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属于何种派系?

  答:中华武术,分为武当、少林两大派系,武当派亦称内家拳,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特点为:

  圆---动作走弧线,处处合圈

  连---势势衔接连绵不断

  慢---练功以慢为本,呼吸自然

  内---内练精气神为主

  柔---以柔克刚,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

  少林派亦称外家拳,其特点为:

  直---动作走直线断---每势之间,劲断而不连 外---外练筋骨皮为主

  快---练功以快为本,呼吸急促刚---主于搏人,以力取胜

  另有峨眉派者,佛道兼修,内外并重,自成体系,然而无论各家,艺臻上乘者,必以内为结合,刚柔相济为归宿,故有人否定内外分别之说,但就其总体特点而言,其区别显著,当宜划分矣。

  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被称为内家三拳,有人按步法分析,认为太极图中,八卦掌走边、形意拳走径、太极拳处中,太极拳是内家拳中最主要的拳种,历史上把太极拳亦称内家拳。

  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直接发明者或集大成者,至于内外各家诸多拳种,并非一人发明。

  2、太极拳的名称有何含义?

  答:有云伏羲画卦、闻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太极拳之名,包含了中华民族久远高深的哲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混元一气,为之无极,乃天地本原万物之基也,太极则含阴阳动静之机,包含了万物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的原则,故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从太极拳艺上看,预备式,排除杂念,抱元守一,动静自然,此为无极势,继而动静开合,虚实刚柔,皆能以太极变化之理而贯通,两仪四象、八卦,皆由太极而生,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两仪、四象、八卦的动,悉是太极的动,按照道家的天人合一论:“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宇宙是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人身之腹为太极,腰为两仪,两手两足为四象,两手两足各有两节为八卦,宇宙之原动力在于两极,人身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所以太极之动作,不是手足之动作,亦不是腰之动作,而是腹之动作,腹为全身最中心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太极拳所以名为太极,即处处是太极的动作,处处是以腰腹为中心的动作。

  关于用中国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解释,各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应取其精华,并把它进一步科学化。

  3、太极拳的名称从何时出现?

  答:太极拳之名由何时开始,诸说不一,有云张三丰所命,有云王宗岳所为,据历史记载及传说,太极拳、内家拳、武当拳、十三势以及粘绵拳、先天拳、软拳、后天法,先后出现,时此时彼,有时被视为同一概念而并用,皆为流传时间、地点不同所致,难以考实,然而此拳各绝非近代才有,绝不可求全、责备而轻易武断。

  4、太极拳为何又叫十三势?

  答:十三者,合八五之数,乃八卦、五行之综合,十三势不是十三个姿势,而是十三种方法,太极拳有八法或八门,以朋履挤按四者,喻八卦之中乾坤坎离四方,以采列肘靠四者,喻震兑艮四斜角,此为先天八卦,亦有按后天八卦对应者,另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喻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如图:

  还有以蛇、鹊、熊、狮、猿、虎、鹤、马、鸡、猫、凤、龙、蟾十三种动物的形象,分别命名十三种姿势动作,亦称太极十三丹,有人认为它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也是十三势的名称来源。

  此外,太极拳亦称十三剑,太极刀亦称十三刀,太极枪亦称十三抢,均有剑法、刀法、枪法的十三字诀,太极刀还以十三句话贯彻道路始终,太极粘枪也是十三个动作,但这些并非十三势的基本含义,不必拘泥于十三而硬凑八五之数。

  5、太极拳为何又叫长拳?

  答:拳论有:“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各势相连,绵绵不断,柔如行云流水无断续凸凹处,故亦称太极拳,杨澄甫先师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太极拳,且以此喻长拳之说,此外,尚有一种较快的套路,动作与太极拳各势基本相同,只是编排顺序不同,更接近实用,称为太极长拳,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长拳。

  6、太极拳共有多少流派?

  答:张三丰之后,太极拳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以王宗岳为代表,南派以张松溪为代表,过去曾认为南派已经失传,近年出现数种松溪派传人的分支,其各有称内家拳,亦有称太极拳,故而有南北之说断无疑意,此外尚有有道民间一些并非王宗岳、张松溪所传之拳种,可见太极拳的分支已相当复杂。

  王宗岳之后,流传已久而独具风格者,现有八个流派:杨氏---杨禄禅所创吴氏---吴鉴泉所创武氏---武禹襄创而郝为真传,故有人称郝氏 孙氏---孙禄堂所创李氏—李瑞东所创赵堡架---赵堡镇所传,在西安有两支,其一支亦称和氏陈氏---陈家沟所传

  国家套路---解放后国家体委创编各式

  有人武断太极之源在陈家沟,故将赵堡太极强加为陈氏新架而长期排除于传流流派之外,陈氏太极,实有王宗岳蒋发所传太极拳与陈家沟世传炮锤演变列成,近年已有许多资料否定“陈玉廷发明太极拳”之说,国家体委套路主要源于杨氏,又与杨氏传统套路有别,故应作为新的流派对待。

  7、杨氏太极拳是否也分为多种?

  答:杨氏太极拳是近代传播最早,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派,但由于杨氏各代研习过程中的演变,加之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因而也流传着许多不尽相同的套路,一般地说,凡是杨氏正宗师承关系者,皆属杨氏太极拳,大同小异,不再分类,但有两种情况另当别论,一种是正确已形成独特风格而为武术界公认的,使为另一流派,如由杨氏小架发展成的吴氏,继承杨氏和赵堡架而成的武氏,综合太极、八卦、形意而成的孙氏,另一种情况,是背离师传而擅自篡改甚至另立门户,或以旁门邪道假借杨氏名义者,当不能予以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习者应注意鉴别。

  8、何为“正宗杨氏太极拳”?

