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张莉是清华大学年龄最大的老师。
32岁的胡家忠在清华校园迎来了第一年的教学。
今年春天,清华大学首次启动了大规模实时、互动、远程、分散的在线课堂教学。
两个人,曾经是老师和学生,后来成为同事,共同创办了“量子力学前沿课题”。2月20日,是他们第一次出现在在线云课堂上。
传统课程上网“翻新”上午9点20分,胡佳忠背着电脑包和口罩,下楼来到张莉的家。轻轻敲了几下,张莉面带微笑地打开门,欢迎他进屋。门的左边是张莉的书房,也是网络课堂的“后台”。
离上课还有一小段时间,张莉和胡佳忠已经调试完了,打铃准备出发!
"张先生,你在网上上课紧张吗?"
“呵呵,别紧张,有家忠在我就放心了!”张莉笑了。“我给了他软件和硬件。”
“而且,最重要的是,贾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在他的参与下,这门课突破了理论物理的研究水平,引入了实验物理的视角,变得更加前沿和丰富,非常值得期待!我们是‘合作伙伴’,挑战是无限的!”张莉说。
“量子力学前沿课题”课程始于1998年,张莉讲了22年。作为研究生课程,每年都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程。
这次和刚回国的胡家忠联合授课,根据学校的要求,以雨课+微信群的方式挑战线上教学。
对于95岁的张莉来说,这是70多年教学生涯的“重新开始”,“挑战无限”。
对于32岁的胡家忠来说,这是他教学生涯的第一门课,也是对“起点”的致敬!
胡家忠2007年考入清华物理系,本科四年,之后去麻省理工深造。十年前,他坐在清华校园的教室里听着,向往着量子物理的奇妙世界;十年后,他坐在同一个班的张老师旁边,学着做一名模范教师。
“张老师的课程让我对当时量子物理的前沿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后来在读博士期间选择从事量子物理中超冷原子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张老师的影响和启发。”胡家忠回忆道。
“张先生的课不像一般的基础课。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书上找到。张老师的课有很多内容是前沿的。书可能写得不太清楚,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这让我们当时觉得很有收获。”胡家忠说。
启动学生视角“监听”网络“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我的思维不如年轻时敏捷!”张莉的笑声响亮而充满自信。很难相信他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
“这种课简直太好了,特别适合学生!”张莉说,传统课堂的学生“害怕”提问,而在线课堂的学生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老师及时回答。所有问题在大家面前一目了然,可以互相交流,促进独立思考。
经过几次试验,张莉已经完全适应了在线教学方法。
前一节课,有好几次网络被卡。胡佳忠及时提醒他,网络课的语音可能会延迟,PPT切换页面时要暂停,然后转到下一页。张莉,记住!
他们还想出了一个互相配合的好办法——张莉讲课时,胡家忠用另一台电脑开了雨课,选择“学生视角”来“监控”网络音质是否时刻稳定,并打开手机微信群,随时关注群内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便充分控制、及时掌握、及时回应。
9点50分,随着铃声响起,张莉和胡佳忠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讲一个量子效应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超导。我们先来理解BCS波函数。”张莉用英语打开PPT页面。
95岁的张莉轻松地靠在椅背上,手边的讲义放在桌子上,没有其他书面材料。但他实际上并没有看讲义,有时他看着电脑,有时他只是看着窗外。稍微有点难度的超导理论的延伸和故事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流淌出来。
“我为张先生和胡先生选了这门课。两位老师一起上课,真是太惊喜了!”住在山西晋中的物理系本科生张忠驰表示,两位老师各有所长。张老师讲课严谨,逻辑性强,善于从历史角度讲;胡先生非常熟悉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实验技术和许多新思想。两位老师的结合使这门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容易理解。
干劲儿源自多年锻炼张莉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以便更好地诠释“前沿”。两年前的9月,记者采访时,他分享了自己每天早上五点的作息,起床看文献。在没有课时的情况下,我会去清华高研的办公室,继续每天至少8个小时的文学阅读,有时候甚至周六也很忙。
整洁的办公室里放着各种英文学术期刊,《科学与自然》装订成册,书脊上标注着姓名和日期;书桌上,有装订整齐的英文文档;在电脑上,英文文档占据了桌面的大部分...他写的《量子力学前沿问题》教材已经更新到第三版...
张莉还是高等研究院各种讲座的常客。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年轻学生对老先生的学习探索印象深刻。清华物理系学生韩同航记得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讲座上。"他基本上每节课都听,经常问问题."
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张莉看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报告,在把它传递给学生之前,先对它进行了消化。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结识了因揭示超导秘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知道他受到了物理实验的启发,而他的研究生则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导体的基态波函数。同学们还遇到了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他花了两年时间验证基态波函数的合理性,即不破坏规范不变性,进而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自发的对称性破缺机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张莉组织了物理系的几位老师一起观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报告,并编写了《现代物理学进展》一书,被评为重点教材。
当你90多岁的时候,你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精神。张莉把这归因于锻炼。从1977年开始,张莉就开始晨跑。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90岁。"跑步之后,一些没有想清楚的学术问题有了思路."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张莉做了早操,而不是在礼堂里走来走去。
经常有人问,70多年后教书还需要多久?张莉说,只要他想到去上课,他的精神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有一天,我的大脑失灵了,我听不懂也说不出话来,那我就投降。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放弃的。”
1.《胡嘉仲 网络授课、微信答疑,95岁清华老教授哪来这么大精神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胡嘉仲 网络授课、微信答疑,95岁清华老教授哪来这么大精神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2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