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南通日报》A1版
他的一生是爱国斗争的一生,是与统一战线紧密联系的一生,是开拓创新的一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盛达纱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在江苏乃至全国发挥了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1952年1月2日,盛达公司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标签,比1954年的全国公私合营早了两年多。
张敬礼
张敬礼(1911-1995)出生于江苏通州。张謇的侄子是清末著名的爱国实业家。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中央银行书记、江苏省参议员、南通盛达纱厂经理、上海达达轮船公司董事长。
1926年,73岁的张健因病去世。张謇临终前移交丧事时,身边有三个人——哥哥胡璋、儿子张小若和侄子张敬礼。如果说张晓是张謇的独子,那么张敬礼就是张謇的第四个儿子。
1935年,张小若在上海遇害。24岁的张敬礼刚刚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成为张事业的第二代传人。
张敬礼接管盛达企业时,盛达纱厂已经处于巨额亏损状态。他行事谨慎,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许多企业抽逃资本到其他地方和国外寻求发展,形成大陆市场需求不足的机会,加紧生产,使盛达在1937年扭亏为盈。1938年3月,日军占领南通,夺取盛达工厂。日军想利用纺织企业生产日本人的生活必需品(军装等)。)并降低从日本运输过来的侵略成本。张敬礼避开了上海。面对日本人提出的“合作”伎俩,张敬礼无动于衷,采取“以德敬日”的方式保护企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试图控制盛达企业的权力。作为商业股票的代表,张敬礼顶住压力,据理力争,赢得了企业董事的信任,仍然当选为经理。1948年,随着共产党的接连胜利,国民党仆从带着资本逃亡,国民政府要求张敬礼将资本转移到台湾。迫于无奈,张敬礼下令部分船只驶往香港,大部分留在海里拖延时间。解放的消息一传来,张敬礼就迅速下令船只返航,并将所有外汇、资金和物资调回企业,使盛达公司在中国纺织业保持了较大的影响力,为南通经济和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7月,苏北行政公署派出两名公有股代表参加董事会担任常务董事,但公众没有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经营仍处于困境。部分股东主张“停厂解约”,经理张敬礼主张要求政府派管理干部到工厂正式建立公私合营制度,挽救企业。1951年12月24日,在部分董事的支持下,公司向苏北行署提交了公私合营方案,经华东局批准,并于年底经苏北行署批准。1952年1月2日,盛达公司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标签。根据张敬礼后来对公私合营优越性的回忆,他说:“1952年盛达公私合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积极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生产迅速发展。公私合营一年后,他们偿还了旧债,开始积累资金。锭子数量从14万增加到近30万,织机从1200多台增加到3000多台。我们张家几十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解放后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合资前,每支纱用棉420斤,合资后降至380斤。这是盛达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1956年1月30日,张敬礼作为工商界的代表,向党中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报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当张敬礼汇报公私合营的情况时,毛主席高兴地对他说:“你亲自体会到了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可以多和大家聊聊。”他说:“别吹别的,这件事要吹。”后来,张敬礼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做了30多次讲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引导广大私营企业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张敬礼的示范引导下,1955年以后,仅南通市就有88个行业和1347户私营工商业户,向市人民委员会提出公私合营申请并获得批准。
1995年10月16日,84岁的张敬礼结束了他的生命。他在患病期间,甚至在弥留之际,仍然时不时地感叹“报国之日太短”。他还对前来访问的亲友和同事说:“振兴中国要靠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南通报社全媒体记者沈艳婷
1.《张敬礼 【为国争辉南通人】张敬礼:公私合营的推动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敬礼 【为国争辉南通人】张敬礼:公私合营的推动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2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