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与家世。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同年唐玄宗上位),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注1:由姑母于洛阳养大,姑母儿卒,宠爱而大,官三代,祖父曾高官,父亲小官,母亲名望大族,虽富足,但总体家道中落。富足的生活让杜甫对收入养家没有概念。

注2:文风大受祖父影响:祖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他说“吾祖诗冠古”(见《赠蜀僧闾丘师兄》),并以此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承袭家风。应该说杜甫爱写格律诗和祖父是格律诗的奠定人地位是有关的,也或杜甫年轻时显张扬狂放也许受有一个张狂非常的祖父的影响。

二、成长时期。生活富足,快乐童年,聪明好学,志向高远,交大龄人,但小孩心性仍高。他七岁能诗,十四岁出入文坛,得见公孙大娘舞剑,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李邕、王翰名士长辈也来访问他。

注1:才能: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注2: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注3:心性:“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注4:以上考证均来自杜甫成年后及年老时所作的各自传性质诗,无任何资料记载他人对杜甫的评价,关键也无任何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写下的诗流传,应该和他的孩子心性重爱玩是很有关系的,也反映出杜甫并不是十分的勤奋,也显得不是特别的天才。而他《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中写的“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明显是一个十分天才的少年,且年少时已声名不错,为何到了壮年时会寸步难行?

三、第一次游历。731年,19岁出游出西,20岁吴越游历,至735年,24岁回乡考试,第一次游历结束。这四五年没留下作品。

四、科举落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巩县参加“乡贡”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科举不中,赴兖州投靠父亲。

五、第二次游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科举落第,赴兖州投靠父亲。开始齐鲁赵游历。

注1:投靠父亲当年写下《登兖州城楼》《望岳》。这两首是杜甫流传于世的最早的作品,都是五律,章法严谨,不愧是五律奠定人杜审言之孙。当时另外还写下《房兵曹胡马》《画鹰》。这些作品都显出杜甫文风刚劲充满青春自信与伟大抱负,亦带几分夸张浪漫,品着有那一点点李白味,但给人感觉缺少李白的仙气飘逸,不知是否是因为李白忠粉所致,但略显生硬,不够动人,感觉就是一个凡人在夸张的表达,虽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

注2: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开创开元之治盛世的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罢相,朝政由李林甫专权,大唐实际上从这时起由盛转衰的起点。同年秋张九龄作出千古名篇《望月怀远》,真可谓如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李白这样张九龄也这样,吃尽人间苦的杜甫也这样。

六:父逝结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二十九岁这年父亲死于任内,杜甫收入断,游历中断。后到洛阳,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这真是一个好妻子,官家儿女,不嫌弃杜甫穷困无能,陪伴一生。

至亲连逝开启第三次游历。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为天宝元年,抚养他的姑母去世,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杜甫的祖母又去世,杜甫又去游历。

注1:天啊,杜甫从19岁一直游了十年还没玩够,妻也取了家也安了,还去游玩,真是谁嫁谁倒霉。一直游玩到34岁还不去拼搏人生努力赚钱养家糊口,真是没谱得厉害。估计是把老爹留下的钱和娘家的钱都用得差不多了,才去长安闯荡谋生,然而,不认真的态度留给他日后的是悲惨的人生。所以还是《金缕衣》说得好“花开当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也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2:742年42岁的李白入京作翰林。

八、结交李白:天宝三年(744年)四月于洛阳首遇同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和他一起吃了一餐饭,这是一遇李白。相约同年秋天游历访道,并遇高适,三人同游,是谓二见李白。又相约于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寻仙访道,写下《赠李白》,是杜甫第一首七言绝句。从这首诗看,杜甫和李白一样,仕途不得意,求仙不成,但仍自信自负追求个性张扬、狂放不羁的信条。

八、困守长安

1、入长安:天宝五年,即746年,34岁的杜甫到了长安求职谋生,主因是缺钱。开始十年长安困顿。

注:《饮中八仙歌》应该是杜甫到长安后不久所写,文风一点也不沉郁。

2、参加“通一艺者”选拔考试落选。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也许是因李林甫要安插党羽,本次考试无一人入选。

