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5日,朝鲜战场第三次战役胜利后的第17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结了5支军队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空兵和地面部队23万余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了全面反击。
“联合国军”突如其来的突然反击,让占领韩国首都首尔的志愿军有些措手不及,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对敌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防御战。
志愿者渡过了鸭绿江
志愿军研究敌人反应计划
鉴于战场上的形势,志愿军总司令彭·决定采取“从西向东反对”的作战方针:
“也就是说,一部分部队会在西线组织防御,牵制“联合国军”的主要进攻集团,集中主力对东线进行反攻,从侧翼威胁西线的敌人,停止他们的进攻。”
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指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六十六军,准备向东线衡城、原州方向反攻。朝鲜人民军第3、5军负责向邓华集团左翼衡城东南方向发起反攻。
抗美援朝,保卫国家
东线志愿军反攻即将开始时,西线总司令韩先楚和东线总司令邓华对目标意见不一:
1.韩先楚首先主张打仗,因为地处朝鲜半岛中心,可以达到“拔一毛动全身”的目的。
2.邓华则主张先攻城,因为这样更有胜算,可以歼灭大量敌人。如果你打在第一位,如果东西战线的敌人撤退,志愿军追不上他们的机械化部队,那就成了战败战。
邓华和韩先楚都是国内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勇士。面对两人在作战上的分歧,彭三思,仔细分析了这两种方案的利弊,最后决定:“先攻城”。
第四次抗美援朝运动
衡城赢了反击
2月11日晚,在短暂的炮击后,“联合国军”的前线防线被撕开,志愿军像洪水一样涌入敌方阵地,开始施展他们“穿插包抄”的最佳战术。
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的战士在寒风中奋起反击衡城,迅速占领了吴尚安里和狮子洞。117师趁着夜色迅速扎进合谷,准备切断南朝鲜军第8师的退路。
2月13日,经过一天两夜的激战,衡城反攻结束。志愿军歼灭韩国第八师三个团,美国第二师一个营,美军四个炮兵营,韩国第三、五师,共歼灭敌人1.2万余人,俘虏韩国军队7500人,美军500人,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韩国军队数量最多的战役。
志愿者
迪平里战役开始了
衡城被攻破后,彭、决定乘胜追击,以八个团向地平里地区发起进攻。美军第2师第23团驻扎在迪平里。团团长弗里曼得知衡城崩溃的消息,整个团一度陷入恐慌。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下令:“不许撤退,坚守迪平里”。
地平里是位于衡城和首尔之间的一个小村庄。李奇微坚持坚持迪平里的原因如下:
“平背后,是反攻的支撑点——原始状态。一旦原州沦陷,“联合国军”就要被打败。”
根据志愿军的初步侦察情报,驻扎在迪平的只是一支不超过四个营的美军部队。对于志愿军来说,八个团进攻是小菜一碟。
直到2月13日晚10时,119师和120师约2300人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对迪平里发动了进攻。这时,志愿军彻底了解到,这里有美军第23团的全部兵力,还有一个法国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人数超过6000人,这与之前获得的情报大相径庭。
志愿者
毕竟美军战斗力和南朝鲜军不一样。他们有机械化防御作战能力。他们可以以坦克为机动火力点为核心,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构建环形阵地防御体系。由于志愿者的涌入,加上通讯设备的落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最终没能在晚上赢得战斗。
2月15日,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迪平里周围的高地被志愿军占领,美军撤退到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带。
经过连续三次大规模袭击,志愿者各部门的减员已经非常严重。彭、等指战员及时分析了战场形势,最终决定于2月16日撤出第一线的狄炳立、袁州。
因为“联合国军”已经在原州前线建立了纵深防御的坚固阵地,疲惫的志愿军即使攻下了难以坚守的阵地,也难以继续南下。因此,这也是彭命令主动退出战斗的原因。
迪平里战役后,粮食弹药补给几近枯竭的志愿军只能退到三八线,两军重新对峙。
彭德怀
彭回京汇报战况
2月21日,彭匆匆回京,向汇报了朝鲜战场形势和前线作战部队粮弹不到位的后勤问题。
2月24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聚仁堂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彭首先介绍了志愿军在朝鲜前线遇到的严重困难,希望得到全力支持。
当时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南北早已因敌我反复争夺而逃往外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百里无粮区”。在这样的无粮区作战,志愿兵只能靠背上的粮食弹药维持5到7天,这叫“肩后勤”。
志愿者
