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 坡公塑像

  • 夜来无事。感天时不定,乍暖还寒;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读苏东坡《洞仙歌并序》聊以排遣,有感记之

人生若梦,更流光惊眼。

谁耐冰轮绝情碾?恨声中,花蕊香殒尘灰。

椿永寿?故里尼师不见。


慧根萌正觉,劫难磨滋,流离凡间渐无怨。

莫问月如何。且掌心灯,谈笑里,洞仙歌转。

奈苦短生涯似浮云,倒不若忘忧,乐天行远。


(依韵苏轼《洞仙歌并序》 词林正韵第七部 [仄])

眉山三苏祠 正门

附:苏轼《洞仙歌并序》原玉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眉山三苏祠 花园一角

手记 :尘缘何浅,道根其深——读苏轼《洞仙歌并序》

坡公《洞仙歌并序》,作于谪居黄州时期(1082年)。通过回忆少年时在眉山听一位九十多岁老尼的讲述,传神摹写了五代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纳凉摩河池畔的良宵美景,生动刻绘了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般的天香国色,及其对时光流逝的深叹。

读《洞仙歌并序》,感时光倏忽,惊心动魄!更感坡公尘缘浅而道根深。

貌美如花的花蕊夫人,至老尼讲述时,已凋零枯绝,化为灰烬;四十年后,老尼“已死久矣”;当年懵懂垂髫的苏轼,眨眼之间已近天命之年。其间故事,犹在昨日,却距今又上千年也。真个是人生如梦,“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而坡公该时自身情怀,似已开始超然脱世。词中,在以大量篇幅描述美人丽姿,情侣良宵之后,转笔结句“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其叙说美人之叹,俨然一派尘缘绝尽,跳出凡间者之口气。由此遐想:当年老尼对七岁的苏轼讲述这一故事时的神情,应是何等平静从容?!

苏轼佛缘深厚,其家乡眉州毗邻乐山大佛、峨眉山和成都等佛教圣地,家庭佛教氛围浓厚,自小耳濡目染,道根深栽。坡公自言“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眉山老尼,堪为苏轼结缘的第一位禅僧。

1079年(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导致苏轼蒙受牢狱之灾。1080年被贬黄州,时年45岁。谪居黄州四年,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也使他同时完成了其对于佛教从“亲和”到皈依的重大转变。从此,他开始潜心读研佛教经典,广交高僧大德。1802年,也就是写作《洞仙歌并序》的同一年,建东坡雪堂,并开始自号“东坡居士”。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黄州期间,也是坡公词作丰收期。据统计,他在这一时期的词作近 100 首,占其毕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名篇比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满庭芳·蜗角虚名》等。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不屈服于坎坷命运,豪迈乐观超然之情怀。同期,坡公还作有一批婉约词,不同凡响,传世流芳。如《卜算子·黄州定慧寺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这首《洞仙歌并序》等。

眉山三苏祠 荷塘

1.《原创诗文|读苏:倒不若忘忧,乐天行远 [洞仙歌|手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原创诗文|读苏:倒不若忘忧,乐天行远 [洞仙歌|手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8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