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就是注重“人体重心的运动”,只有“定”才是“真”的!只有“定”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下面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论太极拳之定。供您阅读!

  论太极拳之定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人称这一首诗为“盖棺论定”。我们打太极拳,常常听老师说,要注意“中定”,要有“定力”,却尚未发现有关论“定”的文字。儒家有所谓“知定”、“定一”;佛家有所谓“定力”、“定心”,还有所谓“禅定”、“定子”、“定止”等,究竟这些人家所说的“定”,与我们太极拳所说的“定”,是不是一样的呢?什么叫做“定”呢?又什么叫做“中定”呢?“定”与“不定”有什么区别呢?你能知道“定”与“不定”的真伪吗?是不是“谦恭”就是“真”的,“恐惧”就是“伪”的呢?本文之作,故不能透彻究竟,但希望能以“成败论英雄”,并祈识者有以教我。

  论太极拳之定一 什么叫“定”

  “定”,说文:“安也”;书尧典:“正也”。礼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是知安、静、定、止四字,义并通。李白猛虎行:“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可知无定是兵戈扰扬,时势纷乱的世界。因此,孟子对梁襄王的卒然出问:“天下恶乎定?”而答以:“定于一。”这个定一,原属天下统一之意,统一才能安稳,这与“定心”、“定止”、“禅定”,又有什么分别呢?太极拳的动作很多,不管是十三式、三十七式、六十四式,一百多式或二百多式,式式必先求安稳,要有定心,要有定力。落足之后,要为磁铁之定子,如果自己不动,别人怎么用力也无法摇动你。这同佛家的定力、定心,只要自己心不动、意不摇,外力能奈我何。太极拳协会理事长石为开先生对于“定”字的意义,先则曰:“定乃形体中定,精神安谧,气沉势稳,灵明在心。”


论太极拳之定


再则曰:“定在气沉势稳,动中有定。”总教练章文明老师对于“定”字的意义是,先则曰:“即有自信心,忆及先师澄公有言,与敌交手,不胜即败,有信心的人,即可稳胜。”继则曰:“定者,乃人之定力,有泰山崩于前而色布变,不受外界之影响也。”石理事长的“中定”、“动中有定”,章总教练的“信心”、“定力”,与儒家的“知定”、佛家的“定心”,虽然前者重形,后者重意,前者重外,后者重内,实则有诸内,必有定外,有其意,必有其形。形与意是不分的,内与外是合一的。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拳,因为其静之则合为无极太极,动之则分为阴阳两仪,静之则为山岳,动之则为江河。太极拳一开始动,便为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从起手势至合太极,绵延贯串,一直在动,哪里有“定”的呢?佛家的称“定”,儒家道家的打坐,从上坐至下坐,一直在安稳地坐着,哪里有动呢?一静一动,成强烈之对比,怎能说其不分与合一呢?请从“中定”一词中以研究之,请在“定与不定”一段中去了解。

  论太极拳之定二 什么叫“中定”

  “中定”,系指支持全身重量之中心点,这一点,就在一足之掌下。吾人称之曰“根”。比为一棵树,树若无根,一推便倒。人若无根,一牵即仆。这是非常简单而明白的道理。太极拳经云:“其根在脚,发于体,主宰在腰,形乎手指,由脚而腿及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以老师教授太极拳,必须告之以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跨,目的在使气沉丹田,上体之重量寄于下盘,使两脚着地如生根,这便是“中定”。比如走路,当你的脚向前迈步时,必须先将左脚使之中定,即得左脚静力之支持,而后右脚乃能举步轻灵,随心所欲。快则快应,慢则慢随。步步生根,式式有主,这是人人都有的经验。由于太极圆形,拳名太极,一动就是圆的,故其为用不拘于一方,无在无不在,上下无常,阴阳互易,任他千变万化,“中定”却是永远的、不变的,而且随时跟在你的身边。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定。”偏则不中,不中则倒;易则不定,不定则倾。如果不中,必须随时求其中;如果不定,必须随时求其定。惟有中,才能产生一切好的行为,惟有定,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宇宙间一切变化,都是从中定孕育出来。太极拳十三势:掤 、履、挤、按、采 、挒 、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从掤 、履到左顾、右盼十二势中,哪一势能够不要中定?哪一势不是以中定为主?哪一势不是从中定中出来?所以曼师说:“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唯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说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曼师为了使学者易于明了,最后又说:“重心即太极拳所说中定。”刘锡亨先生说:“中定,简单地说,就是重心的安定,也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这已经说得很透澈了。

  向恺然先生说:“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掤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势,一切皆不能离乎中定。”又说:“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又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盖法无定法,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这真是实务家的经验之谈,值得熟读。

