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利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问题、那问题,“饭碗子”是个大问题,民以食为天,人人都盼望着吃上饱饭,天天都梦想着过上好日子,一辈子不挨饿,不为“吃”犯愁。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即使是野菜掺谷糠的黑窝窝头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成天饿得肚子咕咕噜噜地乱叫,整天为填不饱肚皮而犯愁,连做梦都想美美地吃上顿饱饭。所以,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了一个痴痴地圆“吃”梦的疯狂梦想。
我的家乡地处济南南部山区最南部,是一个偏远的穷山窝子,出了名的穷地方。所以,自孩童时,家乡给我的印象就是“穷!穷!穷!饿!饿!饿!”听长辈们说,在解放前夕就因为穷而饿死过很多人,就是在解放初期还出现了一些讨饭的穷人,成了拿着打狗棍沿街乞讨的乞丐。到了后来,有许多乡亲父老为了养家糊口,能够讨口饭吃,只得逃荒流落到了“关外”和“东北”等地。我刚刚记事儿的时候,正赶上走集体、挣工分、吃“大锅饭”,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仅靠着父亲一个整劳力混工分吃饭,从年头忙到年尾,挣的工分很少,所分到的那点粮食粒儿自然也少得可怜。家中盛粮食的“粮家什儿(盛粮食的器具)”是一个破旧不堪的小盐坛子和两个比碗略大点儿的小油罐子,另加三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小葫芦头。那年月,我家常以野菜、树叶、谷糠、高粱壳和荞麦皮相伴度日,逢年过节,吃的是地瓜面儿的“黑饺子”。我这瘦巴巴的样子,就是小时候吃“树叶窝窝头”伤了胃口的缘故。为了早日圆好“吃饭梦”,村里的许多人竟然为自己的孩子们起了“金瓮”、“大瓮”、“大饱”、“永饱”、“余粮”、“口福”、“吃梦”、“粮囤”、“仓瓮”、“满仓”和“饱粮”等乳名,这些名字虽然听起来不太顺耳,但叫起来似乎觉得心里踏实很过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农村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中按人口分了地。一家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没白没黑地忙碌在责任田里,深耕细耙,选用良种,施足肥料,及时打药,科学种田。有耕耘就有收获,洒下汗水结硕果。家中的粮食大瓮满、小囤流,每年都要添置几个大号的瓮子、甏子和囤子等。顿顿白馒头,餐餐香油饼,外加几个下酒的可口菜肴。“吃”的问题不再犯愁了,顿顿有白馍馍吃,年年有余粮,仅盛小麦、玉米和细米的大瓮就摆满了一溜大北屋,俺家终于圆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买瓮梦”。
进入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耕地种田增加了科技含量,立体种植、大棚温室,间作间收、复种复收,多种经营,钱粮双增。家中的粮食吃不了,雪白的白面变着花样儿吃,上顿饺子下顿面,今天油饼明天换。家中的粗粮、细粮多了怎么办?在踊跃交售爱国粮的同时,我就把无处存放的粮食交到了当地的“粮食银行”,手中仅拿着一张“粮食存单”。有了这种“粮食存单”,粮食可以随用随取,还可以变换花样地提取面粉、面条以及面包、馒头、油条、大饼、蒸包等熟食,既方便、省心又可心、如意。不用大瓮用“存折”,我家的“粮瓮”又变得更加轻松方便了……
现如今,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我们家和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一样,不但喜圆了痴痴的“吃”梦,而且还喜圆了一连串的多个“美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所有这些“美梦”的实现,都是伟大的共产党和温暖的好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要真心真意地感谢和珍惜党赐予的幸福生活。
昔日的老粮瓮,如今的老古董。很多当年曾经用来盛粮食的瓮子、甏子、盆子、罐子、囤子、坛子都变成了“留住乡愁”的乡村记忆,被集中摆在大街两侧栽种上了各类香美迷人的奇花异草,成了装扮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弹指一挥间,“吃梦”圆又圆,如今新农村,幸福日子甜。和谐的音符与幸福的美梦就在我家那些盛粮器具的“瓮声瓮气”里!(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文化站)
1.《瓮声瓮气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瓮声瓮气的“粮瓮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瓮声瓮气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瓮声瓮气的“粮瓮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45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