  答:这里所谓正宗杨氏太极拳,是指杨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晚年定型的架子,它是经过多年实践、千锤百炼的结晶,本书对于先师定型的架子,决不敢擅自更改,一切以杨澄甫先师所传为唯一标准。

  9、杨氏太极拳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拳包括一个系列,有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等,太极推手又包括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推手及烂踩花等

  器械方面: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太极枪等。

  太极拳套路练习也叫盘架子,是基本功,推手是太极拳技法的运用,但又不同于散打,它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不用护具,安全而有兴味的对练方式,若不互相发放,也是很好的健身方式。

  10、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答:杨氏太极拳,具有内家拳及太极拳的共同特点,也有它的独特风格,其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下:

  太极特点: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11、 太极拳的功用若何?

  答: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具有独特的威力和无穷的奥妙,其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它能以最巧妙省力的手段获得最佳的技击效果,当然巧妙省力的手段是以长期艰苦锻炼和高深的功夫为基础的。

  由于太极拳缓慢柔和的练法,适应面广,尤其发现习拳之人“瘠者肥,赢者腴,病者健”其振衰起弱、祛病延年之功,渐被人们认识,故而传播易广,以至遍及世界,练太极拳若能姿势正确、心静体松、长期坚持,自会有中正安舒、轻灵稳健、心旷神怡,欲罢不能之感,正如赵斌老师说:“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

  12、太极拳的基本锻炼要领若何?

  答:太极拳的要领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只有形神兼备,方可事半功倍,赵斌老师将太极拳要领概括为静、松、正、慢、匀、稳六个字。

  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精神内敛,呼吸自然。

  松:全身放松,经络畅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腰敛臀。

  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缓如抽丝,迈步猫行。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慢慢不断。

  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

  另外,赵斌老师还长期运用下面顺口溜,来帮助记忆:

  姿势正确意集中,进退转换虚实明,动作协调体放松,前后连贯上下应。

  速度均匀像抽丝,举止轻灵似猫行,呼吸一任顺自然,治疗保健太极功。

  13、太极拳是否也是一种气功?

  答:然也,太极拳就是一种气功,属于动功之类,从原理上,太极拳基于道家理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强调“意气君来骨肉臣”“气遍身躯不稍滞”“先在心,后在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从要领上,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与各种气功有共同性,从效果上看更为气功上品,然而太极拳作为动功,还有易于掌握,不易出偏差及锻炼全面之优点。

  14、何为文武太极之说?

  答:太极分文武,是指“文以养身”“武以御敌”而言,练太极拳,能养身而不能御敌者,文功也,能打人而不会养身者,武事也,即能养身也能御敌者,乃文武完全之太极也,这只是一种说法,实践中并不按此严格划分。

  15、什么是太极拳的“体”和“用”?

  答:文功为体,武事为用,盘架子为体,推手为用,武曰精气神为体,筋骨皮为用,道为体,身为用,然而,体用之间又有密切关系,杨澄甫先师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其体用所指乃为前者,“用”就是用法。

  16、什么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答:一般来说,太极拳的套路就是基本功,盘架子就是练基本功,也有将基本功姿势作为站桩功来练习,如:马步桩,近似走势,川步桩形似提手上式与手挥琵琶,有人教拳时,让弟子于某势之定势停顿几分钟再往下练,一方面体会要领,同时有站桩之效,但太极拳并不强调站桩,在正式演练时也不应停顿。

  另外,用某些拳势单练发劲,或练习抖杆,是为技击而用的基本功。

  17、太极拳的盘架功夫有几层?

  答:就单人盘架而言,太极拳的意境或者功夫,约为三步,第一步曰轻灵,能做到静、松、正、慢、匀、稳六个字,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即为初门功夫,第二步曰贯穿,上下相随、内外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以心行气,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基中三昧已可领受,第三步曰虚静,即至“得意忘形”之步,真正做到用意不用力,纯以神行,实中求虚,动中求静,动即是静,静既是动,此乃太极拳之最精微处,或以“体松、气固、神凝”描写此三步,意义相同,亦即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三步。

  18、太极拳推手功夫如何体现?

  答:预知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看杨澄甫先师对于太极推手的论述“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禅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而不可耐,”反之“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太极推手功夫,亦有招功、劲功、气功三步之说,招功者,懂得各势之功用,推手可以柔化自如,乃“招熟”阶段,入门功夫也,劲功者,即能以灵敏的听力(皮肤感觉能力)随机应变,控制对方,柔中寓刚,具有发劲制人之威力,乃“懂劲”阶段,可谓登堂入室也,气功者,纯以神行,随心所欲,打不露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乃“阶及神明”阶段,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也,王宗岳拳论云:“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即此三段功夫之论述。

  19、对太极拳有何评价?

  答:太极拳是“健康之花”“长寿之阶”“艺术三光”“武术之诗”“国家之宝”“民族之傲”

  20、为何杨氏太极拳的组织多冠以“永年”二字?

  答:其一:杨氏太极拳的故乡在河北永年,不忘其根本。其二:太极拳可以永葆健康、益寿延年。其三:太极拳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扬光大,永传不衰。

  二.练拳须知 

 21、太极拳应在何处练?

  答:练拳应选择空气新鲜,空间旷达,环境优雅之处为好,如水边,

  林间,公园,亭堂等地,但应注意莫让太阳暴晒,尤须避免有风及有阴暗潮湿霉气之处。

  22、练拳为何应面南?

  答:按中国古代天象伦理,二十八宿之中,东方七宿,名旦苍龙,西方七宿,名旦白虎,南方七宿,明日朱崔,北方七宿,名曰玄武。

  按现代气功伦理,面南练功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用内气的顺行,当然在具体环境下,亦不必拘泥,近墙处,以背墙为佳,近水处,以面水为宜。

  23、练拳为何寅时好?