  论太极拳之定三 定与不定

  宇宙间的事最为奇妙,一切都是对称的。有阴就有阳,有开就有合,有动就有静,有刚就有柔,有定就有不定。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天地配偶以阴阳、开合、动静、刚柔等等无不如此。若单只有定而没有不定,那就变成了死木头;若单只有不定而无定,那你怎能立足于天地之间呢?尽管宇宙间有许多不定的情形,但我们必须设法求其定。所谓设法求其定,就是要锻炼,要学习。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是不安稳的,必须有父母在旁指导保护;学打太极拳,开始时是不安稳的,必须有老师在旁口授心传。如此,才能“立如平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人为万物之灵,原属动物之一种。所谓动物者,即时时刻刻都在生生不息地活动。哪怕就在睡觉的时候,他的生机没有一刻或停。《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不息”,这不仅是“天”的本体,也是“人”的真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可以说都是“行健”、“自强不息”的发扬。须知天体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轨辙”,所以能够“健”,所以能够“不息”。这“轨辙”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适而中正”的正道,“大中至正”的道理。行就是动,就是不定,不定原是宇宙的本性,人生的常道。惟必须在此不定中求其定,时时刻刻得其正,即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有重心,都不失去定力,才能生生不息,赞天地之化育。由此可知:“定”是在“不定”中,“不定”是在“定”中,惟有在“不定”中的“定”,才能永恒,惟有在“定”中的“不定”,才能产生大力量。

  长江大河的水,看去好像是没有动,其实“逝者如斯”,去的已经不复回了。江河里的水为什么特别的清净呢?因为它时刻在流,江河里的鱼为什么特别活跃呢?因为它时刻在动。江河里的水为什么可以发电呢?因为它有强劲的力。反之,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污浊呢?为什么会有气味呢?为什么长的鱼会不活泼呢?鱼的味道不好吃呢?因为它是死水。我们可以把活水变为死水,也可以把死水变为活水,这“死”与“活”,就在“定”与“不定”中求之。

  论太极拳之定四 如何练“定”

  “先左后右不为奇,一动一静是围棋。”“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宇宙原本就是动的,人生原本也是动的,一个人的心意是时时刻刻在动的,一个不动心的人,他还有什么前途?他还有什么希望呢?如果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一天到晚不停地乱动,没有一个中心思想,那与不动心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父母老师教人,先要立志,而后知止。做人如是,学文、学武又何独不然。所谓立志、知止,就是练“定”的功夫。为何练“定”呢?第一练心,其次练身。简述如次:

  (一)练心

  孔子“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动心,”是何等的困难?以孔子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呢?不过“舜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只要我们肯学愿练,总会有成功的一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气定神闲”,这是人的本性、本能。孩提之时尤其是婴儿,他脑子里是没有“怕”字的,再怎么危险的事摆在他面前,他都是神若无睹,你怎么激他触他他都不会动气的,所以老子慨乎言之:“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以后慢慢为环境所驱使,不知不觉便改变了婴儿的本性,所以宗教家教人们静,旨在“练心”,旨在“还童”。比如我们练太极拳,贵在“专心一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周身,应指人身之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而及四肢百骸,随意之所向而俱动,方才称得上“完整一气”、“周身一家”。初练工架,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求每一姿势要正确,特别讲究身法、手法与步法?为什么要求目注食指?即食指转到什么地方,眼睛就要随之转到什么地方,简单地说:这就是练心。详细点说:这就是心形合一的练法。练到相当火候时,目到手即到,意到气即到。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很简单,能够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却很不简单。须知无上的玄奇奥妙,就是在这简单中幻化出来的。你的功夫很高了,别人都尊称你为一代大师。而世界拳王骂你徒有虚名,说你的功夫都是假的,天下哪来的“一指神功”,“罡气护身”,只有在小说上才能见到的,你能一笑置之吗?你能不与之较量吗?如果你能“唾面自干”,你能甘受“跨下之辱”,有“不动心”的功夫,才称得上炉火纯青。

  (二)练身

  身者,形体也。在练拳架的过程中,从第一招式至最后一招式,招招都要平正,式式都要中定。因此,老师严格要求你于盘架子时,要圆满、中正与贯串,因其圆满,则无缺陷;因其中正,则无凹凸;因其贯串,则无断续。大凡一动,如能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方称圆满;中立不倚,神舒体静,方称中正;意到身到,连绵匀整,方称贯串。能够这样,才称得机得势,才可立于不倒之地。怎样才能圆满、中正、贯串呢?应从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垮中求之。惟有如此,才能“气沉丹田”,才可“随缘不变”,才能“从心所欲”。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气沉丹田呢?因为“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位于腹中,在脐与脊之间,与脐近脊远,约三与七之比”(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24页)。“生理学所讲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与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于腰,腰如车轴皆是也”(见同篇第112页)。郑师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时更明白地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气沉丹田不仅是养生之大道,抑是练气之初基,身如磐石,心如止水,静则如山岳,动则如江河,沛然谁能御之。抗战初期,曼师主湖南国术馆事,曾与杜心五大师往还,甚仰杜大师功力,欲拜为师,曼师于表演一套太极拳后,杜大师说:“不必拜了。”曼师问:“为什么?”杜大师说:“看你刚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终,都是一足着地,不必再跟我浪费时间了。”所谓一足着地,就是不失重心,就是时时能够中定,刻刻能够中定,亦即“十三势体用中唯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为中定定力?“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见同篇第44页)。曼师之所以为一代大师,确实已得太极拳之窍要。吾人宜细加揣摩之。

看了“论太极拳之定”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论之杨诺宾版

2.论太极拳之调形

3.论太极拳之技击

4.论太极拳之以内养外

5.论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6.太极拳通体松软论

7.浅议太极拳之“难”

8.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

9.论太极功夫

10.练太极拳怎样做到“中定”

1.《太极拳论 论太极拳之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极拳论 论太极拳之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