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书的一天,百事可乐是荒芜的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就是适合自己的。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是如何读书的,学习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董郁:“三盈”阅读法
汉代著名学者董郁主张用“三闲”来学习。什么是“三业余”?他说:“冬天老了,夜就亮了,雨就晴了。”意思是冬天没有农活,是一年的空空余时间;晚上不能在黑暗中出门,这是白天的空;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这也是空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的空余时间去学习,一定会有效果的。当然,董郁生活在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不同,但他那种什么都抓空的精神和闲暇时读书的精神,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
苏轼:“八面为敌”的阅读方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是著名的读书法。这里的“八面”指的是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然后逐一细分。
在《葛望书的另一个答案》中,他介绍了他的侄子葛望倡导和实践的阅读方法:“青少年是学者,每本书都是精疲力尽的。书如海,百货店应有尽有。人不能带走所有的精力,却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希望学者们每次都许个愿。”意味着一本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一次只带一个目标去读,也可以只探索研究一个方面,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读好几遍,久而久之,一定会有收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读韩曙的,第一次学“治天下之道”,第二次学“用兵之法”,第三次学人物和官制。几次之后,苏轼熟悉了韩曙的许多方面。
欧阳修:“数词背日”的阅读方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总结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他曾经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本书,五万字左右,然后规定每天读三百字,用了三年半才读完。每天背150个单词,只需要7年就能背下来。他说:“书虽多,可加积功德,何乐而不为?”的确,这种积累的结果就是,书被他记住了。这种每天定量字数,慢慢流淌,不遗余力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陈山:“入书出书”的阅读方法
南宋人陈善写过一本书《菊石新词》,里面写道:“读书要懂得出入。先进去,最后出来。见仁见智,此成书法;用的彻底,这就是书法。入不了书,不知道古人把心放在哪里;如果你拿不到一本书,你会死在你的话下。只有知道了区别,你才要努力学习。”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读的时候要知道你所知道的。进,就是要读进书里,读透,抓住书内容的本质;出,就是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你开始读书的时候,你需要进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索取。
根据陈山自己的读书经验,“入书出书”的读书方法,其实是告诉人生而不死。要努力学习,消化吸收书中的营养,利用书中的知识。
郑板桥:“追求卓越,做好人”的阅读方法
清代画家、画家郑板桥读书方法中的“精”,就是读书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胜任”就是恰到好处,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精致不要求更多,不要求更少,但只有精致才能带来更多。”“粗则细,不粗则粗。”。事实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广泛阅读,只是强调精读必须是基础,精读的内容必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与精读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围绕一个主题深入下去。如果不要求在阅读上有更多的细化,可以把书读完,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也更注重“问”。他认为“学习”这个词需要拆开。学就是学,问就是问。今天,人们不用问就能学会。虽然他们读了几千本书,但他们只是一个迟钝的人。他主张读书好问,这样“疑惑就释然了,本质就显露了”。
张璞:“七烧”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璞强调读书与写作相结合,强调“眼观、手观、心观”。他的阅读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次读一篇新的文章,他都要工整地抄在纸上,默读在心里。第二步:抄完朗读。第三步:朗读完后,把抄来的文章丢进炉子里烧掉。刻录后,再复制,朗读,再刻录。这样重复七八遍,一篇文章要读十遍以上,直到理解透彻,背熟。
张璞靠苦学成名,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粉斋”,也叫“齐鲁斋”。
◎本文转载自“国际儒家协会”
推荐书目:《商周青铜器铭文图像集成(共35卷)》
1.《名人读书的方法 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名人读书的方法 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4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