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签到赚积分”即可签到
地图?
易县地图?
我知道你一定见过
但
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只能说
易县不简单
“文化大县”由此可见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场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外部圆形象征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方形意为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广阔性
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鱼纹
而鱼纹隐含“文”字
鱼生于水,寓意源远流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宝藏,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
——何毅
有限的文化遗产
无限的珍贵财富
下面
就让我们走近易县非遗
易县国家级非遗
易水砚制作技艺
摆字龙灯
东韩村拾幡古乐
易县易水砚制作技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水砚,也称易砚,产于易县,是我国名砚之一。因取石于易水河畔的钟南山古黄伯阳洞而得名,因材造型,以型定名,刀工精湛,古朴典雅。
二龙戏珠
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获金奖
双龙聚宝
2012年在第2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易县摆字龙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龙体分节、分段,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由13节龙身和领舞绣球组成。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后,守陵人员转为当地农民,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称拾幡圣会,因演出仪仗队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拾幡古乐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东韩村拾幡古乐旧时一般不用于民间婚丧嫁娶活动,只在逢年过节、迎接上级官员查访时演出。东韩村拾幡古乐融合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
(自易县文体局微信公众帐号)
易县省级非遗
绞胎瓷制作技艺
清宫传刺绣
燕子古乐
后土文化
易县绞胎瓷制作技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绞胎瓷,也叫“搅胎瓷”、“透花瓷”,是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型,再浇透明釉烧制而成。
古色春秋
海立方
易县清宫传刺绣,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的易州,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
(王炳全提供)
易县燕子古乐,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产生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燕子古乐由云锣、笛、笙、管等文场乐器和鼓、镲、铙、板等武场乐器组成乐队演奏,音韵悠远古朴,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古曲的风格。
清光绪年间燕子古乐谱抄本
易县后土文化,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山又名洪崖山,据考证,易县后山是五千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祀之地。秦汉以前,历代的帝王、诸侯都在后山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2003年,后土文化被列为河北省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
(于正万 摄)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守护精神家园
共筑幸福家园
文化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来源:英华时光
1.《这张易县地图,你一定没有见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张易县地图,你一定没有见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