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妖猫传》的朋友,或许对其中李白叫高力士脱靴的桥段留有印象,这个故事之前经过各种史籍和文艺作品的渲染,早已经脍炙人口,《妖猫传》只是沿用,并非新的创造。

问题在于,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

(《妖猫传》中高力士由田雨饰演)

首先记载这个故事的应该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

段成式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这且按下不表。

(《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集,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李濬 《松窗杂录》也间接记载了这个故事,其中提到:

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

乌皮六缝是靴名,这说的也是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情节。

《松窗杂录》作者李濬,生卒年不详,但他是会昌间宰相李绅的儿子,乾符四年(877)自秘书省校书郎入直史馆,所以他写此事,或当在863年就已经去世的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之后。

李白在玄宗贵妃面前做《清平调》,大约在天宝元年(742),段成式和李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大约百年之后,他们虽然都身为宰相之子,熟知朝廷掌故,但关于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稗官小说的色彩过于浓厚,真实性未必确凿。

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说:

后人深快其事(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而多为溢美之言以称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论者之期许哉。

可见后人中明眼之士也多有怀疑。

(《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把脱靴故事渲染到了极致)

其实,李白和高力士的交集在范传正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有明确的记载:

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

原来,当时是高力士扶李白登船,而不是带有被侮辱色彩的为李白脱靴。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范传正是在唐元和十二年(817),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并亲撰李白墓碑碑文,他是李白的通家之好,对李白和高力士关系的描述必有所本,似乎更为准确。

(李白墓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包括其衍生出来的高力士怀恨向杨贵妃进谗,其实都基于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高力士是一个玄宗宠信的太监,一个死太监,又和杨国忠并列昏君的左膀右臂,自然怎么贬损糟践都无所谓。

但问题在于,高力士本身其实恰恰不是这个路子的人。

说高力士,还得先从他的身世说起。

高力士出自一个家世高贵的家族。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唐潘州人(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市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一连串名字都响当当,也就是说,他是岭南最有权势地位的冯氏家族子弟。

高力士的曾祖冯盎(571-646)是唐初地方豪强的代表,隋亡后回归岭南,自号总管。唐武德五年(622)降唐,被任为高州总管,封越国公。631年到长安朝拜皇帝,又奉命平定岭南叛乱,他统治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达二千里,独霸一方,但对唐中央政权始终忠顺不渝。

冯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的孙子,换言之,高力士就是冼夫人的六世孙,而从父系的角度,他们冯家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室后裔。

冯盎位高权重,他留在长安的质子冯智戴也出过一次大风头——贞观七年(633)二月,太宗奉太上皇李渊置酒未央宫,欢宴之中,李渊为了助兴,让突厥可汗起舞,冯智戴吟诗,冯智戴欣然从命,配合起舞的突厥颉利可汗高声吟唱,太宗李世民为了让李渊开心,说:胡越一家,古未有也,这都是太上皇教导有方。因为失去权力落寞已久的李渊总算露出了笑脸。

(大唐真正的极乐之宴是在胡越一家的天可汗时期)

高力士的父亲是冯君衡,他的母亲是隋朝大将麦铁杖的曾孙女,麦铁杖的出身是广东大盗,但最后当到隋朝的大将军,战死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被朝廷封赠光禄大夫、宿国公。同为籍贯岭南的公爵后代,冯麦两家联姻,也算是门当户对。

但高力士家的命运此时却开始变化,原来,到了高力士父亲冯君衡时代,正是武则天掌权时期,冯君衡牵连进流放到南方的武则天政敌的叛乱之中,被革职抄家,高力士当时还叫冯元一,年方10岁左右的他,因为家变,不幸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作为少年阉人进献给了朝廷。

景龙二年(708),22岁的高力士与21岁的临淄王李隆基相遇,并被引为知己。史载当李隆基为藩王时,高力士即“倾心附结”,这当中除了年轻人意气相投之外,两人都不尽如人意的身世遭遇也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李隆基的母亲被武则天借故杀害,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景龙四年(710),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扶持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本人也因功被立为皇太子,高力士因为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4年之后,高力士协助李隆基再次发动宫廷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势力,之后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李隆基即位之后,更加封高力士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

高力士虽是阉人,却和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太监形象相去甚远,考古发现他身高175厘米以上,史载他又“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风,而且他与玄宗年龄相仿、感情甚好,又一起经过危机重重的政治斗争,并非一个一味逢迎巴结的奴才——总之高力士的样子既不是田雨饰演的这样,也不是戏曲中表现的那样,或许可以说,本文所有配图表现的高力士形象都是不太正确的。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这么写道:

(唐玄宗对高力士)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

(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

神道碑文字大多有谀墓文章的嫌疑,但高力士死时,已经是个遇赦而归的前罪臣,并不是炙手可热众人奉承的对象。

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恢复高力士的原官,并赠封扬州大都督,让他陪葬唐玄宗泰陵,同时命人写了以上神道碑序,可以说是唐朝皇室对高力士盖棺论定的官方评价,其主要内容还是公允公正的。

(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它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高力士的真实形象自然不是这个模样)

前面讲到,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后人深快其事”,之所以感到痛快,那是因为中唐以后宦官跋扈专权,有可以黑一下大宦官的桥段,人们都乐意看到死太监的窘态。

但说到底,这个故事载在高力士的头上,不但是空穴来风,也实在和他贤良忠贞的气节风范相去甚远,不免冤枉。

李白擅诗,高力士自然远远不如,不过高力士也留下过一首有趣的诗歌: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这是高力士被贬谪到巫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的时候,看到山谷多荠菜而当地人不食,力士感怀所系写的一首诗,意思是说,在长安洛阳,荠菜是论斤卖的,而在五溪一带,生在野地根本没人采,但是,虽然所处的地方不同,荠菜的气味终究不会改变。

诗言志,高力士想表达的就是自己对唐玄宗的感情和自己的气节,高力士与玄宗死在同一年,其死因是因为听说玄宗去世的消息呕血而亡,他最后葬在玄宗泰陵旁,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曾经文治武功、风华绝代的唐明皇,最后陪伴他竟然只有这个弱冠之年就相交相识的臣下和——朋友。

(知上皇已厌世,力士北望号泣,呕血而死)

1.《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3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