注:落选且多次自荐无结后,748年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示再不得机会就决心离开长安,实际仍是自荐信。这二十二韵中看得出杜甫对困守长安数年,一无所获的失望,文中用词自夸程度让人为杜甫略感脸红,也许是过于自夸原因,虽然厚脸写信仍无果。杜甫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约于752年愤而写下《贫交行》。

获参列序选资格。天宝十载(751年)正月,杜甫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仍因分配者仍为李林甫没有得到官职。据考究751年至752年杜甫见到西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写下名篇《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可以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苗头。、

4、儿子饿死。天宝十四载(755年),被授予一个河西尉小官不愿上任,朝廷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实际就是一个看门的大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小儿子饿死了。回乡路上,杜甫发现,不只是自己悲惨,就长安十年困顿的感受和沿途见闻低层社会的各种悲惨,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有名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注1:杜甫说李白是文章憎命达,实际上这句话最适用的是他。困居长安十年,无固定收入有一餐无一餐,不要脸皮式的自荐信也写出了,有辱读书人斯文的看门大爷职位也出任了,还饿死了儿子,长安这十年是杜爷悲惨的十年,但也给了杜爷无尽感怀,名作不断,终成一代宗师。

注2:值得我们思考或猜测的是:杜甫既使才华横溢,又具远大志向,但终不得用,且饿死儿子这里有杜甫个人个性的因素,但总的来说还是当时社会的因素占比较大,若社会真的求贤若渴,老杜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绝对是有机会的,但实际上他没有,同时整个社会贫苦差距拉大,寒门难有出头机会,看到自已的困境和遇见众多社会底层的凄凉,杜甫正式进入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

注3:755年末,安历之乱发生。国难当前,忧国忧民的杜爷愁意更浓,诗意滚滚,进入名篇创作高峰期。

九、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于宁夏。这时的杜甫已将家安置家人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便投奔肃宗而去,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被捉时写下《月夜》。杜甫因为官小,基本没被囚禁而出逃,看到经过战乱荒凉的长安,感怀写下《春望》,出逃成功并投奔肃宗。756年冬天在长安期间,看到战争带来的惨状写下《对雪》。

注:时值安史之乱,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也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十、短暂任职。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探亲。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三吏三别是杜爷现实主义的颠峰之作,一方面看到征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也是认同参战是必要的。

十一、蜀中漂泊

1、辞官入蜀。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路上月夜写下《月夜忆舍弟》、不单忆亲人也忆李白写下《天末怀李白》和《梦李白二首》。759年12月底,他携家拖口也来到了成都。初到之余写下《成都府》风光与中原大不同“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然而,故土难回,“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杜甫也唯有宽慰自己安于他乡,“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2、众筹草堂。760年在旧同事时任西川节度使是裴冕、情谊更深的彭州(现成都内)时任刺史高适、表弟王十五司马这些故旧亲友的资助帮扶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建起了日后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

  关于建草堂,可以说是由他众筹化缘而成,他化缘的方式很独特,善用绝句求助,作《卜居》写下要建草堂的心情、《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写下表弟出资建草堂,《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写下他向一位叫萧实的县令要一百棵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甚至连家里的碗碟都是官员资助,“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有些人许诺了修葺的资费未及时兑现,杜甫也赋诗讨要,“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果竹树木不仅美化环境,亦为杜甫的部分经济来源,加上各路亲友相助,杜甫过了一段和美安定的日子。760年春,草堂初具规模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写下《堂成》。后忙于扩筑草堂,招待客人,和邻里互访,与朋友出游,享天伦之乐,。“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760年夏)。字里行间,流露出难得的欣慰和闲情。“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卜居》),“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为农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寒食》),“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春夜喜雨》(761年)《江畔独步寻花》七首(761或762年春)、《水槛遣心》二首(761年)。另外761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僭用天子音乐,杜甫写下《赠花卿》予以委婉的讽刺。