  答:寅时,及早上三至五时,《史记律书》:“寅言万物,使生螾然也,螾动之貌,天地万物,由萌而动,寅亦引也,引达于寅”人体亦然,万物使动之时,体内生机亦起,此时疏通引达,正气必畅行而旺盛矣,且因此时空气至鲜,环境最优,心绪易静,故练功效果最佳。

  24、练拳之前应注意什么?

  答:过饥过饱不易练拳,酒后不易练拳,早起练拳,必须排清二便,憋尿练拳以利于气沉丹田的说法,是很错误的,不利于放松,服装要宽舒适体,寒暖得宜,但在热天仍要穿长袖长裤,不可裸胸练拳,亦不可穿皮鞋练拳。

  25、练拳之后应注意什么?

  答:练拳后不可随即安坐或静卧,亦不宜立即进食,欲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应及时穿上外衣,勿受风吹,拳谚曰:“避风如避箭,避淫如避乱”,练拳出汗后尤其避风,也不能立即洗凉水澡。

  26、练太极拳的速度应如何掌握?

  答:杨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共85式,练一遍约20分钟左右为宜,动作之慢,犹如水中行走,自觉有阻力,这样有利于内劲的增长,过快则动作不宜做到家,初学者以浮而不沉,速度越慢,活动呈越大,过慢则有迟滞之虑。

  27、练拳是否一定要动作配合呼吸?

  答:不是的。此事为许多人所误解,太极拳之呼吸,确有讲究,起吸洛呼,蓄吸发呼,合吸发呼(有人以蓄为开,发为合,则成开吸合呼),但要注意一种说法是,合吸开呼与空气的呼吸不是一个概念,另一种说法是,练拳纯热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稍觉不适,即采取自然呼吸,还有人认为动作基本不可能配合呼吸,总而言之,无论内气也罢,呼吸空气也罢,均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不必有意去引导,拳论云:“意不在沉,在气则滞”,呼吸的极意是忘掉呼吸,绝不强求动作配合呼吸,练拳时,若要领正确,呼吸自能缓,均,深,细,虽汗漓而呼吸不喘,这才是我们希望的,也可作标准。

  若强求动作配合呼吸,必然造成“闭气”之病,影响放松,此乃练拳之大忌也,杨澄甫先师把“口腹不可闭气”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作为练拳时的两条关键要领,并说“此二句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一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痛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有的拳家,以为动作配合呼吸就是气劲,并将杨氏套路的每动几呼几吸,此吸彼呼,皆与指明,而每一开合的间隙绝非均匀,个人的肺活量又不同,如此做法,岂非画蛇添足,助长闭气,贻害学者焉。

  28、拳架高低应如何让掌握?

  答:杨氏太极拳有高中低之分,按各人体质灵活掌握,练拳时为了增强内功,不可使架子,过低而造成肌肉过分紧张,影响放松,随着动力的增长,架子可逐渐放低,一般练第一遍稍高,第二遍适当低些,总之以中正安适为原则,但切勿忽高忽低。

  29、每次练太极拳时间多长为好?

  答:杨氏太极拳练习有谚语: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但也要具体分析,各人时间和体质条件不同,时间少,每天一两遍,若长期坚持,必有效果,体质弱,过久难以坚持,但若有时间,宁可架子稍高些,多练一会,最好不要中间停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练拳最忌一曝十寒“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不同了,最好每天连续三个小时,坚持三年,便能存住功夫。

  30、为什么要求先形似,再求神似?

  答:太极拳意不重形,此话不可曲解,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开始若不求姿势正确,必难掌握太极要领,神似无从说起,然而形似不等于神似,有人练得很像,若不继而追求内功要领,仍然天异于广播体操,只有达到纯以神行的地步时,有形无形皆太极,这才是太极重意不重行的真正含义,换言之,练拳首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意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而合规。

  31. 为什么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答:初练时,弧形幅度较大为宜,有利于体会太极特点及动作要领,也利于增长功夫渐久幅度可略小,便接近于各势用法,但章程不变,由大圈渐成小圈,以至“直圈”直圈乃“合圈”也若先不求开展,某些要领可能体会不到,犹如写字,先写大楷,再练小楷,小楷中方可显出功力。

  32.练拳步骤应如何安排?

  答:从内容上讲,先练拳架,后练推手,再练器械,但有一条,决不急于求成,草率行事,必须一势练正确再练一势,学拳容易改拳难,先养成的坏毛病,以后相当难改,朝改夕忘,许多人参加一期学习班,学会拳架,就认为已经掌握太极拳了,实际上越练越差,用以授人,则以误传误,实堪忧惜,学完拳架,最好要及时不断地改正,并应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逐渐深入。

  33. 练拳最要紧得是什么?

  答:入门引进须口授,功夫无息法向修,杨澄甫先试云:“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发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是在逐日自身锻炼”,“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当然,亦如前过,要不断钻研要领,提高水平。

  按照老师的教导,上海永年太极拳社的练拳宗旨是“勤、恒、礼、诚”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的练拳箴言是“恒、专、不骄”所谓“专”要专心致志,不断深入,勿贪多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之意。

  三.身法要领

  34、何谓“虚灵顶劲”?

答:练拳时,正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颌(下巴)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头顶穴位)朝天”,此势对全身的中正安舒有提作用,亦显示精神振作而稳健含蓄。

  但注意,顶劲要自然,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用功则顶僵,气血不能流通”

  35、何谓“重肩坠肘”?

  答:或曰沉肩坠肘,肩为上肢首要环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气不易下沉,动作不稳,肘要下重,自然弯曲,不可僵直,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上肢不柔,手臂下落时,必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

  沉肩坠肘,亦不可用急过分,反致紧张,上臂不可紧靠身体,腋下要需,“肘不贴肋”以保灵活。

  36、何谓“含胸拔背”?

