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清末时期隶属莱州府,1891年清兵驻防胶澳,是为青岛建置之始。1897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澳地区始以独立政区出现,面积551平方公里。经过100余年变迁,青岛市辖区面积已达11282平方公里。

1898年10月12日,德国命名胶澳租借地市区为“青岛”,青岛始以政区名称出现于地图。青岛城市化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前期先后经历过德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后又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城市不断壮大。

德国侵占青岛前,青岛延续着传统的农业文明,仅有通往崂山、即墨等地的骡马车道4条,共37.5公里;独轮车道6条,共30.5公里。德国侵占青岛的17年,“着眼于经济方面,首先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殖民地,即发展成为德国在东亚的销售市场”(1898年德国官方《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在占领青岛期间,大兴土木,先后建设港口、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道路体系,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无形中也奠定了百年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

青岛建置之初地图

之后,先后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及新时期的发展,青岛城市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也呈现出波动式发展的特点,城市空间逐步成长,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城市规划和重大事件对城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建置之初,德国占领青岛后进行了大规模建港筑路活动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在青岛兴建港口、铁路。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成,德、日、英、美等国的轮船相继涌入青岛港,将由胶济铁路运到青岛的煤炭、矿石、土特产品等物资装船运往国外。同时,向中国倾销“洋货”,牟取暴利,胶济铁路和航运主权沦于德殖民统治者和外国列强之手。随之,德国殖民统治者将汽车引入青岛,并在市内、市外修筑道路,从而进一步把持公路运输权力。

1、建设了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含青岛车站),奠定了青岛对外交通设施发展的基础。德国侵占青岛后,设置了胶澳总督府等完整的殖民地机构,以胶澳总督为最高长官,使青岛成为海外殖民地中唯一直隶德国海军部的军事殖民地。1898年4月,德国国会通过法案,拨款修筑青岛港,同年9月宣布青岛港是自由港,对世界各国开放。1899年,德国开始兴建胶州湾内防波堤,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建成大港一号码头5个泊位,并铺设专用铁路与胶济铁路相接。1905年建成大港二号、五号码头,并在五号码头建成当时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1908年,又建成以运输石油为主的四号码头,并修建了一些仓库、货场、航标等设施。小港及大港的一、二、五、四号码头相继建成,为青岛作为港口城市和贸易城市奠定了基础,青岛港的吞吐量迅速上升。1913年青岛对外贸易额6044万两白银,比1900年增长15.22倍。

德占青岛及周边概况图(约1904年)

繁忙的码头

1899年6月,德国政府批准成立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和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筹资建设胶济铁路,1899年9月胶济铁路动工兴建,1904年全线通车。胶济铁路当时全长394公里,共设55个车站,成为横贯山东的交通大动脉。港、路建成后,德国垄断了港路大权,路港一体化的先进港口设施,使青岛港很快成为华北大港,其中贸易收入跻身中国36个海关前列。以青岛为据点和贸易口岸,从广大的山东腹地掠夺资源。

1903年,台东镇至柳树台的公路开工,1904年修通,全长30.3公里。此路为山东省第一条公路,成为进出当时青岛,联系崂山的重要通道。

胶济铁路线上的青岛火车站

2、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规划,突出规划引导。德国统治时期先后两度对青岛市区进行城市规划。1898年,德国胶澳督署开始制定城市规划,1900年完成的《青岛城市规划》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定位青岛城市性质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港、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开始着手城市中心街区的放射式路网、地下排水系统和环海堤坝建设。规划将青岛港设在胶州湾内,与修建中的胶济铁路及其编组站直接联系,客运站深入市区前海。

1898年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图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

3、加强了道路建设,城市路网雏形显现。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主要是道路、桥涵、上下水管道、路灯、防洪设施等。德国殖民者首先在前海海滨的欧人居住区以总督府大楼为中心、以市内的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三条路为横线,以馆陶路、中山路为纵线,修建城市道路。广西路、太平路、沂水路等也相继建成。这些道路的宽度都在20米左右,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并铺装了沥青路面,架设路灯。在华人居住的大鲍岛、台西镇、台东镇等地修建了一些道路,这些道路路面较窄,一般6—7米,多是土路。到1914年,德国共建成市内道路75条,长80.65公里。有20条道路种有行道树。德国当局所修市区道路采用欧洲标准,中央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为防雨水冲损和载重车辆压毁,特设雨水沟(下水道)和车轨石。

青岛城市中部和大鲍岛区图(1901)

4、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出现多元化。1901年青岛开始出现两轮人力车。德占时期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机动车、骡马车、人力车。1907年,德商费理查德商号在青岛开始经营汽车客运,青岛城市公共交通已具雏形。开办了从市区到崂山柳树台的运营线路,定时定点发车。

5、海上交通方面,设立了团岛灯塔和海上浮标。为了适应青岛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地位,德国人在胶州湾内设立了14个浮标,以标明湾内的暗礁和浅滩,指引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安全航行。1901年,青岛开辟了第一条远洋运输航线,即从欧洲到青岛的航线。1908年,开辟了日本到青岛的远洋航线。

6、颁布了一些路法规章程,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德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章程,如《静洁街道章程》、《禁止用有响小车章程》、《青岛内界街道往来各种车辆条规》等。

来源网络,更多交通相关资讯请关注:china_7its

1.《青岛交通发展历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岛交通发展历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