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鱼是传说中的大邱,在韩国被称为“国语”,家家逢年过节总是要吃那么一次。在此之前,明太鱼已经被朝鲜族使用很久了。其名称可追溯到15世纪,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对明太鱼的喜爱很独特,可以把一种鱼做成36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实际上,明太鱼不仅在韩国、朝鲜出名,在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都是利益相关国。
人出生干燥
明太鱼:资源丰富的“海上矿产”
明太鱼的学名是黄线窄鳕鱼(Gadus chalcogrammus),又称窄鳕鱼、阿拉斯加窄鳕鱼。性腺成熟后,明太鱼的体长为30 ~ 40厘米,大的可以长到0.6 ~ 0.9米,体型中等,广泛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大陆架上。
数据显示,明太鱼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海水鱼,最高产量超过600万吨,是长江年最高产量的15~16倍。纵观历史,明太鱼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太鱼资源被发现
20世纪50 ~ 60年代,明太鱼还是未知的海水鱼,韩国是主要捕捞国,一年有27万吨的捕捞能力。日本和俄罗斯也有捕捞活动,但两国没有吃明太鱼的习惯,所以积极性不明显。
从1970年开始,明太鱼的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日本、俄罗斯、美国开始重视明太鱼的捕捞。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明太鱼是相当大的自然群,北海道、库页岛、勘察加半岛、北川岛群岛等资源较多,白令海东部和阿拉斯加湾北部也有很多群。
这一发现使生物学家认识到,明太鱼的储量足以与秘鲁的鳀鱼媲美,商业捕捞的可行性很大。因此,20世纪70 ~ 80年代,随着各国大量投入远洋渔船,渔获量猛增。仅在1971年,北太平洋的明太鱼就被分为370万吨,巨大的财富蛋糕驱使着更多的渔船。
明太鱼是一种深海底栖息性鱼类,鱼群主要在80 ~ 150米的含水层中活动,在罕见的情况下出现在表层。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各国使用了针对性强的渔具,即拖网和中层拖网,以及延绳钓鱼、刺网、上层拖网等多种渔具,进一步提高了捕捞能力。
第二阶段:明太鱼渔业的黄金时期
1988~1989年,明太鱼的捕捞业达到顶峰,连续两年产量超过600万吨。整个90年代,渔获量都在400-600万吨之间。其中,俄罗斯分的蛋糕最多,正常年份能抓到100多万吨。
高收益成绩的背后也有危险。明太鱼的自然群已置于高强度捕捞之下。
从1991年开始,中国
、韩国、波兰等国入局公海的作业竞争,在渔船不断增多的同时,明太鱼的捕捞量并没有升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在1993年,白令公海的明太鱼资源濒临崩溃,产量入不敷出。这迫使渔船前往其他海域,例如西白令海和东白令海继续“捞金”。明太鱼出现的“局部性消失”现象,揭示了过度捕捞的严重后果。虽然明太鱼生长迅速,3~4年就能发育成熟,且产卵量可达100万粒,但在瓜分狂潮面前仍难掩颓势,繁殖速度跟不上捕捞速度。
资源的破坏和严重的浪费不无关系。一条明太鱼,鱼卵部分的价格占比最高,用其制成的鱼子酱被称为“明太子”,在日本、俄罗斯、美国的高端市场颇受欢迎。对远洋渔船而言,明太鱼几乎“不限量”,但船舱的储存空间却很有限,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渔民便将明太鱼剖腹取卵,剩余的鱼体直接抛入海中。
这样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明太鱼的价值不仅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还加剧了海洋污染。客观来看,600多万吨的捕捞量既超出了资源的承受力,又超出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开发的盲目性可见一斑。
第三阶段:配额捕捞,加工并举
为规范明太鱼的资源开发,各国于1994年开始对捕捞进行限制,主动压缩了捕捞配额。时至今日,明太鱼的捕捞业重回正轨,年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上,有效地保护了野生种群。
明太鱼的身价也由此升值,鱼头、鱼肉、鱼骨的加工产业迅速发展,边角料被充分“高值化”利用。在加工领域,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青岛、大连、珲春、延边等地均是实力强劲的加工基地。
明太鱼分布区北移,韩国为何求而不得?
在过去,韩国所捕捞的明太鱼基本来自日本海(公海),国内市场完全能自给自足。但从90年代开始,这一老牌的捕捞国却痛失资源,被迫淡出了捕捞的行列。
究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在背后操盘。随着海水温度升高,日本海的中层水温不再适宜明太鱼的生长,鱼群向高纬度北极圈海域迁徙,韩国渔船损失惨重。
从生态习性来看,明太鱼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索饵、繁殖均受此影响。在夏秋两季,明太鱼只能借助冷水团南下觅食,在更低的纬度则无法正常生存;到了冬季,明太鱼则远离近海,向更深、更远的海域迁徙,并且只在低于5℃的水温中产卵。
全球变暖触及了明太鱼的生理“临界点”,将鱼群“吸引”到了海温更低的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丰富的资源就这样转移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其结果可想而知,俄罗斯成了明太鱼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有的捕捞配额也最高。例如在2021年,配额量高达197万吨,这相当于贡献了俄罗斯1/3以上的捕捞量。至于韩国,则因为资源流失而望洋兴叹,只能从国外大量进口。
在2019年,韩国全面停止了明太鱼的捕捞业务,以期恢复濒临枯竭的种群资源。这也意味着韩国市场上的明太鱼只能走进口渠道,周边的俄罗斯、中国、日本因此受益。
俄罗斯“拱手”加工业务,为何成就了中国?
对我国来说,明太鱼提供了两方面的机遇,一是捕捞,二是加工。
据统计,在2012~2019年,我国在西白令海的年捕捞量在2.5万~4.5万吨之间,成绩较为稳定,但所占配额较少。以2011年为例,我国仅获得2万吨的配额,韩国却获得了4.7万吨的配额,两国相差2倍多。
但在加工领域,我国发挥的作用却无可替代。早在8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布局明太鱼的加工业务,明太鱼原料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经过精深加工后,产品主要销往朝鲜和韩国,特别是在韩国市场,80%以上的明太鱼干都来自延边。
俄罗斯明明坐拥“明太鱼仓库”,为何还要“吃大亏”把鱼送到中国呢?直接发货到韩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第一,俄罗斯远东的渔业特点是捕捞能力强,但加工能力严重滞后,工厂基础设施薄弱。每年百万吨的渔获匆匆上岸,加工厂在短期内难以全部消化,只能低价外销。第二,俄罗斯冬季气候严寒,自然光照条件不利于明太鱼的晾晒,低温下的加工品质无法保证。
相比之下,我国的吉林、辽宁、山东则优势尽显:1,具有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等气候优势;2,人力成本低,加工经验丰富,竞争力强;3,距离韩国等消费市场近,地缘优势显著。因此,俄罗斯的明太鱼也成就了我国的代理加工厂。
总结
围绕着一条明太鱼,中国、俄罗斯、韩国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捕捞国、加工国、消费国从中各取所需。需要注意的是,明太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生物资源,只有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才能避免竭泽而渔的窘迫局面。
1.《【明太鱼是什么鱼】明太鱼流向中国,一年能捞300多万吨,现在成了“财富密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太鱼是什么鱼】明太鱼流向中国,一年能捞300多万吨,现在成了“财富密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8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