  答:胸部要舒松自然,不要挺,也不要显然内收,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简单的说,含胸就是不挺胸,无后仰之忌,利于气沉丹田。

  拨背:背要舒展,拔背不是提背,更不是弓背,拔者,放松拔长也,背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背发”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37、何谓“气沉丹田”?

  答:气者,内气也,丹田者,脐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为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所谓“气沉丹田”即以丹田为中气运行之根基,无论何时得保持重心的稳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坠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乱,虚实分明而勿使僵滞,皆有气沉丹田之意,因此“气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自会有“气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肘或凹腹。

  气非呼吸之气,故不能以呼吸之进出而论气沉丹田。

  38、何为“尾闾中正”?

  答: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嵇康(养生论)有“或益之以,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中正,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凡转身体、腰跨、肩同时转动。

  39、何为“敛臀”?

  答:敛,收拢也,臀部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有人易犯撅屁股的毛病,或弯腰而突臀,或挺胸撅臀都不正确,要始臀部如正身坐凳一样,自然而然,当然也勿使臀部故意前攻而上体后倾。敛臀与尾闾中正是一致的,皆利于气沉丹田。

  40、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

  答:腰为一身之主宰,拳论云:“名义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能松腰才能气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太极拳的虚实变换,皆应由腰转动,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增强生机,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以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之效。

  41、何谓撑裆、裹裆、吊裆?

  答:拳论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来肋下气把裆撑”,裆即胯下二便之门的会阴部位,气功学认为,会阴为大小周天运行必经之地,亦是易漏气之处,故有吊顶提肛之要领,裆宜圆而虚,撑裆,两跨撑开,不可夹住,裆自然能圆,裹裆,两膝内向里扣,犹骑马势,裹裆不是夹裆,与撑裆并不矛盾,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

  42、对膝的要求若何?

  答: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气血运行,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切不可着力于膝,太极拳本可治愈关节炎,若不得要领反使关节僵硬,气滞于膝,以致肿胀,有人讲提膝时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乃火上浇油,害处极大。

  拳势高低与膝关节的负担关系极大,应按体质适当调整,但无论架子高低,弓腿之膝部不可超过足尖,否则膝部过分紧张,亦失之灵活、稳健。

  43、对足的要求若何?

  答:足为一身之跟,要平时踏地,稳固不摇,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上步先落脚跟,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前足方向要正,后足撑45度至60度,有须注意,两足之左右距离最少保持一脚宽,不能再前后一条线上,否则失之稳健,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除提手上式等个别动作外、身体后坐皆不抬前足尖。

  44、对眼、口、耳的要求若何?

  答:眼法相当重要,眼寓神,不可怒,目而视,亦不可朦胧似瞳,闭眼练拳为图静,有失精神,眼随手转,以眼领手,但不能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眼应平视,不可俯首看足。耳有连通全身之穴位,且对练拳情绪有影响,宜静听身后左右,不要着意于刺激的声音。口宜微闭,齿宜轻合,舌轻抵上颚,但有津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45、对手和腕有何要求?

  答: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肢似离非离,若气不能下沉,手指有抖动现象,可暂将五指靠紧。

  腕宜松活,但切记塌坎,如起势时,不能垂手,其他动作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摇腕,要把掌跟下沉,指节微翘,这样才能由腕将内劲贯至掌与手指,此所谓“坐腕舒指”。

  46、握拳的勾手怎么要求?

  答:握拳以拇指压中食指,拇指与食指形成的圈叫拳眼,握拳不可太紧,也不可太虚,动作要注意拳眼方向的变化。

  勾手也叫吊手,玉指尖下垂撮拢,腕指关节要自然弯曲成弧形,指尖方向大约与小臂垂直。

  47、什么叫“一身备五弓”?

  答:“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两臂、两腿好像五张弓,身躯以腰为弓把,背部肌肉略成弧形,但不是故意,只要做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就行,臂以肘为弓把,腿以膝为弓把,这就是说,四肢任何时候都不能笔直,以保持必要的弹性,并使内气畅通,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

  48、步法如何做到虚实分明?

  答:体重移于左脚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反之,则右实左虚,实不是僵,不能用力过分,虚不是空,应存有伸缩变化之余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49、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

  答:若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时,先以腰跨左转,右脚尖外撇踏实,再以右脚跟离地,靠前脚掌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左腿,慢慢收回,左腿应以弯曲状态,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待右腿前伸,脚跟落地后,再边转腰(向右),边靠左脚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右脚,右脚尖同时落地踏实,成右弓步,也不要身体上下起伏,这样做,必然显得轻灵稳健,然而活动量并不小,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是单腿弯曲支撑身体,即使练外家拳稍有功底者,开始亦觉腿劲不易适应,年长体弱者,架子可稍高些,单腿支撑的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但仍应按以上要领进行,方可增强功效。

  50、何为“内三合,外三合”?

  答: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

  四、内功要领。

  51、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要领?

  答: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亦然,不过太极拳的“调息”是自然呼吸,练拳时不着急于呼吸,但久练必有调息之妙,太极拳的“调身”正如上述各种身法要领,是在动态中调身,比一般气功要复杂,然而,能调身只可做到“形似”要达到“神似”进入高级境界,必须“调心”,这就是太极拳内功要领。

  太极拳的内功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

  52、什么是太极拳的“意”?

  答:意既意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特别强调心静用意,心与意有何区别?心为意识的全体,意就是由这个全体发出的信息,心要静,即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行随。

  那么少林拳的动作或常人的其他动作,都是意识为指导的,这又与太极拳有何不同呢?原来太极拳的用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比如举手,不光想着要举,而是从动作开始就用意识领着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或者逐渐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即便举到位了,应该挨方向了,这时意识仍应保持那种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过方向改变遂指挥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动,这叫“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这种意识指导动作,显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缩来实现,所以强调“用意不用力”,而且动作要慢。

  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识不能特别强,意在有无之间,练到高级阶段,又能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这要在练拳中细心体会。

  53、什么是太极拳的“气”?

