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岛上炼真金
浙江省特科院在服务全球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检验改革成效
□ 周 宇 本报记者 曹吉根
近日,随着2#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一次开车投料成功,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浙石化鱼山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在浙江舟山鱼山岛,是世界最大单体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2000亿元。为保障该项目的特种设备安全,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特科院)抽调精干技术力量组成浙石化鱼山项目服务保障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驻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保障项目安全和建设工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项目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测。
“在我20多年的石油化工职业生涯里,这是第一次与石化系统以外的特检机构合作,浙江省特科院的出色表现给业主和施工单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浙江石化质量总监程延彬说,项目组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决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同时又做到科学监检,面对世界级超大型工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本质安全,发挥经验、人才、设备优势,及时拿出解决方案,服务效率更是没得说,5年来都是24小时全天候在线。
鱼山项目首套柴油加氢装置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TP347焊材质量无法满足要求,就是项目组监检过程中发现的。项目组负责人程茂回忆说,当时检验员在核查该装置焊缝质量时发现表面裂纹,同时测量数据显示焊缝铁素体含量很低,按照经验判断此焊缝有内在质量问题,于是说服施工单位同意将焊缝切割送国家特种金属机构材料质检中心检测分析,最终发现焊缝里面全是宏观无损检测办法不能发现的细微裂纹。项目组与业主、施工单位以及材料厂家反复研讨,确认材料里铁素体含量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确保焊缝质量无虞,最终指导厂家更换了合适焊材。
类似案例在鱼山项目中还有很多。作为全国第一个参与大型石化项目建设的市场监管特检机构,浙江省特科院正是依托新型事业单位改革形成的机制优势、人力资源和装备资源优势,给项目组以强大科研支撑,让现场检验人员不仅能够给出“质量行不行”的结论,还能告诉受检对象“为什么不行、怎么样改进才能行”。
“浙石化鱼山项目是世界级工程,监检工作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能够攻克多种合金钢混合焊接等技术难点,顺利解决新检测工艺及催化装置核心设备压力试验等难题,为特检机构保障特大型石化工程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证明从2014年开始我们探索的新型事业单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浙江省特科院院长钟海见说,是改革蓄积了服务鱼山项目的能力资源,是改革激发了项目组敢于啃硬骨头的精气神。
这一改革强调机构公益属性,明确了机构发展要面向前沿、面向创新、面向难题,紧盯大型化、高参数、高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需求,紧盯先进制造业需求。为了鼓励人才创新,该院出台入职博士3年放养期规定,明确入职3年期间博士只要安心搞科研就能拿到至少每年20万元的保底收入,即使项目失败也照样拿钱。
这一改革强调以新机制激发活力,扩大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人员编制身份限制,实行同岗同酬,分配按工作量、风险度和贡献力向一线岗位及科研人才倾斜。改革后加盟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比改革前几十年累计的总量还要多一倍。
进驻鱼山项目5年间,项目组共对39台锅炉、250台大型压力容器和7000公里压力管道实施了安装和现场制造监督检验,还对1153台压力容器、312.6公里压力管道实施了首次定期检验,累计审查射线底片200多万张,出具各类检验报告7567份,发现各类缺陷隐患4800多项,发出书面检验意见500多份。他们还编写监检周报向业主和全体施工单位通报风险隐患点、提供整改建议,合计187期、160多万字。
驻岛5年间,根据鱼山项目涉及许多业内空白的情况,浙江省特科院结合项目具体装置工艺流程、施工工艺,专门编制了压力管道安装、球罐现场制造、压力容器现场制造等专项监检方案,还根据项目组提出的需求立项5个科研项目并开展现场应用,先后开展金属材料检测和失效分析20多批次,指导制造厂家、建设施工企业解决了10多个技术难题。其中,新型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鱼山项目5万余道焊口检测,为企业节约检测成本1000多万元,该技术助力一期工程缩短建设工期约20天,创造间接效益达4亿元。
《中国质量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1.《【鱼山岛】浙江省特科院正在服务世界最大的政制化一体化事业中验证改革的效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鱼山岛】浙江省特科院正在服务世界最大的政制化一体化事业中验证改革的效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9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