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华社发布了数据:2015年北京30 ~ 44岁单身人群中女性比例从5年前的40%上升到了45%。

不只是我们,美国也一样。从 2009 年起,美国的单身女性(包括未婚、离异、丧偶和分居)人数,已经超过女性总人口的一半了!

全世界的姑娘们怎么了,为什么都不想结婚呢?各人自然有各人的缘由,不过这也不算是坏事,意味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尊重女性独立精神的时代。

1中国的娜拉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更多的自由也就意味着更重的责任。鲁迅先生曾在一场题为《娜拉出走之后》的演讲中说,摆在娜拉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要么回来,要么堕落到妓院里去。

那时的现实确实如此。五四运动后,许多女子幡然觉醒,有逃婚的,有离家出走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多数女子并没有就此走向光明。比如作家萧红。

因对包办婚姻不满,萧红于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而蜚声文坛,但是感情生活一直不顺,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年仅31岁,留下一句叹息:“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萧红为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在萧红之先,已有一位女子走了出去,但是她既没有回来,也没有堕落到妓院里去,而是亲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她就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

吕碧城原名吕兰清,是安徽人,生于1884年。父亲吕凤歧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

12岁时,吕碧城在诗词书画上的造诣就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的诗人樊增祥读了她的诗词,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个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不敢相信。

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1895年,吕碧城的父亲吕凤歧病逝,母亲严士瑜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的家产,竟然唆使土匪将严士瑜劫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圆满解决。

这件事让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她早就有了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这样的媳妇日后进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不客气的提出退婚。孤儿寡母没有能力争执,只得黯然同意。

在当时的人眼里,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吕碧城算是被毁掉了。婚约解除后,严士瑜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天津塘沽任盐运使的弟弟严朗轩。

吕碧城在塘沽生活了7年。1904年5月的一天,严朗轩官署里有位秘书的太太要到天津去,21岁的吕碧城想要随行,看看有没有深造的机会,却遭到了舅舅的斥骂阻止。当时还是光绪年间,一个女孩子要外出就学,让这个舅舅实在难以理解。

倔强的吕碧城没有被舅舅的怒火吓住,在秘书太太离开的第二天,她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火车站。

吕碧城没有娜拉的箱子,甚至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靠逃票上了火车。还好,在车上,她遇到了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老板娘与她一见如故,不但帮她买了车票,还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住下。

2到处咸推吕碧城

到达天津后,在友人的介绍下,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他的赏识,成为该报的第一位女编辑。

吕碧城到《大公报》仅数月,便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严谨,文采斐然,颇受诗词界前辈的赞许。

她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向往。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义等人纷纷写诗迎合,推崇备至。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吕碧城又连续撰写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她结识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人物。

1904年春夏之交,在吕碧城的天津住处,有客人求见。来客身着长袍马褂男装,头上却梳着女人的发髻,英气勃发,气度非凡,这人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当时,正准备留学日本的秋瑾,因读了吕碧城的作品,引为同道知己,特来登门拜访。这天,民国“女子双侠”初识,却一见如故。秋瑾还主动表示取消自己也使用过的“碧城”名号。

在吕碧城的很多文章中,她都谈到怎样建立一个强国的想法。她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全民合力,因此不能忽视女子的力量,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根本。

为了实践这个理论,吕碧城积极筹办女学。英敛之介绍她认识严复、严范孙、傅增湘等名流,以求支持和帮助。1904年,“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两年后,“北洋女子公学”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出任校长。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想要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很快让她心灰意冷。等到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到了上海,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的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3爱情这东西宁缺毋滥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她将看到的种种新事物写进游记,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1926年,她再度漫游欧美,此次时间长达7年之久。她不管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认为自己在代表中国所有女同胞,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回来后,她将这些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

文史学家郑逸梅说:“吕碧城放诞风流,有比诸《红楼梦》中史湘云者。且染西习,常御晚礼服,袒其背部,留影以贻朋友。擅舞蹈,翩翩作交际之舞,开上海摩登风气之先。”

随着年岁渐长,吕碧城的归宿成为朋友间的重要话题。其实,她姿容秀雅,才华横溢,爱慕她的人并不少,比如《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

英敛之是吕碧城最有力的幕后推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这个知己并非凡人,他是文化名流,相貌堂堂。

遇见吕碧城后,英敛之在日记里感叹“怨艾颠倒,心猿意马”。一个有才有情有品位的成功人士,爱上了这个一无所有的小姑娘,为她做了很多,简直像韩剧里的题材。可是,从头到尾,吕碧城对已有家室的英敛之都没有过非分之情。

不但对他,她一生遇到的出众男子很多,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李鸿章的孙女婿杨云史,诗友费增蔚等,但是她偏偏谁都没有爱上。

有一次,朋友们喝茶聊天,谈到吕碧城的婚姻问题。她自己说,值得她称许的男子不多,“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对于友人推荐袁克文,她也明确作答:“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依翠。”风流才子袁克文到底不入她眼。

如鲁迅所说:“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独立的经济能力,是吕碧城得以自在从容生活的前提,她不必依附于任何男人。

作家闫红如此评价吕碧城:“只有真正勤劳勇敢的女性,能够面对她的人生真相。与爱无缘的一生,吕碧城做了太多事情,办女学,做生意,求学美国,游历欧洲。她不觉中以亲身经历证明,即便对于女人,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最多是锦上添花,蛋糕上的樱桃。作为一个女学的创办者,她的人生对于女人有更多的借鉴意义:是你自己,而不是别的人,决定你的一生,最终会不会是一个泡沫。”

图文由本平台编辑整理,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插画 | christian schloe

1.《(1918爱情代表什么意)1918爱情代表什么意思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18爱情代表什么意)1918爱情代表什么意思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3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