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
万里桥⑴西一草堂,百花潭⑵水即沧浪⑶。
风含翠篠⑷娟娟净,雨裛红蕖⑸冉冉香。
厚禄故人⑹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⑺。
欲填沟壑唯疏放⑻,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yī)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⑶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⑷篠(xiǎo):同“筱”,细小的竹子。一作“筿(xiǎo)”,义同。
⑸雨裛(yì)红蕖(qú):雨水湿润了红荷。裛,同“浥”,湿润。蕖,荷花。
⑹厚禄故人:做大官的朋友。
⑺恒饥稚子色凄凉:长久挨饿的幼小的孩子脸色凄凉。
⑻欲填沟壑唯疏放: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
简析
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有了安身的草堂,心情舒展旷放,百花潭水就和沧浪之水一样了,略露“狂”意。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一家人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显出“狂”态。尾联写虽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反而越老越“狂”,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读者读来定会心酸不已,“狂夫”贫困不移的精神也更令人赞叹。
最豪放名句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原籍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杜草堂”等,区别于晚唐诗人杜牧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自小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天宝六载(747)应试不第,以后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生活日渐困窘。安史之乱起,杜甫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投奔肃宗时为叛军所俘。至德二载(757)逃出长安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因营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后又寄居夔州(奉节),两年后又回到成都。广德三年(765)四月,离开成都又至夔州。大历三年(768),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困顿船上。大历五年(770)冬,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诗风沉郁顿挫,笔锋犀利,言辞朴实。郭沫若说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有《杜工部集》。
1.《杜甫在什么州怎么读 读杜甫的诗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甫在什么州怎么读 读杜甫的诗我们可以了解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7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