从杜甫作品可知这期间杜甫应该是无稳定收入,虽也种田事农有些收成,估计收获不多,很可能仍是主要靠众筹朋友接济的生活,761年秋这段时间时期似乎接济的人不见音迅,生活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百忧集行》761年)元。上元二年(761)八月,突起暴风,草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毁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61年12月,世交严武调任为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两人情谊甚笃。严武的到来无疑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为杜甫的生活增加了亮色。762年7月,严武被调回朝中。

3、流寓梓州。宝应元年即762年7月送严武入朝,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趁机叛乱,杜甫回不了成都,转到梓州,靠梓州友人接济,杜甫在梓州住了一年零八个月,修筑梓州的“杜甫草堂”以栖身。杜甫在梓州期间,游历附近名胜山水,写了不少重要的作品。如初到梓州听闻李白在当涂养病,写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寄给李白,形容李白诗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如宝应元年即762年11月,杜甫前往陈子昂故乡游览凭吊,作《野望》,又作了《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接着杜甫旅游至玄武县(今中江县)写下了《题玄武禅师屋壁》。回梓州后作《渔阳》,同时,针对元结等人的极端复古诗论,写下了我国第一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广德元年(763)春,听说收复洛阳,杜甫欣喜若狂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也许是迫于资费困难,或者对政局不明,杜甫却未“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是继续留住梓州。

4、再回草堂。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成都草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半年后杜甫又辞了职。

重回草堂即作有《绝句》二首(五绝)、《绝句》四首(七绝)、《登楼》等。

5、夔州两年。永泰元年(765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写下《旅夜书怀》。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建起草堂,买了四十亩果园,生活安定过得不错,写下的《即事》等体现出这种安定。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可以说这个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杜甫诗歌的颠峰。如767年秋写下《登高》被奉为七律第一。在夔州,杜甫开始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怀念自己的亲朋,写下了《壮游》《昔游》《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也思乡,767年见到梅花开引起思愁,写下《江梅》。

杜甫的夔州诗被称作是“诗中之理学”。杜甫心在夔州,胸怀古今。太白以气胜,子美以意胜。杜诗之“意”在夔州诗中体现得最充分。看到夔州八阵图,杜甫不由得怀念诸葛亮。写下《八阵图》杜甫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与诡异。在夔州,杜甫写下了《古柏行》、《诸葛庙》、《武侯庙》等怀念诸葛亮的诗。人在夔州,心还留在成都,留在武侯祠,那里有杜甫的精神寄托,那是杜甫的精神家园。杜甫还写下了怀念庾信、王昭君、刘备、孟浩然等人的诗,思绪绵长,此情悠悠。

杜甫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夔州诗是杜甫用一生的血泪和忧思写就的。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哀伤和感慨。作为一位歌者,杜甫从来都没有失败过,他用尽全部力气、耗尽整个生命,写就了一部诗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精神分量的诗人,是谓诗圣。

  在蜀小结:远离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杜甫终于不必受饥寒之苦,暂得休息的杜甫终于可以沉心静气地欣赏身边美景了。杜甫在客四川的这段较为宁静太平的日子里,写下了不少歌咏自然的清新小诗,几乎化身山水田园诗人。但实际上忧国忧民才是他的主基调,即使《绝句》里的不单春天回归让人喜,通过“门泊东吴万里船”也能读出他为国家恢复秩序而喜悦的味道。从他众多关于诸葛亮的诗里也可以看出他内心一直希望为国出力,更不用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大伟大情操了。

十二、与世长辞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关于《旅夜书怀》有争议说是768年春初出夔州,旅途上写下篇)。同年,乘舟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在这里见到李龟年写下《江南逢李龟年》,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病逝(有一说是遇水灾被困饿五天后被救后大吃撑死)。

1.《杜甫生平(712-770)与主要作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甫生平(712-770)与主要作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7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