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也指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虽然一直有人怀疑经济结构不佳,但这些经济结构特征普遍与中国的具体发展阶段相适应。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事实:一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第二,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率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第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由此,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质量更好、结构更好”的特点。
产业结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三大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结合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化工业强国”和“制造业强国”。但随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转变和国内产业的发展演变,传统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在弱化,传统产业出现大规模过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抓住新一轮全球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断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用“中国制造”的标签取代“中国制造”。
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国内消费品短缺的缺点,中国加快了轻工业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弃了以前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轻工业比重迅速上升;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略有波动(见图6-1)。从本世纪初到2008年,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工业化的深入,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攀升至70%以上,而轻工业下降至30%左右的较低水平。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占比相对较低,长期停留在5%以下的低水平。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调整,重工业比重开始逐渐下降,轻工业比重开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逐渐下降,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2013年占行业比重超过13%,为历史最高水平。事实上,从行业来看,传统行业的利润逐年持续下降。2012年和2013年,钢铁行业利润分别下降125%和324%,煤炭行业分别下降10%和30%,机械行业分别下降34%和11%。在这种情况下,从2012年开始,中国将加快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传统产业的治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与传统产业发展缓慢相比,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3%,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占5%以上(见图6-2)。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部分行业和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未来,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将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导向。
新格式将重塑商业模式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服务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二次生产比重开始略有下降,而三次生产比重开始逐渐上升。2013年,三次生产比重首次超过二次生产比重。在这个阶段,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开始显现,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传统服务业整体衰落明显,包括信息传递、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产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加快,其比例也显著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短暂下降后开始回升至35%以上的历史高位,特别是金融、专业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代表新一代商业模式的互联网经济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根据麦肯锡的研究,201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4.4%,已经超过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经济总规模仅次于美国(见图6-4)。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各行业的应用程度,预计从2013年到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的GDP增长率提高0.3 ~ 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大概会对中国GDP增长总量贡献7%-22%;到2025年,这相当于每年4万亿到14万亿人民币的GDP总量。事实上,中国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步改造旧的商业模式,并逐渐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新组织将改变生产方式。集聚发展和规模发展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组织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中国实行以“工厂区”为基本单位的集聚模式,实现了重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设,通过空集聚和合理的制度安排加快了产业发展速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在被一些后工业化国家效仿。
然而,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早期由地方政府投资推动建立的产业集群不计其数,大量传统产业也面临过剩的危险。因此,在新常态下,中国工业生产组织要相对集中,就必须有效化解地方产业保护主义和区域市场分割,加快支持传统产业并购,促进生产相对集中,允许工业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方面。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组织将更加集中,各地区的产业趋同现象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世界各地展开。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现代网络理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科学突破为起点,推动工业技术范式呈现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特征,形成大规模定制模式的生产组织模式,导致生产要素从低端制造流程向高端制造流程转移,从非个人服务部门向个人服务部门转移,从而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以产业边界模糊、组织网络化、集群虚拟化为特征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成为工业领域的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以“可重构制造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生产组织体系,增强了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使工业生产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了工业产品的开发成本和生产环节的制造成本,增加了客户感知的外部多样性。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新常态的产业组织模式也可能面临另一个调整方向,即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点,大型企业的作用将不如以前,而小微企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新常态的重要特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新常态的重要特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7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