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一定搞不好企业,但具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其智慧,那么就有可能将管理做得更好,格局更为宏大,境界更为辽阔。企业家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高级研修班欢迎您的加入,报名电话:17786012601(向老师)。

“国色”,是从历史文明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和现代在我国古代,秦尚黑,大气古朴;南北朝崇尚蓝色,明快飞扬;宋代推崇“存天理,去人欲”,清新雅致的绿色成为主流;此外,象征皇权的黄色和气势磅礴的中国红则始终是中华民族心中永不褪色的国色。黑、红、蓝、绿、黄这五大国色成为华夏文明中对于流行色彩一脉相承文明接轨的能够代表中国的色彩。最能代表华夏文明的五色,恰好也正是奥运五环的颜色。这不仅紧扣民族大团结的宗旨,也与奥运主题交相呼应。而追溯起历史,可以从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流行色找到渊源的代表,它们历经时空,在今日的高级华服系列中得到了全新演绎。

《周礼·考工记》:“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

“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著作《尚书》《尚书·益稷》主要记录舜帝和大禹的对话,舜帝要求将日、月、星、山、龙等十二种物象用五色描绘、刺绣在自己的礼服上,由大禹监制,后人称为“十二章”。五色以白、青、黑、赤、黄五色为“正色”,经春秋战国的思辩,到汉代形成五行色彩学体系雏形。随着汉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中医学理论的建立,丰富和完善了五行色彩学,也随着中医深入人们的生活,而使汉代五行学说和五色的使用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色彩使用规范。“五色”标志着古代中国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了理性意识的审美意义。“五色”成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和正统。五行、五色、五方、五德对应起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属性、伦理哲学和思想情感。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元素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论”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色说”中的白、青、黑、赤、黄。“五色”被人为的与“五行”学说相结合,使色彩文化渗透到哲学领域,给古代哲学披上一层彩色外衣,既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又增加了色彩的内涵。阴阳五行说中的色相环,以黄为中心按照青、赤、白、黑的顺序进行螺旋式周期性循环,其颜色分别对应四方和四季等事象,从而包含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从中国历史看,远古时代,应用于彩色绘陶器和纺织品等的颜色是:红色(铁矿石粉和硃砂)、黑色、黄色、白色和蓝色。

自商代起,红、黄、兰、黑和白五个文字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出现,说明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五光十色的自然现象就有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古代中国,人们在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从复杂的色彩中归结为五种基本色彩-赤、黄、青、黑和白。

从周代开始把赤、黄、青三色称为彩(即现在的有彩色系},将黑与白称为色(即现在的无彩色系),这五种色彩列为正色。除正色以外,其它的颜色都称为间色。《尚书》中曾有记载“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五色即为赤、黄、青、黑与白。春秋时期的《孙子》一书中有记载“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辞源》中记载“(五色)謂青、黄、赤、白、黑也。——古盖以此五者为主要之色。”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已经逐步掌握了配色的基本原理。

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时代,丝绸的染色主要有矿物颜料染色和植物颜料染色两种方法。矿物颜料有:硃砂、赭石、石黄、雌黄、石青兰和铅白,用来绘制衣服或丝绸染色。植物颜料是用于纺织品的浸染,复染、媒染和套染。例如,用靛青草染色可获得兰色,用紫草染色可获得紫色,用皂豆染色可获得黑色;用茜草复染三次可获得红色、复染五次可获得深红色、复染七次可获得黑色。这些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染色技术和比较完全的传统色彩系统。

一、红色独尊

“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经考古发现,早在两万多年前,先祖山顶洞人就开始对红色有了崇尚之情。考古发现的装饰品上都是用赤铁矿染红的,而且在尸体的周围都遍洒红粉。这段时期被称为以红色为神圣之色的一种图腾现象。而后,又相继在西安半坡、永昌鸳鸯池、洛阳王湾、胶县三里河等的墓地中发现尸体上具有红色的颜料等物质,某些尸体上还有残留的大片绛红色料。从这些遗留的信息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最早的服饰色彩是崇尚红色。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人逢本命之年,在身上系扎或佩带红色丝带、布条,或身穿红色袄裤、鞋袜等。穿戴红颜色的服饰,可以辟邪免灾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至今,红色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色。红色也是流行色中不可缺少的颜色,在古代就如此。在唐代的时候就曾经有石榴裙的流行,风靡一时。有歌唱到“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二、黄色至上

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五方五行的思维模式在战国时代逐渐成熟起来。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五季代表的是春、夏、季夏、秋、冬。在五季的时间中需要穿戴物种色彩的衣服,即青、朱、黄、白、黑。其中黄色被视为中央尊色,黄色为尊的色彩文化逐渐形成,代表的是帝王和富贵的象征。所以自隋唐以来,帝王的服饰都是以黄色为主,其中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黄色还与黄帝的称号有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这种色代表了天得之美,也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所以说,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尚书·益稷》说:“帝舜以五彩施于五色作服。”服色发展比较早,在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后服色的则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五行中土是代表黄色,居中属于重要的位置,与其他的四种元素相合。黄色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代表的是统治者,普通人民是不允许使用的。自然界能提取黄色的植物甚多,各种黄装扮着人们的生活,使色彩更加丰富。