鉴于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口粮无法更新,尤其是兵力不足的教训,中央军委在当时后勤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朝鲜军队。到4月初,新调来的12万部队全部编入朝鲜战场的各个部队,彭的情绪也随着部队的到来而有所好转。
在三八线附近,李奇微正采取“缓慢而稳定,循序渐进”的策略,将战线向北推进。通过之前的几次战斗,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
1.物流只能维持一周左右;
2.总是在晴朗的夜晚进攻。
他把志愿军的这次进攻称为“拜攻势”和“月夜攻势”,美军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磁战术”:
“遇到对方攻击,我会撤退,并紧紧咬住,以消耗对方。等到对方粮尽,再进行反击。”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第五场战斗开始了
面对驻日美军组建的第16军可能登陆朝鲜海岸的情报,彭经过反复研究,为避免志愿军同时面临双线作战,决定将第五次战役的发动时间提前到1951年4月22日。
4月22日晚,在200多公里宽的前线,中朝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下的14军同时发动进攻,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第五次战斗正式开始。
志愿军部队按照预先确立的“正面突击与战术分割合围相结合”的作战原则,采用“多钳联合进攻”的方法穿插前进。每个士兵携带40-50公斤的粮食和弹药,不断突破敌人设置的重重封锁,在枪林弹雨中快速行进。
面对志愿军的猛烈反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斯采取了“逐步撤退,保持联系,大量杀伤中国有生力量”的战术组织部队撤退。
4月23日黎明明之前,志愿军63军主力势如破竹。渡过临津河后,向摩卡山、神延里发起进攻。187师作为主力,目标是驻扎在谢尔马里的英国第29旅的“格洛斯特营”。
志愿者负重前行
天亮的时候,志愿军已经占领了格洛斯特营地两边的高地,彻底切断了第29英军旅的后路。雪马里恐慌战成为第五战志愿军打的最漂亮的战役。
1951年5月下旬,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决定“将主力转移到东线,争取先消灭东线的南朝鲜军,以孤立美军。”
志愿军第十九军假装进攻首尔,以吸引美军主力。中央突破后,中线志愿军第三军团切断了联合国军东西战线的联系。以志愿军第九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三个团为主要任务,在东线连续进攻五天,击溃了南朝鲜军四个师,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得到这个消息后,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勃然大怒,立即撤销了南朝鲜第三军团的称号,并下令在有限的时间内解散这个部队。这无疑是李承晚南朝鲜政府的一大耻辱。
铁源阻战后,第五仗结束
5月28日,美军第1军、第9军向铁源、金华、平康这一铁三角地区推进,彭亲自下达作战命令:
“坚守铁场,坚决制止联合国的攻击。”
彭命令志愿军第63军在铁源地区防守,并要求他们在25公里宽的前线防守15天。这对于正在遭受饥饿、疲劳和严重减员的63军来说,是一项艰巨而残酷的任务。
铁源封锁战,63军几乎把能调动的部队都送了进来,连伙夫都派上战场作战。但美军往往以大量坦克部队开路,像压路机一样碾压志愿阵地。由于缺少反坦克武器,志愿者只能用血肉之躯战斗到死。
志愿者口粮
志愿军63军无数士兵的生命,整整10天挡住了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大炮、400辆坦克、无数飞机的猛攻。彭、还利用战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时间在后方建立三道防线,动员部队准备在敌人深入“三八线”以北后再次发动大规模反击。
6月9日,铁院停止战斗13天,志愿军逐渐稳定了防线。
6月10日,美军再也无法承受越来越多的伤亡。李奇微预言中国和韩国军队将发动大规模反攻,因此他下令全线防御。第五次战斗在这里结束,我和敌人形成了战略对抗的状态。
写在最后
经过50天的连续作战,第五次抗美援朝战役歼灭并俘虏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8.2万多人,而志愿军也因为战线拉得太长,付出了7.5万多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抗美援朝纪念塔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彭再次提到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的损失,仍然心痛不已。毛泽东在评价第五次战役的结果时也认为:
“第五场战斗打得很匆忙,而且打得越来越大。”
第五次抗美援朝战役也有一定意义。一方面,“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不停歇战斗”的后勤增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军队真正认识到现代战争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因此,志愿者后来配备了大量从苏联运来的武器装备。正是这些现代化的作战装备为志愿军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将战线拉得太长,付出了巨大代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将战线拉得太长,付出了巨大代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1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