  答:气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按气功学的解释,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气(源气)和得之水谷与呼吸的后天之气(宗气)现代科学已重视对气的研究,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气遍全身”“中气贯顶”正说明气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体机能的重要媒介,气顺则体舒,体滞则疾生,虽然对气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但是通过练拳可以感到气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胀、腹内“咕咕”作响,皮肤如虫爬状等等,最主要感觉还是全身的充实圆满和动作的协调顺遂,久练会有气敛入骨之感。

  但是,太极拳却不讲究运气,不须用意识导引内气的运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要心静体松,动作用意不用力,则意到气到,所谓“以意领气”或“以心行气”这又是太极拳比那种引导式气功的优越之处。

  54、为何强调“用意不用力”?

  答:人身之有经络,犹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流,经络不闭而气通,若用拙力,浑身僵劲充满经络,则气血滞涩,转动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中止,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此所谓“以气运身“而非”以力运身”不用力而能长力,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同样为了经络畅通。

  55、如何做到全身放松?

  答:“放松、放松、放松”这是练拳时刻要注意的,然而放松不等于放软,不僵不涩为“松”无气无意为“软”,松中有稳,松中有沉---沉着之沉,这才是真正的“柔”,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放开,凡用力处,不着意于肌肉的奋张,总以意、气指挥身体之稳定运动,勿使“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而来束缚身体,才能变化轻灵、圆转自如。

  56、何谓太极拳的“内劲”?

  答:内劲、万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2腰,柔中寓刚之劲也,汉字的“劲”由“圣”“力”二字组成,“圣”作水脉解,乃经络也,故太极拳之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

  内劲不同于拙力,拙力为外劲,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甚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内劲则富于弹性,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种内劲,亦可谓之太极劲。

  纯刚无柔不是刚,而是硬,纯柔无刚不是柔,而是软,非柔软之软,乃瘫痪也,主张“沉”不是否定柔,把松而沉的“柔”与浮而嫩的“软”加以区分是必要的,内劲的感觉是松沉而浑厚,傅钟文先生谈其体会时说:“这种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如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运用之时,这种浑厚的劲加上轻灵之功,即可得心应手。

  57、怎样锻炼内劲?

  答:首先,要按前述身法要领,做到姿势正确,锻炼方法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一定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要贯彻始终,运柔成刚不是先要松柔,后不要松柔,或先不用力而后要用力,要时刻朝松柔上去努力,在放松、用意的原则下,柔劲、刚劲都逐渐增长,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练习既久,内劲自会日益增长。

  58、什么叫换劲?

  答:换劲,就是要把个人习惯上的僵硬呆滞的“拙劲”转变成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内劲”也包括把习惯上软而无弹性的动作,转变成松而沉、柔而浑厚的动作,这种换劲过程非常重要,要仔细体会要领,逐步实现,有时会有浑身酸疼、四肢无力的现象,此期过后,则身体活泼、精神旺盛,功效加速,若不注意换劲,虽然坚持,仍不能算是太极拳。

  59、何为“上下相随”?

  答:上下相随,即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就是整个身法、步法、眼法的有机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要保持整个躯体的动态平衡和动态稳定,这样才能做到全身性的协调锻炼,上下相随要特别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虚实,否则不能协调。

  60、何为“内外相合”?

  答:即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手足合,心意与之俱合,内外相合,精神才能提得起,从而达到练神的目的.。

  61、如何做到“内外相合”?

  答:从动作上,若以意识指导动作,则每动包含无数动与静的连续结合,在每一瞬间,都是前面姿势动的完成(静),又是新的姿势动作的开始(动),因而动即是静,静既是动,虽动犹静,这就是动中求静,用于推手,则是以静御动,凭借皮肤的感觉能力,随时改变动作的方向,这样才能舍己从人,从而借力发人,动中无静,则易被人利用。

  从意境上讲,练至纯熟之时,神舒体静,有意归于无意,也就是进入了虽动犹静的高级境界,比如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总是着意于手脚之动作,纯熟之时,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

  62、何谓“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

  答:练拳时,无有对手,意若有人与自己推手,动作有阻力,姿势有用法,这样有利于内劲的增长,亦可存万人观看之意,此为之“无人若有人”

  推手或表演之时,有对手,或有人围观,却意若无人,不乱章法,则易于成功,此乃“有人若无人”

  63、太极拳三步练法歌诀若何?

  答:三歌诀,包括练太极拳三个阶段的意境,并形象比喻了练拳要领。

  一、 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正中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此诀含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尤以在水中行走之阻力比喻,利于将意念贯穿于动作之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内劲。

  二、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泗水行。

  此诀含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意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由练体阶段进入了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三、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

  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至极,其乐无穷

  五、 太极推手基本知识

  64、什么是太极推手?它与拳架有何关系?

  答:太极推手,是利用太极拳技法,依靠皮肤及体内的感觉能力,通过肢体接触中的灵活运转而相互制约的双人对练活动,它和不受限制的徒手短打(散打)不同,不用护具,只按规则进行,也无伤害危险,既可作为练习和比较攻防能力的竞赛活动,也可作为一种舒筋活血、壮腰强肾、祛病延年的颇有兴味的健身方法,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拳架是基本功,推手是运用,练架子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人”的功夫,拳架中包含有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则可体验拳架的意义,并检验走架的正确性,因此,推手和走架是相辅相成的,就健身而言,练拳以肃穆为怀,推手则心情活泼有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效。

  65、太极推手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推手包括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推手及烂踩花等。

  而前几种推手是以朋履挤按为主要手法、属正方向亦称“四正推手”,大履推手八法并用,且以履和靠的动作为主,走斜方向,故亦称“四隅推手”或“四履四靠”

  烂踩花是没有固定程序,双方随机配合的一种推手方法,亦称“乱环”是要在各种推法纯熟之后才能配合好的。

  66、太极推手的特点是什么?

