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这个地盘下面的村子里。五年前遗址发掘的时候,我也来这里做临时工,有时候帮忙挖土什么的。后来遗址发掘完成后,我开始做遗址的看护人。”
雪后,纪在工地上踱来踱去,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师傅在附近看守工地。
二道井遗址东高西低,东、南、北三面的环形壕沟依然隐约可见。半年后,二道井遗址将建成空气模型展厅,对外开放。
二道井遗址抢救性挖掘开始两年后,郗超高速公路隧道最终穿越二道井遗址。
在参加了二道井遗址的发掘工作后,纪成了该遗址的一名护士,月薪1000多元。
工地旁边的一间板房是纪的休息室,平日里他在那里放哨,并伴以火炉。
赤峰博物馆有一万多件文物,突出了赤峰的四个文化高峰,即新石器时代、北方青铜文化、辽金时期和蒙元时期。
六年前,冀是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种植玉米、大豆和其他杂粮。他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年赚了四五万。2009年9月2日,距离老集家村不远的夏家店文化时期下城古城遗址开始发掘。这个被村民称为“大灰包”的遗物,也改变了纪的一生。
据赤峰文物工作者郭勇介绍,二道井遗址是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并登记的,配合赤峰至朝阳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古城遗址占地3500平方米,包括150间房屋和150个窑场,是迄今为止同类发掘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遗址。由于遗址的规模和意义超出了最初的预期,在文物专家的强烈抗议下,原本计划在保护性挖掘后不再保留的遗址最终被留下,高速公路在此路段改为隧道交通。考古发掘项目还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赤峰地区有大量的文物。距今5000多年前的20世纪70年代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大型玉龙,被誉为“中国的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与中原地区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现在2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覆盖了所有历史时期。
目前,二道井遗址展览馆一期工程已接近竣工,规划总建筑面积70782平方米。到那时,它将是一个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该遗址的震撼和历史背景的地方。
1.《拱卫 “一路向北”系列报道之一:拱卫遗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拱卫 “一路向北”系列报道之一:拱卫遗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3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