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白驹过隙,我已成为“人生七十鲸稀”老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命)想起前几天在“归顺年”从老朋友那里收到的庆祝仪式——“献水”墨盒,我想再试一次。
也许是此老物件有点意义,存放得太牢靠了一点,再加上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找了许久也没有结果,因此告知老妻请她帮我一起找。不料却被因新冠疫情宅在家里上网课的孙子听到了,他马上不声不响地回屋,从床下拖出一只纸箱,然后对我说:“墨盒都在这里啊。”我听了一喜,感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然后才看到孙子拿出来的居然是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用的耗材墨盒,一下子啼笑皆非。不过,想想这也不能怪他,十年前我60岁时,孙子才1岁多,他对那个老墨盒是不会有印象的,平时他接触的墨盒都是给打印机用的。最终老墨盒被从书柜的角落里找了出来,孙子看到这个老物件并听我说了它的用途后,文绉绉地说:“长见识了,原来此墨盒非彼墨盒也!”铜墨盒正面阴刻一幅“献寿图”(左),墨盒背面有“恒祥”字样钤记(右)
墨盒虽不属于古代文房四宝之一,但也是旧时读书人的必备之物。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觉得石砚研墨不仅费时,还不好携带,他的妻子给他想了个办法,用自己的空胭脂粉盒装上墨汁,配上丝绵带入考场。这样的墨盒在考场上用确实方便,于是考生们纷纷效仿,一时间便携式墨盒成了文人雅士争相使用的神器。早期的墨盒一般为铜质,后来还出现了银、玉等材质制作的墨盒。
我的这件墨盒为铜质,长宽高分别为8.2厘米、5.2厘米和2.9厘米,重162克,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盖上盒盖可以说是“丝丝入扣”,完全啮合,向墨盒内注水后倾倒墨盒滴水不漏,用头发丝欲嵌其接缝处,也不得入,可见制作工匠手艺之精到。
墨盒面盖上阴刻一幅“献寿图”,图中人物为和合二仙“拾得”和“寒山”,两人正弯腰呈作揖状,双手各捧一个巨大寿桃,两只蝙蝠也飞来凑热闹,背景有山石野草、芭蕉树和围栏等,一派田园风光。整幅刻图线条简洁流畅,充满喜庆福寿的寓意。“拾得”和“寒山”则用白银镀覆,十分显眼。
“献寿图”上有刻画人的签名“竹生刻”,盒底留有“恒祥”钤记。经百度查询,知道这件墨盒出自清末民初民间艺人之手。
虽然此类老旧墨盒存世量极大,我的这件更够不上古董文物的级别,但作为一名退休后还对读书看报码字写稿乐此不疲的老人,对此物甚是喜欢,这次重新拿出把玩时,不仅让孙子见识了过去墨盒的样子,还从他口中听到了“此墨盒非彼墨盒”之语,让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个老物件的确值得收藏。(马蒋荣)
1.《此墨盒非彼墨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此墨盒非彼墨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6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