  答:推手虽不是散打,但毕竟是双人对抗性运动,而且是太极拳的双人对抗运动,所以必须以体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如下:

  a) 以柔克刚:练太极拳,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其内劲富于弹性,极为灵活,以此对人之刚硬,如绵裹铁、如海涛之颠簸巨轮、外柔而内刚,无往而不胜。

  b) 以静御动: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心静体松,按对方的动作劲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叫“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御动不是不要主动,虽是“后发制人”却能“后发先至”所谓“不占人先,不落人后”纯熟之时,亦可“引”出敌劲而利用之,仍为以静御动。

  c) 以小胜大:即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欲达此要求,必须在变化之中造成有利于我之形势,才能利用对方之力,再加上我之力,巧妙取胜。

  d) 以迂为直:动作走弧线,通过旋转、折叠而避实就虚,化患为利,争取主动。

  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长期锻炼,客服习惯势力的影响,遵守要领,才能运用自如。

  67、推手的要领是什么?

  答:凡走架中的要领,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中求静等,都是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绝无二致,此外,由于推手是双人对垒,所以还要遵循对练方面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压迫掌握朋、履、挤、按着“四手”遵循“粘粘连随”这四手,避免“丢顶匾抗”这四病,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打手歌》所言:朋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68、何为“八法”“四手”?

  答:推手八法,也就是十三势所谓的朋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技术,朋履挤按为“四正法”或“四正手”是正方向,採挒肘靠为“四隅法”或“四隅手”四斜方向。

  所谓“四手”即指四正手或四隅手,由于八法以四正为主,故“四手”一般指的是四正手,

  八法有诀云:朋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又云:朋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69、何谓“朋劲”?

  答:朋为八法之首,贯劲于八法之中,故有人说太极拳就是朋劲,任何时候都要“朋劲不丢”就朋而言,其法可以驾御对方之=按劲,使之不得按至与我胸腹接近,然而朋不是硬顶,要保持柔韧而有弹性,既含御敌之力,又有引诱之意,手臂要圆满,腋不要虚,以保持灵活,彼退时,我亦可朋发,转守为攻,朋劲虽在两臂,但应以腰为主宰。

  70、何谓“履劲”?

  答:履者,收回之意,因对方伸臂袭来,我贴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顺其势而取之,此势为“引进落空,借力发人”之典型,乃舍己从人之妙用,“朋履相通,先通后履,朋中有引,履法必以腰腿配合,转腰之际,引进落空,不能使对方至我胸前,要侧身柔化,使其前扑跌至我侧后方。

  71、何谓“挤劲”?

  答:挤者,乃以肱部(小臂)挤人之身,或用后手掌根贴于前手脉门之处,合力挤出,挤破履,彼履我时,我觉其劲而变化为挤,使对方履劲落空,挤劲勿使上身前仆,以免丢失重心,而为彼所乘,初练推手,往往缺乏挤劲宜注意之。

  72、何谓“按劲”?

  答:按者,以两手或一手按彼之腕肘前,按破挤,彼挤我时,我先以按而化其挤劲,然后向前,以腰力按出,实际为一圆圈,上身亦不可前仆。

  73、四正推手的四手变化若何?

  答:设甲先按乙,乙朋劲化引,遂以履式破甲之按,甲改势而挤乙,破乙之履,乙则以按破甲之挤,随后,乙再以朋而履之,甲再挤,乙又按,如此往变循环。

  就双人而言,是甲按---乙朋而履之---甲挤---乙按---甲朋而履之---乙挤---甲按---乙朋而履之…..,总是朋履挤按的顺序,习者应体会四种手法之应,缺一不可,否则称为“四手不全”

  74、何谓采法?

  答:采法即以手指执人手腕成肘节,属于拿法,如用履劲时,着敌腕之手可用采法配合,将人发出,采劲要实,但不能死板,要在动态中完成采拿和采发的动作,仍不失轻灵。

  75、何谓挒法?

  答:挒法,乃以手背侧击对方之领际、肩窝之处,使之后仰跌出,常一手采,一手挒,如野马分鬃、斜飞式,皆有挒势,而另一手含有采法,若采履时,双方抽手后撤,挒法正顺其扯势而奏效。

  76、何谓肘法?

  答:肘法,即以肘尖屈臂击人胸肋部,在双方逼近时使用,屈臂约90度,不宜过度,肘法极易伤人,在推手中不可轻用,但在对方履我时,除用挤法外,可有肘击的意识。

  77、何谓“靠法”?

  答:靠法,乃以肩部靠人胸部,是在更近的距离攻击对方,劲力也大于其他各法,应该慎用,此外,肘、靠的威力虽大,自身也有被挚,肘、撅臀的危险,应注意防止。

  78、推手“四要”作何解释?

  答、:推手“四要”乃粘连黏随,这是练习推手最根本的原则,《粘连黏随解》说:“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倦之谓也,连着,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其核心是“粘”字,或可用粘字加以概括,总的解释为,与人推手时,必须与对方始终保持皮肤的接触不脱,依靠在接触中的感觉能力,将对方的劲路与自己的劲路连在一起,通过虚实变换,在动态中把握自己而控制对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正是在这种“符合”对方的过程中,我能随时创造条件,寻找时机,避其锐气,而攻其薄弱环节,从而达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目的。

  79、何为“顶、匾、丢、抗”?

