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窃听能力哪家强?看两千多年前,这位山东人咋做的?

近日,英媒报道,中国成功试验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将令窃听者无法破解。“窃听”装置的升级换代,令人惊诧于中国人的智慧。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就发明了最原始、最古朴的窃听装置——听瓮。在咱们山东老乡墨子所著的《墨子》一书“备穴”篇中有对“听瓮”的专门记载:将一个口小肚大的陶瓮埋于地下,瓮口蒙以薄皮革, 耳贴近皮革,可听方圆十几里的动静。这可能是有籍可查的人类社会最早的窃听装置了。

在古时,攻城战一般采取挖隧道的方式,而墨子对付这种攻城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他与人分享自己的防守方法时说,首先就是要在城内修建高楼,密切观察敌情。如果四周有不同于平常的浑浊泥水,这就是敌人在挖隧道了。

如果预判敌人在挖隧道,要在城内挖井,每隔五步就挖一口井,还要靠近城墙的墙基。再让陶匠烧制肚大口小的坛子,大小能容纳四十斗以上,用薄皮革蒙紧坛口放在井里面,这就是窃听器“听瓮”了。在城墙下再掘井三四口,还是把蒙了皮的坛子装入井中,之后派听觉灵敏的人趴在坛口上听来自地下的声音,要确切地弄清楚敌方隧道的方位,然后挖隧道与之相抗。

在隧道中还要建构“穴”,设置好门和关锁的机关,让狗能够在其中往来行走。每个隧道中都放一条狗,这样狗一叫就说明有敌人来了。还要再备置一些容量在三十斗以上的大瓦坛,埋放在井洞里面,每三丈就要放一个,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听取敌人挖隧道的声音,随时改变己方隧道,以便取得先机。

隧道与敌方快要接通的时候,就用铁钩击打敌方的方位。一待隧道接通,打隧道的人就拿短矛、短戟、短弓、短箭这类武器与敌人战斗。还可以在隧道里面放上炉灶、牛皮风箱以及瓦钵等物品,灶中装满藿香、艾草等,隧道通后,立刻烧烟熏敌。还要配备一种名叫“醯”的酒,敌人攻来用烟薰,这种酒用来救护自己兵士的眼睛。眼睛的薰伤一解除,我方兵士就赶紧向各方开挖隧道。用盆装上“醯”放置在隧道里,大盆不要少于四斗的容量,假如烟薰了,就低头看盆中的“醯”酒,以便保护好眼睛。

为减少情报的失误,朝廷还会培训盲人来执行监听的任务,盲人的听力强于普通人,他们更容易依据声音的大小、粗细、长短来判断出对方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墨子

墨子本人不仅是战术家,还是战略家。他为了拯救被楚国围困的宋国,独身一人,步行十天十夜,磨破了好几双草鞋,终于到了楚国首都。彼时,楚王决定借助公输盘发明的云梯来攻下宋国。楚王让公输盘和墨子在桌面上,模拟战争。公输盘指挥攻城的那一方,墨子指挥守城的那一方。当然,这些都是在桌子上进行的。结果公输盘输了,他搭建的攻城器械,在墨子的防守下无法取胜。

于是,楚王想杀掉墨子。墨子却并不害怕,他说:我来就不打算活着回去,我已经安排我的弟子,防守宋国首都,他们都经过我的教育,你们无法战胜我,也就无法战胜他们。

楚王气馁了,于是放过墨子,也没有攻打宋国,这场战争就被墨子成功的化解了,墨子成了宋国的英雄。当墨子回到了宋国,打算让弟子回去。正赶上天在下雨,墨子想到一个屋檐下避雨,可是看门的看他穿得破破烂烂,不让他避雨。宋国整个国家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是被这个人拯救的。

侠之大者,非墨子莫属。他写下的听瓮也被后人不断改进。如在唐代,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首选。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来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当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窃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发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

清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的时候,城内太平军就在城墙脚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敌军的动静,就导致湘军一时无法攻破天京城。

1.《翁加个口可以什么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翁加个口可以什么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