击了各地起义,为皇权巩固和地方太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绵忻有多优秀,旻宁就显得有多平庸。两相比较,嘉庆愈发喜爱绵忻,难免就动了易储的打算。在嘉庆的授意下,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被撤出。按嘉庆的想法,只要重新写一份密诏放回正大光明匾后,储君的位子就是绵忻的了。
不过,嘉庆还是担心绵忻不像其他成年皇子在朝中都有一定的势力,若是立他为太子,势必引发其他皇子的不满。因此为了大局着想,嘉庆没有立刻将绵忻的名字写在密诏中,而是准备让绵忻在朝中历练几年,再将他的名字写入密诏,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
(旻宁像)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嘉庆二十五年7月,嘉庆自圆明园起程,到热河避暑山庄避暑,没想到仅一周的时间,他便病死于此。
由于事发突然,大臣们在正大光明匾后遍寻不到传位密诏,正六神无主,孝和睿皇后从紫禁城迅速降下一道谕旨:命旻宁继承大统。有了这道谕旨,旻宁终于有惊无险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不过,话说回来,以孝和睿皇后和嘉庆的关系,自然知道嘉庆改立储君的意思,为何她不趁机下谕,让自己的儿子绵忻继位呢?
原来,孝和睿皇后深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道理。由于嘉庆皇帝的突然离世,而绵忻这年也才15岁,和43岁的旻宁相较,自然旻宁继位才是社稷之福。
再加上朝臣一直认为旻宁是嘉庆钟意的储君,如果此时立亲生的绵忻,必会显得她私心偏袒。鉴于种种考虑,孝和睿皇后最终以国家大计为出发点,下达了拥立旻宁的谕旨,消弭了一场政治危机。
由于她这个举动,让旻宁对她一直佩服不已,尊她为恭慈皇太后。
(参考史料:《清史稿》)
1.《嘉庆去世后,大臣们在正大光明匾后找不到储君名单,名单哪儿去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嘉庆去世后,大臣们在正大光明匾后找不到储君名单,名单哪儿去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