  答:此乃推手“四病”或“四忌”《顶匾丢抗触》曰:“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来我让,彼屈我随,若彼来我不让,或彼未去我强随,都会产生僵持现象,此谓“抗”彼来得快而我让得慢,彼去得慢而我随得快,都会增加接触力,谓之“顶”,反之,若彼不进而我退,彼退而我不随,必致双方脱离接触,此谓之“丢”若我与双方的接触,不带朋劲,消极退让,或松懈的跟随,好像皮球泄了气一样,就难应付对方的突然变化,此谓之“匾”或曰“扁”“瘪”

  顶与抗,失之过刚,僵而不柔,牵一发而动全身,丢与匾,失之过软,无法自控,亦不是柔,皆易为人所制。

  80、如何做到“四要”而避免“四病”?

  答:这就应了前面所说的全身放松。动作要柔,以心行气、以腰为轴的要领,试想一个铁人放在地上,全身僵硬,小孩也能推动,若是豆腐人,小孩也能压塌,但你想把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小皮球用一个指头压入水中,却非易事,因为它极为灵活,你抓不住其重心,因此必须按地上,全身僵硬,小孩也能推动,若是豆腐人,小孩子也能压塌,但你想把一个浮在水面上太极拳的要领,把意念贯穿到动作的每一瞬间,朋劲不丢,僵劲却无,就能随机应变,尤以腰腿要沉稳灵活,正如拳论所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初学者一般腰硬手软,或腰手皆硬,务从松柔入手,同时要防止塌软,以做到真正的柔。

  81、什么叫“听劲”?

  答:听劲,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凭皮肤的感觉能力来判断对方的劲路,这是太极拳的术语,也是太极推手的关键,只有“听”准对方劲路德大小方向、刚柔、虚实,才能决定自己的变化,谁的听劲灵,谁就能占主动,听劲也要贯穿在动作的每一瞬间,因为对方可能随动随变,我也得随时应付其变化。

  听劲得关键,就是要做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丢了无法听,犯顶就听不准,故若不明粘黏,则不能听。

  82、何谓“化劲”?

  答:化劲,即化掉对方的劲,或者破坏掉对方的招数,听到对方的劲路了,任其摆布,当然不行,就要化解它

  化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走”亦称引化,如彼向我胸部按来,我不能只以走劲将对方正好让到我胸前,而是以转腰带动手臂,向对方来劲得侧方向加力,将对方手臂引到我的侧后面,才能真正使其来劲落空,所以化和引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敌履我时,我不可硬往回拉,亦然随之,但我又横向逼近彼之胸腹部,使其履劲落空而不顺此为引,我随改挤势、靠势皆可。

  化劲之目的,在于避实就虚,变被动为主动,造成我顺人背的结果,“顺”就是得机得势,占有主动,“背”就是失势被困,不得劲,失去了进攻的能力。

  83、何谓“拿劲”?

  答:拿,即控制对方的腕、肘、肩等关节处,以备我发劲,可用采,亦可不采,然而拿动必在化劲得基础上,造成我顺人背之势的时候拿,拿时要轻稳而实在。

  84、何为“发劲”?

  答:在造成我顺人背之势而拿住对方之时,即可发力,将对方抛出,此为之发劲,化引之时,一般为弧线,发则专注一方,沿弧线的切线方向发出,因为敌人落空而势背,故无多大阻力,以我之力加于彼来力之方向发出,必然威力无穷,使对方并无感觉而跌出。发劲要全身完整一气“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劲别也有多种。

  当然,发劲必在得机得势时进行,硬发则易于被人利用,所以推手有听、化,拿、发这四步,化中有引,或曰:化、引、拿、发,友谊推手,一般不发,点到为止。

  85、什么叫懂劲?

  答:懂劲,就是能够掌握和运用各种劲力,达到屈伸开合、变化自如、虚实动静、惟妙惟肖,所以懂劲不是一种劲,而是指对于太极劲的理解和运用,要通过实践而逐步深入,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的基础,就是阴阳生克,五行变化之理,你刚我柔,你软我刚,你实我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实践虽变化万端,总此阴阳一理。

  86、何谓“双重”?

  答:双重是太极推手之大忌,《太极拳论》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练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何谓双重?通俗地讲,就是以重对重,表现为强顶硬抗,生拉硬扯,比如,骑自行车,双脚同时往下蹬,车轮子不会转动,犯了双重,就不是太极拳,只能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外家拳了,拳论云:“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你左边用力,我右边变虚,你右边力重,我左边很轻,使你有力无处使,摸不着我的重心,与此同时,我左虚而右实,或右虚而左实,便可顺人之势,以弱胜强,我只实处,即为“偏沉”自然顺随,“偏沉”与“单轻”都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故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拳架动作,宜分虚实,虚实不分,亦为双重,自身便不灵活,但如起势、十字手以及在虚实变化之间过渡阶段,未失灵活,则不为双重。

  87、推手为何要注意一个“中”字?

  答:中,即中心或重心,推手过程始终要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而寻找和改变对方的重心,使其重心不稳,而为我所制,也就是要注意,我的“中”和敌人之“中”但是双方重心的方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我身若不僵,对方加力,就如撞在一个虚掩着得门板上,门绕门轴被推开,却闪倒对方,用力愈大,摔的愈重,若对方向门轴(我之重心)撞来或不在门轴而门板是关着的(身体僵而不柔),我则有被撞倒的危险,所以要靠“柔化斜闪”来避开重心,当然,我击对方就要找他的重心,不能和对方硬顶,他向前用力,我向后用力,或侧面用力,就易牵动对方重心。

  另外,在双方双脚形成的一条线的方向上,稳定性较大,我若朝这条线的侧面加力,就易牵动其重心,这叫“得横”,太极“吃横”不“吃空”,所谓“不吃空”就要摸清对方来劲时,在借力发人,若摸不清而盲目发劲(吃空),就易被人利用,此所谓“遇虚当守,得实即发“不可蛮干。

  88、太极推手必须等待对方用力吗? 

