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关注作者哦!点击作者头像,再点右方"关注"即可一键关注。
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内容简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乘船走水路,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江流流转。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练习】
1.前两句(写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后两句(抒情):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船行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月影。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总诗以月为线索 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6.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诗:
歧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文学常识】
1.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今巩义)人。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
2.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开元、天宝年间,特承恩遇,曾在京都洛阳大起宅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曲,听者莫不流泪。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内容简析】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作者通过同李龟年的交往,抒发今昔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自然而然地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译诗: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内容简析】
这首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第四句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真题练习】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深思。
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诗: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文学常识】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前两句写景,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似雪",月光"如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后两句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绪。"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真题练习】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
3.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五、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诗: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洛阳,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郎州。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内容简析】
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
后两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
【真题练习】
1.赏析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图景,引发诗人无限的情思,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的精神。
2.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4.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5.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6.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7.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8.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9.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0.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六、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诗: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内容简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亲人(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真题练习】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涨满。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6.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7.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8.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9.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见,巴山夜雨的重复,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诗: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等。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内容思想】
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诗人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真题练习】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
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 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5.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6.说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
两句一果一因,两相照应,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乐观豪迈的精神状态。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八、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诗:
潼关城高高耸立在白云之上,清脆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
黄河奔流在平原上犹觉束缚,山峰进入潼关便气势磅礴不懂得什么叫平坦。
【文学常识】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等。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思想内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真题练习】
1.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高云、孤城、秋风、马蹄声)等景物,表现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3.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原野、高山以人的情态,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课外古诗词背诵检测题】
部编版教材对课外古诗词背诵一般只考查填空题。考生要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记准字形,尤其是易错字、难写的字,要在平时练习时多加注意。此外,对于名句,也会以理解性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
1. ( ),铁马冰河入梦来。
2. ( ),落花时节又逢君。
3. 不知何处吹芦管,( )。
4. 晴空一鹤排云上,( ) 。
5. 河流大野犹嫌束,( )。
6. ( ),我言秋日胜春朝。
7. 夜发清溪向三峡,( )。
8. 君问归期未有期,( )。
9.( ),受降城外月如霜。
10.遥怜故园菊,( )。
11.( ),影入平羌江水流。
12.《夜雨寄北》中写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13.《江南逢李龟年》中蕴藏无限感慨、寄寓作者深深的盛衰之感的诗句是:( ),( )。
1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事的情绪包容在一起的诗句是:( ),( )。
1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抒写诗人思乡之情的的句子是:( ),( )。
拜托一定先关注,再购买哦!
1.《遥怜的意思是什么 遥怜故园菊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遥怜的意思是什么 遥怜故园菊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