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解读春秋”,更多文章等你!
诗词中国
中华文明,历几千年,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其中诗词独占一枝,非国人、非汉语难观其详,难探其境,难会其神、难品其妙。
我们先讲讲他的发展史。
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诗歌都是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原始及封建社会,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形式。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进步,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
诗意中国
中华诗词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应是起自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就是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和上层贵族文人的作品。汇集305篇成册,这就是中华诗词、中华文学的种子。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指《诗经》。《诗经》又分风、雅、颂三类,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有副对联:四书风雅颂,三国魏蜀吴,其中雅就分大小。诗歌的最显著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其次,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说白了,诗词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
及至到了战国时期,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楚地文人,依托独有的楚地文化基础,融和北方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代表作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它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并且从内容上吸收了浪漫主义精神,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屈原与《离骚》
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到汉代时期发展了一种的新的形式——《赋》,即汉乐府民歌,代表作是《乐府诗集》(后由北宋郭茂倩所编)。该诗集的作品多以五言形式写成,在魏晋时代大放光彩。我们熟知的《陌上桑》、《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怨诗行》、《燕歌行》、《洛神赋》等,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赋是介于诗歌与文体之间的一种形式。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就是指赋的特征。《汉书·艺文志》载:“不歌而诵谓之赋。”虽然对于赋是否属于诗体,后世颇有争论,但就其形式而言,其脱胎于《诗经》和《楚辞》,一脉相承,不必辩驳。
《洛神赋》插图
魏晋时期,《唐诗》的影子已见雏形,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已很好地将五言绝句体现出来。一等诗歌发展到唐代,伴随着大唐盛世,开创了繁荣巅峰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诗歌大开挂的年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如雨后春笋、似暴雨流星,星光璀璨了几百年,留下了四万多首唐诗,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瑰丽的一页。其诗以五言、七言为主,以绝句、律诗为体,以田园和边塞为派,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歌境界最高峰。
诗的国度
唐诗高峰不可逾越,宋代则开创了新的诗风。一种新的诗歌文体——《宋词》,脱颖而出。这是中华文学史上另一座里程碑式的创作。诗可表情,词能达意。词根据字数可为分为小令、中调(令)、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如《卜算子》、《如梦令》;58至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小重山》;90字以上称长调,如《玉蝴蝶》、《满庭芳》。词这种文体的出现,让中华文学再攀新高度,媲美唐诗的文学地位。宋词就词风而言,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基本参照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时期,人们生活安定,词人多婉丽。南宋后,因为金的入侵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故土生灵涂炭,一大群血性词人被激发了出来,像岳飞、辛弃疾、苏轼这些爱国词人一反萎靡,转向激越之风。期间,就连第一女词人李清照也变得厚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情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是开宗立派,彰显虬劲。
词的意境
唐诗文辞华美,故显肥腴;宋诗则重在理趣,于平淡无华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清瘦。唐诗宋词一肥一瘦之间,如一枝并蒂莲,花开两朵争艳,难分伯仲,却是奠定了中华文学的基石,功不可没。
中华历史上的诗词一早就是用以传唱的,诗有诗韵,词有词律,浑不像现在干巴巴只能吟咏的模样。
诗歌发展到元代,又有了格体上的突破,我们习惯称其为《元曲》。元曲源自“蕃曲”、“胡乐”,起初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它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歌谣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歌新形式。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元曲顾名思义,在元代登坛树职、独领风骚。元曲是个多元化的产物,汇聚了汉、蒙、契丹、女真等多民族及外来文化精粹,兼容并蓄,包罗万象。
曲的艺术
鉴于众文友多关注于诗词,对曲少有涉猎,我多啰嗦几句。元曲分两个文体:一是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类似杂剧。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拥有独特的魅力。在表达上,它体现出直截明快、意到言随的艺术特色,不同于诗词的苦吟与刻意。再者,由于元代社会将读书人置于“七娼八医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所以元曲锋芒直指时弊,透射出社会底层人士的反抗精神。
曲剧代表人物关汉卿
元曲的发展从艺术的角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是民间的通俗、口语化,类同于顺口溜,折射北方民歌的直率质朴、爽朗自然的风格。如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开篇就是:“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后期由于南北文化交融,表现手法上注重含蓄洗练,渐入雅正典丽。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学家,如关汉卿、赵孟頫、郑光祖等。他们的天才演绎,推出了大量杰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曲的写意
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华文学史上拥有光彩夺目的成就,后虽历经明清两个朝代,主流诗风未改。直至清末民初,“五四”文学革命,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1917年,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八首白话诗,首开中国现代诗(又称新体诗)先河。他提出诗体大解放构想,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体。同时期,拥护者大行其道,涌现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等创作主力。将新诗形成为: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胡适《尝试集》
现代诗的倡导,如一颗火种,在中华大地上爆发出蓬勃生命力。先后诞生了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以及以艾青、牛汉、曾卓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
其实,新体诗从结构上看融入了大量西方文学元素,像彼得拉克,莎士比亚、普希金的十四行诗等,在其诗体的基础上融和传统中华文化,衍生出中国现代诗。现代诗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引入,给了积弱的旧中国以新的启迪,助推了中国革命。
林徽因/托尔斯泰/徐志摩
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流,开阜创新是必经之路。记述历史、抒发情怀、讴歌劳动、思古怀今,继往开来,是谓诗歌的生命力所在。
文章千古事,诗歌咏流传。我们一起奔走在路上!
1.《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为什么先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为什么先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4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