三、黑色永恒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玄地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北方天空长时间都呈现出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精神色彩中,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是自然的母色。黑色属水,水有公平公正之意,“法”字即以水作为偏旁部首,因此,黑色也常表示“刚正不阿,公平无私”。戏曲脸谱中的黑色脸谱代表忠贤之臣,这些人有“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高尚人格。受广大百姓爱戴的包青天传说中就是面色如炭。秦朝的主色就是黑色,从皇袍,旗帜均为黑色。道家的色彩观追求元色,崇尚道法自然,回归本真,以元色之美为最美。因此,他们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其他颜色之上的颜色。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世界上五彩之美,只是刺激人感官的表象的世俗之美,并非真美,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大美,《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致虚极,守静笃”、“恬淡为美,胜而不美”。道家的色彩观意在引导人们用头脑的精神世界感知色彩,感悟自然,对后世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极大影响。

三国时期,孙权兄弟曾在秦淮河边设立军营,军人身着黑衣,后来地名便称为乌衣巷。东晋至南朝,南下的一批贵族后裔都住乌衣巷,满街纨绔子弟身穿黑衣,黑色似乎成了高贵的象征。民间也普遍崇尚黑色,乌衣巷一带竞相生产黑色丝绸,成为传统。直至20世纪,南京仍以生产黑色丝绸闻名中外。

四、白色圣洁

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汉语中自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元缺。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苟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最典型的体现在中国的水墨画上,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神韵,于单纯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光彩。白纸黑墨,却意境万千。水墨画散淡、清奇、悠远,同时注重留白,体现一种舍形而意深。舍质而空灵的崇高艺佛家也崇尚白色。在佛教中,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引起的果报称为“白”。佛教的舍利塔选择白色,每逢节日,僧众会用白色石灰粉将舍利塔刷新。中国各地的佛教古塔也多为白色,如北京的北海自塔,妙应寺白塔,扬州的莲性寺白塔等。塔体洁白,意在暗示佛性洁净无瑕,而且白莲也常作为佛性的象征。术境界,它的出现是承继庄禅精神的中国文人对色彩的一种深化和升华。

五、青色绝美

蓝色在古代多以青色注之。“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东方之色。又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荀子的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千古名句。靛蓝色是“三原色”中唯一的冷色,因此,可谓“冷静色之王”。 蓝色是色彩中深色的典型,具有重量感、沉着感、稳定感和丰富感。从人的色彩平衡的心理要求来说,使用色彩时必然本能地需要冷色。这意味着在色彩系统中人只能“优选”靛蓝色,人们无法不“尚蓝”。人的“青蓝情结”是规定性的,或合规律和合目的的。

每一个民族都存在“尚青蓝”的现象。但在中国,象这样的以生活艺术品的方式突显出来,广泛流行的蓝印花布、青花瓷器现象(覆盖面尤其广大,并历久弥新),在我们看来却是一个“特殊”——特殊的文化和美学象征,具有深广的中国特色的“色彩哲学”蕴意。

中国画在古代称“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国画是“丹青艺术”即为“色彩艺术”。丹为红,青为蓝,一暖一冷,可见青色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中国画颜料里有花青,石青,是不可缺的主色之一。

古代诗词和语词现象中存在着的大量的“吟青”(蓝、绿、萃、碧、葱等)诗句和“青蓝话语”,如:青山绿水、青青萃竹、青青衣衿、客舍青青、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青天白日、万古长青、青史、青云、青春、青年、青女、青冥、青囊、青睐、垂青、踏青、杀青、蓝图、蓝本、伽蓝……无以数计;文字训诂学中有非常深刻的“青色哲理”,如《说文》谓:“青,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青色被视为“必然(‘标准’)之色”(必,标准、分极之义)。《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青色被赋予“万物生长”的“生”的哲学本体意义。人们称历史为“青史”,称美好未来为“蓝图”,称“文化原型”为“蓝本”,青色的象征义具有涵融一切文化的符号意义。

基于“青”的本位意义的“静”、“精”、“情”、“清”字都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表明一种中国特色的“青色—色彩思维”的“元逻辑范型”。《说文》:“静,从青,争声。审也”。徐锴注:“丹青明审也”;王筠句读:“采色详审得其宜为之静”。可见,“静”(字)的哲学的“微言大义”(审,审验、准验、确切、情实)是从色彩(丹青、采色)现象而来,具体地说就是从青色现象或“青色思维”而来。这是一种以青色为“核心”的“色(彩)思维”。

作家张爱玲是爱蓝的,她说:“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來的,青翠醒目。”

中国蓝的色名有几十种之多,红楼梦一个“雨过天青”就够引发无限遐想。青花瓷、瓷青纸,蓝印花布、景泰蓝都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从传统染色色彩而言,靛蓝染色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传统技艺,至今仍然受到国人的爱戴。

在汉朝之前,黄色并未成为帝王专用色,而是根据“五德轮转说”定国家的尊崇色的。比如,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所以在中国早期是“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这三朝分别以白色、红色和黑色作为最尊崇的颜色。

综上所述,中国国色并不是单指某个色,而是赤色、黄色、青色、黑色、白色五个正色。是一个综合的色彩体系。

(作者:中国知名传统植物染色专家、北京国染馆馆长、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获得者、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专业导师等。)

↓↓↓

1.《何谓中国的"国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谓中国的"国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