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
自周公制礼作乐,自上到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礼义。久而久之,这些礼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骨血,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礼仪传统和文化。
俗语说,礼多人不怪。说的是与人交往,要讲究礼节。一则为行,行为举止不可粗俗,得彬彬有礼。二则,人交往,总是要说话交流,故而,言辞谈吐要文雅庄重。
由于言辞上对礼义表达的需要,促使了汉语语汇中大量谦词和敬词的出现。敬词,置人于尊位;谦词,置己于卑位。一尊一卑,一敬一谦之间,礼义尽在其中。
称敬表谦恭
如若称呼对方或对方亲属时,多用令、尊等字。
对方的父母:令尊、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的父亲);令堂、尊堂(对方母亲)
对方的亲戚:令亲、尊亲
对方兄弟:令兄、尊兄(对方的兄长);令弟、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称对方:尊驾、贤家
对方妻子:令阃
对方子侄辈:令郎、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贤侄(对方的侄子)
平辈之间,敬称多用“仁”。“仁”表爱重。称呼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可用“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等,应用范围较广。
“先”在放在称谓之前,用于敬称已经去世的地位高或是年长之人。比如,去世的父亲称为先考或先父;去世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
拜奉冲在前
当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时,“拜”、“奉”二字便有了用武之地。
阅读对方的文章,称“拜读”;结识对方,称“拜识”;佩服对方,为“拜服”。又比如,归还对方的物品,要用“奉还”;赠送给别人礼物,用“奉送、奉赠”。我们熟悉的“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探望对方),“奉劝”(劝告对方),“奉陪”(陪伴)都是同类敬语。
如今,人们已经很少在亲自手写书信,但一些常用于书信的词语还是应该有所了解。
奉达:用于告诉对方某些事情之时;
奉复:希望对方回复之时;
俯察:希望上级理解自己的行为之时;
俯允:希望对方或上级允许;
俯就、屈就:用于邀请对方担任某项职务;
垂爱、垂怜: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玉音: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
此外,诸如赠送纪念品,希望对方保存时所题的“惠存”;赠送自己的诗文书画等物,希望对方批评指正时用“雅正”;询问老人的年龄时称“高寿”;得到来自对方的好处,表示感谢时称“叨光”等等,都属敬辞。
自谦少不了
“对人敬,称己谦。”既有敬辞,相对应的谦语自然也少不了,多为谦称。
“愚”“鄙”“敝”是称呼自己最常见的谦词,如“鄙人”“敝人”。对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的时候,常用“愚兄”。男性在朋友或比自己稍微年长的人面前,则会谦称自己为“小弟”。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往往以“愚见”“鄙意”“鄙见”自称。
如果是向别人介绍与自己有关的人,尤其是家人亲属的时候,“舍”“家”便派上用场了。
“舍”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例如:“舍弟、舍妹”(自己的弟弟、妹妹),“舍侄”(自己的侄子)。
“家”多用于称自己的亲属朋友,且多为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自己的父亲,可称“家父”“家尊”“家严”;“家母”“家慈”则用以称呼自己的母亲;兄长和姐姐,可称呼为“家兄”“家姐”。
自己书写的字画,可说“拙笔”;准备送给别人的礼物,可称“薄礼”;待客之时,请君饮下一杯“薄酒”等等,都是对外称呼或介绍与自己相关事物的谦语。
语言和其他事物一样,有消亡,有新生。然而,敬语谦词却始终存在,且林林总总,数量种类繁多。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1.《这些谦词你懂不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些谦词你懂不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