 答:推手强调借力发人,后发先至,也不是消极等待,纯熟之时,可用假动作诱骗对方用力,这也是“引劲”,所谓“粘之即来,挥之即去”与高手推手,他不发你,你只是觉得动也不是,静也不是,不用力也不是,用力也不是,总不能稳住重心,皆由于对方巧妙的引动所致,然而,即使对方轻轻一抖,或不见其形而发,实则经过引化拿发的全过程,只是圈极小劲极短而已,故有“寸劲”之说,初学者必由大圈,由开展,练熟各种技巧,再求小圈,求紧凑,切不可急于求成,纯以蛮力行事。

  89、推手应如何注意保护自己?

  答:首先要练好基本功,掌握要领,提高水平,不要使蛮力,但是万一失稳,应立即跳出圈子,站稳,另来,若站不稳而摔倒,千万不可用手臂撑地,这样容易骨折,摔倒时,应注意勾头、收腹、用臀部先触墙,以免碰头。

  90、推手应遵守哪些道德规范?

  答:要坚持友谊第一的原则,与生人、老年人、弱者推手,不能发人“行家一搭手,便知有没有”摸一摸劲,你觉得比他强,点到为止,与同伴推手,为了练功,相约互发,但也不能用毒招而伤人,更不能吃空打人,水平越高,道德要越高尚,千万不要有点功夫就到处逞能,甚至打架斗殴,须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六、 保健漫谈

  91、练太极拳为什么能祛病延年?

  答: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不畅就要生病,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促进体内经络畅通,气血流畅,利于新陈代谢和提高各器官与系统的机能,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太极拳的呼吸均匀深长,利于吐故纳新,且使横隔肌随之上下运动,加之腰身转换,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别是练拳要求肌肉关节放松,思想宁静,能够使大脑皮层得到很好休息,消除紧张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治病,推迟衰老之效,正如拳论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92、太极拳可以治愈什么病?

  答:太极拳对各种慢性病都有显著疗效,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关节炎、肺结核以至于癌症患者,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疗疾保健活动,治本又治标的良好方法,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架子可高可低,因而无论男女老幼都可练习。

  93、健身的秘诀是什么?

  答:赵斌老师之年,仍然满面红光,精神焕发,他的健身秘诀仅有四句话:“心情舒畅、生活合理、坚持锻炼、百病不起。”

  清朝乾隆皇帝,寿命最长,其长寿秘诀是:“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常”曰“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腹常施,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曰“食勿饱,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近代另一长寿口诀云:“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94、练拳应如何注意饭食?

  答:饮食须斟酌,平时不可过饱,练拳之前不可空腹,宜少量进餐,否则有头晕、心慌现象,总之以适时进补而利消化为佳。

  饮食是否以素食为好?练拳之人,倒不强调,人体所需多种营养,荤素皆宜,毋须挑剔,然而肉类不易消化,不可多食,茶宜常饮,而烟酒最好戒除。

  95、练拳应如何注意休息?

  答:初练时,易于疲劳、应保证休息,练拳时,不宜过早,亦不应怕累,以武功为目的者,应练至筋疲力尽之时方止,但不能练拳代替睡眠,久练之后,自然精神饱满,睡眠时间少而质量高,皆所谓“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足不思淫”之说,早起练拳,中午最好休息一会儿。

  96、平时行为可否应用太极拳要领?

  答:学会了太极拳要领,用于平时行为,亦可锦上添花,收效倍增,如行走坐卧,当应注意放松,任何动作,总有阴阳虚实之分,不可使全身肌肉紧张,如在案前工作,不可俯体,仍宜垂肩坠肘、尾闾中正,以免压迫内脏,影响呼吸,步行亦不可俯仰,工作稍觉疲劳,若能闭眼放松而保持练拳时之虚静状态,则可片刻消除疲劳,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亦可用于其它各项,练书法,也强调“意在笔先”即使体力劳动,以意与气领先,精神在前,筋骨可能发挥更大威力,尤其若能养成腹式深呼吸之习惯,其健身之利与工作之效,更见卓著。

  97、太极拳是否用于陶冶性格?

  答:若明拳理,亦用于心理,太极拳自能陶冶性格,太极拳不尚拙力,我何不除去心理上的急躁蛮横,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我何不以谦称待人,以柔忍不拔为强,练拳与推手,必求立身中正,稳健安舒,我做人何必邪门歪道而自寻祸患,故以健身之理,亦可健心,心神俱顺,性命双修。

  98、怎样的心情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答:不言而喻,长寿之花,应该属于乐天派,要养成幽默、风趣、愉快、乐观的习惯,人生不可无事、无知故须奋斗,奋斗之曲折成败,还由客观形势及规律而定,故应泰然处之,至于名利之类,更须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太极拳源于道家理论,道家的人生哲学,对于健康也有相当之指导意义。

  99、太极拳能否与其他气功同练?

  答:有不同种类的气极气功可以兼练,有助于太极拳功夫的增长,增加健康效果,其他气功,宜练松静柔软之类,练太极拳不宜同时练硬气功,也不要戴之以“气功太极拳”之类的新花样。

  100、人类寿命知多少?

  答:人的正常寿命,推算方法很多,最高寿命应该是150---175岁,然而历史记载超过200岁者,也有数人,我国百岁老人有数千人,目前,全世界男性或女性平均寿命超过70岁得只有10多个国家,因此,人类寿命的潜力仍然很大,遗传因素对人的寿命虽有影响,然而后天的锻炼和保健是重要因素,道家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太极拳就是我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延年益寿的瑰宝,它完全可以改变人体生命的“常规”打破生理学、医学方面的界限,把人的寿命推向更高水平。

1.《刀法基础十三式 太极拳知识问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刀法基础十三式 太极拳知识问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