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骑兵与步兵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抗,步兵与骑兵的对抗,是军事历史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从装备,组织,战术这三个方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律性的探讨。    是装备决定战术,还是战术决定装备,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展开谈。在一般情况下,装备决定战术的情况似乎更多。复合弓,金属箭簇,高桥马鞍,马镫。是骑兵具备攻击能力的决定性装备。在复合弓和金属箭簇发明之前,游牧和农耕文明的对抗不是主流,因为游牧文明不具备强悍的攻击能力。    

  高桥马鞍的出现要早于马镫,正是两种装备的出现,才使得骑兵具备了强悍的冲击能力。而游牧骑兵三大决定性优势:机动力,冲击力,轻后勤,是在高桥马鞍和马镫被发明和普遍运用之后,才真正的具备。  组织能力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的问题,但其实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通常来讲,渔猎部落的战力要强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的战斗力要强于农耕文明。这里有野蛮程度和战斗素养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组织问题。

  孙子曾经说过:上下同欲者胜。本质是一个组织的问题。渔猎部落和游牧文明的部民,先天在要比农耕文明具有更强的组织性。  严格,精密,上下同欲的军事组织是在对抗中获得优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清朝皇帝才会不厌其烦的举行木兰秋狝,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而木兰秋狝的停止,恰恰是清走向衰落的开始。2018年的中国,全军上下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合成与合同训演,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 

  组织性,纪律性,上下同欲不仅仅对军事组织是决定性的关键,对几乎所有需要两人以上来进行的活动都是决定性的关键。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夫妻同心,黄土成金其实都是用朴素的语言对这一决定性关键的描述。  但组织性,纪律性所爆发出的能力,与组织规模大小有密切的关系。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游牧和农耕的强力对抗,其实并不是主流,在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农耕占有优势。唯有各个渔猎部落,各游牧文明出现了共主之后,才能对农耕文明构成决定性的威胁。  

  匈奴真正变得强大是匈奴统一北方之后,之后的苻坚,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无一不是如此。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雄主必定知兵,大阅的不一定是雄主,但雄主必定大阅!  前文已经明确,游牧骑兵的三大优势是:机动力,冲击力,轻后勤。农耕或农牧混合也有骑兵,但农耕骑兵不具备轻后勤的优势。在对抗中,将这三者发挥均衡,方可获得决定性的战略战果。不对这三者有深刻的认识,不足称知骑兵。  公孙瓒界桥败于袁绍,是因为公孙瓒忽视了骑兵的机动力,对于骑兵的冲击力过于迷信。中国历史上和西方的重骑不能远征是对机动力和轻后勤的主动放弃。唯有蒙古的西征,将这三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并取得了前五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定性战果。  而农耕对抗游牧的方式主要是如下几种:长城,坚甲,强弩,长矛,重盾,骑兵。长城不仅仅是防御工事,同时也是情报节点和调兵通道,本身具备限制游牧骑兵机动性的特殊能力。强弩的射程要远于步弓和马弓,限制了游牧骑兵的非接触攻击能力。

  而坚甲,长矛和重盾。则是对游牧骑兵冲击力的反制。农耕骑兵建立在重后勤,好马,重甲,强械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是战术上的反制。非在帝国大一统,国力非常强劲时不具备战略的进攻性!  农耕文明的发展受降水和纬度的限制,所以当游牧文明统一并且强大时,农耕总是被动的。  

  但制造业和工业品却不受这种限制,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是混合型的文明和文化。汲取了各文明的精华和营养。面对强敌,我们像我们的游牧祖先那样,机动并且灵活,由我们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攻和退却。进则猛烈,退则消散。面对强敌,我们像我们的农耕祖先那样,勤奋而扎实,用我们的劳动成果,去占领一块又一块的地盘。  观今宜鉴古,无故不成今。明晰历史,以利当下,这就是我们研究军事历史的意义!

1.《骑兵和步兵 骑兵与步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骑兵和步兵 骑兵与步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