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南面,长安街旁边;使馆区旁边的东交民巷,坐落着一条低调安静的街道——太极厂街。
法国人曾称之为“凯尔波罗路”。但在北京人眼里,这三个字内涵更丰富。
低调的机关重地台基厂是明朝开国元勋朱迪修建紫禁城时为其加工基石的工厂。
宫殿建成后,因为离宫殿很近,逐渐成为宫殿和行政机构聚集的地方。
晚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台基工厂和东交民巷成为德、日、法、意四国的使馆、军营和赛马场。
原来的“台基厂”消失了,只剩下地名。
如今,台资工厂挤满了政府机构、部委,北京市委、市总工会等单位都在这里工作。
太机场街3号院,是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室。市委大楼的设计师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赵东日。
简约欧式风格,融入中国建筑元素,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风格相当一致。
这座古典建筑已经成为太极厂街道上的一个突出地标。
50多年后,由于建筑老化,新楼在原址上重建。在保持原有大气风格的同时,入口处增加了高大的拱形玄关。
在北京坐了18年的彭真,就住在市委大院对面的巷子里。
这是一个普通的院子,院子里站着一栋三层楼。
吴彤的院子里有两株茁壮的枣树。
就是这个院子,陪着彭真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
1980年,年近80的他受命回来主持修宪。
这是彭真主持新中国法制工作的巅峰,因此被称为共和国法制的奠基人。
市委大楼对面,有一个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庭院。
白色的墙、红色的屋顶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从波纹状的铁艺栅栏中显露出来。
与高大的市委大楼相比,显得有些“小清新”。
但是,这个看起来充满文艺风格的小院子,有很多可以提供的。
当时是北京著名的“北京国际俱乐部”。
说起国际俱乐部,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建国门外大街旁边的那家。
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这里与美国副总统布什对质。
这次“中美网球赛”,后来被评价为“网球外交”。
其实“网球外交”真正的发源地就在台基工厂。
1957年,锡兰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比赛地点设在当时位于太极厂街7号院的国际俱乐部。
这支网球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与中国队对抗的外国球队。
此后,各国的网球队纷纷来华交流思想,国际俱乐部也逐渐成为外交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场所。
直到1973年,国际俱乐部才从台湾工厂搬到建国门。
曾经的“子弟学校”解放前,台湾工厂聚集了东交民巷等各国大使馆。
这是一个“国中之国”。不允许中国人在这里居住,更不允许设立任何对中国人开放的公共机构。
东交民巷小学位于太机场街14号,是这个使馆区的第一所中文学校。
解放后,随着许多政府机构落户台湾工厂,东交民巷小学应运而生,以满足员工子女的需求。
学校建筑靠近前法国使馆区,紧邻圣迈克尔教堂。
这座拥有100年历史的美丽天主教堂曾是学校的礼堂。
直到1986年,学校才搬出教堂。
但是校园里还是有很多水灰色尖顶的欧式建筑,环境比较独特。
起初,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附近机构的孩子。
东交民巷小学曾被贴上“儿童学校”的标签。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这个品牌已经淡出。
但它仍然很特别,因为它在一家台湾工厂。
这就是台基工厂的魅力。
1.《传奇4地门机关 台基厂忆旧:长安街畔的机关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传奇4地门机关 台基厂忆旧:长安街畔的机关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5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