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酝酿的一系列长文,我将通过对历届男篮的分析,获得其历史上最好的男篮。
也算是在现在这个并不明朗的前途中一分聊以自慰罢了。评判标准:至少打进国际大赛(世锦赛、奥运会第二轮)赢下了不止一场比赛的胜利。所以如00届男篮虽然赢两场却没能出线、02年、10年那种赢一场出线的球队都不在我的讨论之中。
今天首先带来的是1986世锦赛上的中国男篮。他们在1986年世锦赛中从第一阶段小组赛中出线,最终名列第9.
1986中国男篮
排名:第9 (24队)
战绩:4胜6负
87-98意大利(85欧锦赛第三、赛会第六、87欧锦赛第五、88奥运资格赛欧洲区第四)
81-107美国(赛会冠军)
98-84波多黎各(87中美洲第一、88奥运会第七)
84-72科特迪瓦(85非洲冠军、87非洲第七)
80-81西德(85欧锦赛第五、87欧锦赛第六、88奥运资格赛欧洲区第七)
82-106南斯拉夫(赛会季军)
80-97阿根廷(赛会第十二、85南美第三、88美锦赛第五)
81-95加拿大(赛会第八、88年美锦赛第三、88年奥运会第六)
93-78古巴(赛会第十一、87中美洲第五)
112-111希腊(赛会第十、87欧锦赛冠军、88奥运资格赛欧洲区第五)
(数据排名取复赛前12支球队)
场均得分:87.8(7/12)括号内为排名
场均失分:92.9(1/12)
场均罚球:16 (74.8%)
罚球数(7/12)
命中数(6/12)
命中率(2/12)
得分占比:18.2%
场均三分:6.5个(前12名平均5.5个)得分占比:22.2%
场均犯规数:19.4次(9/12)
失误数:(2/12)
篮板球:前后场各输3个
各位置球员得分:内线:320 得分占比36.4%
锋线:445 得分占比50.7%
后卫:113 得分占比12.9%
主要队员
内线:
徐晓良 24岁 2.10M 第二次国际赛 10场 均分8.2
宋涛 21岁 2.08M 第一次国际赛 6场 均分10
王立彬 23岁 2.02M 第三次国际赛 10场均分8.8
黄云龙 26岁 2.00M 第三次国际赛 9场 均分9.7
锋线:
王非 23岁 1.92M 第一次国际赛 10场 均分10.7
张勇军 24岁 1.90M 第一次国际赛 10场均分14.1
李亚光 28岁 1.88M 第三次国际赛 10场均分16.3
沙国力 26岁 1.95M 第一次国际赛 7场 均分4.8
后卫:
孙凤武 24岁 1.83M 第三次国际赛 9场 均分4.9
宫鲁鸣 29岁 1.72M 第一次国际赛 8场 均分5.4
平均年龄:24.8
平均身高:1.94M
阵容分析
内线:机动性强,普遍有一手中投,能够持球推进发动快攻,都有一手策应,非常适宜当时的球队打法,几个内线实力差距不大。普遍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打过不止一届(有的甚至已经是第三届)国际大赛,抗压能力强。都处于生涯的上升期或巅峰期,有着较好的精神面貌和进取心。
不足:身高矮、仅有一人达到2.10M。护筐、篮板能力一般。对抗较差,单防能力普遍较差,不适应阵地战肉搏。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中国迷你内线,或者说是传统四号位的代表,这种四号位有个特点:身高一般在两米左右、有一手中距离篮子和内线小技术、能做一定的策应、有着不错的机动性。但是单防能力一般,篮板和护框较差,对抗能力也一般。属于那种能一眼看穿上限的球员。事实上,这种内线球员从男篮建队至今一直都不少见。
锋线:特点鲜明,攻击能力强;有着突出的持球进攻、突投结合的能力。是东亚外线传统迷你锋线得分手的代表。锋线的三位主力是那届国家队得分榜的前三名,李亚光处于巅峰,从数据上看是在生涯大年,16.3分是他职业生涯的场均最高,与阿根廷的34分也是他单场的生涯最高。让我感到意外的其实是张勇军和王非,张勇军的三分、王非的突破都是很值得一提的。他们都是第一次代表国家队打国际大赛,就当上了国家队的主力和大腿,想想现在的球员不免让人唏嘘。当然,这只是个开始,他们会在未来扛起中国男篮,打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比赛记录。
不足:身高矮,单防能力、对抗能力不足。很依靠快攻和投篮准度,阵地战的办法不多。在面对动态身体天赋出色的对手时普遍受到压制。也正是因此,比赛表现起伏较大。当然,这也是中国锋线球员的通病。可能这样的通病细究下来是已经暴露几十年的老问题。
后卫: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出色的动态身体天赋。速度快、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对空间的需求度较低。
不足:进攻能力有限,可能是因为锋线进攻能力太强,为了更好的捏合阵容,后卫没有过多的进攻。在本次比赛中,孙凤武最高只拿过13分(与西德)考虑到他曾经有过世锦赛场均10.6分、单场25分的经历(82世锦赛),我觉得这样的判断没有问题;这届比赛的控卫体型较小,宫鲁鸣应该是自74年至今国家成年队最矮的球员;孙凤武也应该是至今最矮的主控、所以单防能力不足、容易被针对。
