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相信是德国棒子所熟知的,大多数人对德意志帝国的战略方案所了解的只有施里芬计划。那么德意志帝国在40多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的德国陆军是否没有“替代品”?(威廉莎士比亚,德军,德军,德军,德军,德军,德军,德军)当然有。
早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的1872年,赫尔穆特·冯·毛奇就敏锐的意识到德国与俄国在反拿破仑战争中建立的传统友谊很快会随着德意志的崛起破碎,而德俄之间的王朝纽带也是靠不住的(德皇威廉一世就不这么认为。)而法国肯定会是德国的死敌,这不是一个阿尔萨斯——洛林的问题,法兰西几百年的欧陆霸权就这么丢了,法兰西的民族自豪的被德皇在凡尔赛加冕彻底粉碎,大量法国领土被破坏,巴黎一片废墟。所以德国最大的威胁就是法国,至少几代法国人都不会原谅德国。可是毛奇也清楚,在法国找到一个盟友前,他们是不可能单独找德国送死的。
谁会是这个盟友呢?毛奇大胆判断,奥地利国力贫弱,完全不足以同德国抗衡,不足为惧,他们极有可能会向德国靠拢以对付俄国,至于俄国,德国人不会傻到和俄国人做盟友的。俄国的世界战车太可拍了,他们先是满世界和英国人对线,在巴尔干与奥匈又是世仇。一但德国与俄国站在了一起,那么就意味着德国必然要和英国作对,奥地利为了对抗强大的德俄同盟也会向法国靠拢,要是英国,奥地利,法国站到了了一起……德意志药丸。所以,毛奇很早就认识到了俄国与法国会对德国形成夹击,德国军队的任务也就明确了。(事实上,这段时期军方与俾斯麦的政府交流很好,军队的作战计划是配合政府政策的,是合理的。而不像后来军方与政府谁也不鸟谁,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政府配合军队”这种扯淡情况。再后来军方自己闭门造车弄出一个会让外交官们气吐血的施利芬计划。)
1877年,老毛奇的计划初具雏形。老毛奇指出法国军队正在快速恢复,威胁不断上升,想再来一次普法战争那样的史诗大捷不太可能了。他认为德军在西线应该采取“积极防守”。
其实 早在1872年,法兰西就痛定思痛采取了类似德国的征兵制度,并且仿照普鲁士改革了法国的指挥体系。1875年,法国大规模扩军,每个营增加一个连,每个团增加一个营,一口气增加了14万兵员,这直接引发了“德法战争在望危机”。
面对法国的挑战,老毛奇在1887年2月首次提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德军将三分之二的部队部署在西线,凭借斯特拉斯堡和梅斯这两个极为坚固的要塞与在阿尔萨斯——洛林的其他坚固工事对抗法军在战争初期的进攻,老毛奇强调这不能是消极防御,并要求开战后2到3周要和法国人来一波部分决战,如果赢了,那就乘胜追击,把北方法军赶回巴黎,南路法军赶回南锡,歼灭之。如果很不幸输了,那就退回莱茵河,重新集结部队并进行进一步动员。只要法国人敢向德国腹地进军,孚日山脉会像普法战争那样把法国军队分割开来,德军整顿后的部队再像当年普法战争那样把法军逐个击破,接着就可以杀向法国腹地了。
并且,老毛奇特别强调“不要企图用一次会战打垮法国人。”作为普奥战争,普法战争这两场速胜战争的指挥官,老毛奇清楚的意识到“当大国间的战争限于正规军的时候,可以通过高素质的部队,先进的武器,优良的组织来快速取得胜利,但是如果战争扩大到了全民范围,那么就不要妄想全面胜利了。”
老毛奇是克劳塞维茨的信徒,他坚持认为军队的任务是完成政府的意志,他也强调他的计划是要配合外交部的官员们的。比如在老毛奇计划中,德军击败法军主力后,不要轻易攻击巴黎,应该让外交官们先去处理,而不是军人们一直莽,这就为他的作战方案留下了很多灵活的空间,而不是像施利芬计划那样迈出第一步就不能反悔了。后世很多史学家将一战在1914年爆发的一部分原因归在了施利芬计划的“绑架”。
在东线,老毛奇的计划与施利芬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德军部署了三分之一的部队,依靠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这两个突出部吃掉俄属波兰,在这期间要尽力消灭俄国主力,而不是忙着占地。同时,老毛奇明白东线的兵力会有缺口,所以他要求西线德军无论在“部分决战”中是否胜利,都必须把西线的部队拉到东线来支援,西线的缺口用动员部队填补(因为毛奇认为这个时候西线的战斗任务要么是守住天险,要么是追击残敌,任务比东线轻松。)
再此以后,老毛奇认为德军不能过分向俄国境内挺进,同时在俄国应该煽动民族起义,瓦解俄国的抵抗力量,且毛奇主张德国不应该提出过分的条款,最好提出宽大的和约,尽快媾和。如果此时法国没有被击败,那么最好“什么也别拿”,就算法国已经败亡,德国仍不应该,也无法从俄国拿什么东西。至于这个“无法”是什么意思,毛奇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他们没钱,我们也不要他们的土地,那样只会给我们增加更多的少数民族动乱,。”不过考虑之后的《布列斯特和约》,毛奇似乎错了,他低估了容克们的贪婪。
老毛奇计划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一:这个计划相比施利芬计划有很强的“可控性”。施利芬计划就是一旦迈出第一步,就真的回不了头了的豪赌。在一战前的七月危机中,以小毛奇为首的德国军方就因为施利芬计划的实行条件,并且他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开始作死。
