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官二代的漫游生活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在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是家里的第四个娃。

王家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几代人都是当官的。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当过后魏的市长,曾祖父王信当过隋朝中央的秘书和唐代的县委书记,祖父王表和父亲也当过县委书记。王之涣是不折不扣的官家子弟。

王之涣从小就很有才华。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考上公务员。后来因为是官家子弟,才被安排到冀州衡水任主簿,相当于一个县委办公室科员。

开元十年(722年)的时候,王之涣娶了冀州衡水县令李涤的千金。

小科员成了书记的女婿,应该可以扶摇直上了。

但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县委的一个小科员而卑躬屈膝,难缠的人际关系加上有人诬陷,他便愤然辞官而去。

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2

赶考路上写绝唱


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写的是当时河中府蒲州(现在山西永济市)名胜鹳雀楼的美丽风光。

诗中的鹳雀楼,为北周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时所造。楼位于古城西南的高岗上,高三层,因经常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的东南是横亘着的中条山,西南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因此,登上鹳雀楼时,高山大河的雄伟景象,可以尽收眼底。

那一年,王之涣信心满满地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希望能有个功名,在仕途上发展发展,毕竟父辈都是官,咱不能丢这个脸。

当他路过山西蒲州时,正值太阳西沉,想着附近有座鹳雀楼,可以去那里看看傍晚的景色。

一登上鹳雀楼,王之涣顿时被眼下壮丽的景色惊呆了:太阳正倚靠着山脊一点点沉下去,不远处的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呼啸而去,美不胜收。

再远一点的地方好像看不到了,那我再爬一层楼看看。

到了第三层的顶楼,王之涣发现与刚才所看到的又不一样了,看得更远,景色也更加美丽了。

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他赶紧拿出纸笔,很快写下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没有想到,一次短暂的歇脚,随手记下的只言片语的感受,二十个字的绝句在千年以后还有人传颂。

3

穿越千年再登楼

王之涣这首绝句,传颂千年之久,当然有它不一样的妙处。

我们隔千年之久,与王之涣一起登一次楼。

夕阳下鹳雀楼 来自网络

傍晚时分,站在鹳雀楼上,看太阳光辉渐渐暗淡下来,紧挨着东南方向的中条山背缓缓地下沉,一点一点浸没在山的阴影中。西南方向奔腾而来的黄河在仿佛就在脚下,然后折向东流而去,注入了大海。

这就像一幅景色在流动的画,白的、黄的、海蓝色的,色泽明丽,流光溢彩。还有光的轻柔,河水的动荡,山峰的静默。即使过了很久,它依然鲜活,我们都可以穿越时空,走到当年那个地方去感受。

画面的美感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记住的,是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在于后人给予了很多新的解读。

“更上一层楼”,可以说是平台在起作用,你所在的平台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和获得的资源。

“更上一层楼”,也可以说是进取精神的推动力,你努力的程度决定了你取得的成绩。

“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说是自我修养的层次表述,站在更高的地方,视野才更辽远,胸襟才更宽阔。

这些都是生活的道理。

道理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诗歌的美之中,喜欢那种景,喜欢那幅画,才是最诗意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们梦想的楼在哪里,怎么爬上去,怎么爬得更高,看得更远。

1.《登什么楼的词、李白登什么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登什么楼的词、李白登什么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3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