主帅:钱澄海,在这之前他已经担任了十几年的国家队主帅,经历了三代球员、有了世锦赛和奥运会的经验,也在一个年富力强的时期。经历了成功,当然也有85年亚锦赛的失利和几次美国之旅,接触了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打法。但更值得可贵的是他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属于中国队自己战术体系的能力。我们不是强队,我们却又不能盲从。于是“追着屁股打”战术让中国队打造出自己的体系。在世界篮球整体速度不快、欧洲球员普遍转身慢的时代,这样的战术是弱队对强队的一次降维打击。也正是由此开始“二元制”的篮球体系在中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快准灵的风格,为后来我国创造历史晋级前八打下基础。
我们应该打自己的篮球,而不是亦步亦趋的邯郸学步,就在不久前大家就看到了这样的恶果,喝了二两洋墨水、啃了几块洋面包就敢在教练席和直播间夸夸其谈的人祸害了中国男篮。面对1985年亚锦赛的失败,钱指导没有埋怨球员、没有迷信所谓的“先进打法”而是选择自己钻研新打法,再打回来。这样的精神我想值得很多人学习。而有自知之明的主动放弃某些比赛和极强的临场反应更是后来的教练们没有的,对阵西德时“宁输两分,不打加时”的临场反应值得某些年轻教练学一辈子。
总评:这支中国队极其强调快攻和机动性,提升了进攻的成功率、打击了对手的弱点,扬长避短。相对而言更注重外线进攻,走在时代的前列。全队得分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容易被针对。球队可用轮换较多。是东亚球队结合自身特点和对手弱点打造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我国篮球队参加长赛程比赛积累了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得分相对集中于外线队员,对球员状态要求较高。过于强调提速,失误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失分。球员的防守能力普遍不足,失分在前12名中最多。对抗能力较差、保护篮板的能力较弱,面对拥有强大内线和强硬对抗的球队时往往很吃亏。并没有解决中国队在过去一直存在的一些痼疾(当然,大部分痼疾直到现在也没解决)。
以现代篮球的标准看,86年的中国队显得很另类。他们没有那种巨型的内线,应该说,全队的身高都很矮。也没有那么重视三分,全队数得出的三分点也就是张勇军、李亚光,宫鲁鸣也能投几个,但还是太少。但是却又很少有人能冻结他们。主控孙凤武现在看来缺少投篮能力、甚至罚球都很一般,不能拉开空间。但即使是按现在的标准,他也是CBA中身体素质最顶级的后卫之一。甚至可能没有之一。身体素质劲爆的一号位、1.90+的侧翼得分机器、两米出头的四号位搭配上灵活机动的空中飞人,在配置上可能更适应现在的CBA。但是能不能靠这些优势打败后面的几支国家队、或者说能不能在现在的FIBA里有所作为,那也只能见仁见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国家队球员在地域分布上很广泛,不像现在粤辽疆+北京齐活。我们可以看到像来自甘肃的徐晓良、来自陕西的王立彬、来自四川的李亚光,这些非篮球发达地区的球员,他们还都是主力。从这里我想问,这么多年我们篮球的发展程度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我们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为什么我们的人才来源却越来越集中?
在面对前八名的球队和一些对抗能力强、内线出色的球队时往往没有一点机会,但他们几乎赢下了所有该赢的比赛。特别是面对苦主波多黎各和希腊的时候发挥出色赢下比赛。
其真实水平大约是欧美二流末。拿到第九名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波多黎各前一场球刚和美国恶战;与西德算小分),但仍称得上是实至名归。
当然,当时的世锦赛第一次扩军。在入选球队水平、规则适应(第一次引入三分线)、NBA球员不能参赛。这些问题上反映了当时的FIBA还在自己的完善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支中国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后记:世锦赛后,1987年,宋涛被NBA选中,但是他在一次国家队的训练中重伤退役。他的离开让中国队失去了可以依仗的内线屏障。88年奥运会上,虽然张勇军火力全开,场均拿下20.4分、虽然我们又出现了场均17.4分的新星宋力刚,但是在和加拿大争夺八强席位时我们最终遭遇了三分绝杀。尽管张勇军已经超神般的命中了8个三分、单场砍下34分。但是过于孱弱的内线让加拿大在比赛中打出了过6成的两分命中率。最终还是没能更早的创造历史。
1.《【cba排名】历史向:历届中国男篮球队实力排名(1)1986》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cba排名】历史向:历届中国男篮球队实力排名(1)1986》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1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