当奥匈帝国还不知道德国会不会支持他们时,小毛奇越过德皇和政府直接对维也纳拍了电板,表示战争开始的越早越好,于是奥匈过早的对塞尔维亚施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德皇回过神时已经来不及了。(所谓的“空头支票”,就是那些想立刻实行施利芬计划的军人们立下的,德皇最开始给出的那张并没有让奥地利放心。)
毛奇计划不一样。老毛奇计划变数很多并且更多的是要求政府在其中起到作用,(比如他声称“是否进军巴黎由外交官们决定”)并不是军人们一路莽过去。老毛奇计划也没有那么乱七八糟的强制要求,也不会引发像施利芬计划那样的“军队干预外交”这种扯到事情。
二:毛奇计划更加稳健。施利芬计划真的就是豪赌,施利芬自己都说“德国东部的命运不是在维斯瓦歌决定而是在塞纳河。”“一切都取决于西线的决定性胜利。”根据毛奇的计划,德军就算在西线的“部分决战”失败,还有莱茵河可以守,(德军要是连莱茵河都守不住了,那什么计划都没用了。)有很靠谱的退路作为保险。而不是施利芬那样不成功,便成仁。
1914年6月1号,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岑多夫 问了小毛奇一个问题“如果贵军不能在法国取得速胜,咋办?”小毛奇一时语塞,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是施利芬计划最大的硬伤,于是小毛奇只能硬着头皮说“那我们会尽力的,况且,我们不比法国人优越。”
三:站在后人的角度看,德军在开战之初会取得巨大的成功。首先,在1914年8月的边境战役中,法军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劣势德军按着锤,以至于原本用于防守的德军违背了计划反推了过去。如果德军在西线保持守势,那么我认为至少1915年法军都打不穿阿萨一线。
至于东线,假设德军完全展开,再结合历史上1915年德军在东线的战斗,(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德军1915年在东线部署不对的并不是弱鸡,普鲁士近卫军都上了)那么按照老毛奇计划吃掉俄属波兰简直不要太简单。
不足
一:这一条是后来施利芬主要反驳的,那就是这是一场极为漫长的战争,打垮俄国至少要2年,到时候再去打法国,鬼知道这三年会发生啥,而且,消耗战对德国可没有好处,德国很有可能会被拖死,并且必然陷入两线战争的泥潭。(施利芬认为)
二:这一条是后人指出的。德国在漫长东线展开部队并不轻松,并且德国东部的铁路网因为一些奇葩原因效率不高,这就导致德军从动员到完成部署要1个多月,而此时俄国人也准备好了,由于刚刚开战,德军主力在西线,所以东线德军的担子很重能否完成任务有待商榷。(一战早期俄国被打的稀里哗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俄军根本没有做好动员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三:这一条也是后人指出的。如果,法军在攻击失利后死守边界要塞,或者打下阿尔萨斯——洛林后没有向德国腹地挺进,没有继续攻击落入老毛奇设置的圈套,那该咋办?德军硬冲伤亡可不会小。而这一点的解决方案,老毛奇计划并没有说明。
四:战争后期,德国的处境不会太好。同样的,让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去看。俄军在战前与法国人沟通后做的计划就是后撤,把德国人引过来,只不过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被干扰了。如果,德军吃掉波兰突出部后没有消灭俄军主力该怎么办?难不成深入俄国?上一个这样干的是拿破仑。需要注意,历史上德奥联军拼了老命也就是刚刚打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深入敌境那是革命后俄军土崩瓦解的事了。也就是说,老毛奇对于东线作战的想法是建立在“歼灭俄军主力”的情况下的,但如果没有消灭敌人主力呢?不知道,老毛奇因为时间和精力所限没有说明。
至于西线,阿萨一线的工事固然坚固,但也不是不可以突破的,假如法军攻破了阿萨一线,那么西线的劣势德军就只能退守莱茵河了。德国在莱茵河西岸的工业区如果落敌手,那绝对会是一场灾难。而且,德军没有西线的主动权,陷入持久战可不是什么好事。(法军在攻坚方面虽然猪,但是靠人命填也能把阿萨给填满。别忘了法国在人口远远少于德二的情况下军队数量与德二相差不多的可怕动员。)
总的说,老毛奇计划并没有像以后的施利芬计划那样完善,有很多备案。这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老毛奇对这个方案没有下多大精力,以及老毛奇年事已高,提出这个计划一年后就退休了。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得到德国军方的重视,严格讲这个作战方案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的方针,具体的打法没有备注。说的极端一点,这并不是一个向来制定计划都十分完善的普鲁士总参谋部会拿出来的军事计划,而只是一个备忘录,毛奇只是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大致方针,具体怎么打,就看后人的了。
1.《【奇芬】施利芬计划的替代——老毛奇1887计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奇芬】施利芬计划的替代——老毛奇1887计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78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