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在谈论北宋这段历史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词,那就是——“积贫积弱”。严格来说,说北宋帝国“积贫”的人,纯属就是偏见了。如果熟知北宋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北宋时期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富有的一个。要知道,北宋的社会自由度很高,经济贸易往来不绝,而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收取农业税,更多的财政来源往往是工商税。如此说来,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要是说北宋积弱的还是十分可以理解,因为帝国本身的军事实力衰落,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变。那么问题来了,造成北宋军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简单来说,导致北宋军事衰落的政策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抑武”和“募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北宋版图

第一个原因:抑武

所谓“抑武”,其实也就是抑制武将的意思。

其实这一点我们也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过去总是说北宋“重文轻武”,也就是所谓的“轻视武将”。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抑制武将”,而且,这样的抑制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抑制。至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简单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当将领们率军出征之前,皇帝都会交给他们一幅作阵图,让他们在战争中要依照此图来排兵布阵。这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不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按理来说,战场上如何部署军队,不应该都是由将领本人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决策的吗?为何要听一个都没有上过前线,考察过战场环境的皇帝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抑武”了。

在当时,将领们如果按照皇帝所给的阵图来进行部署安排的话,那么即便打败了,也不会受到处罚。但如果没有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便是取胜也要被定一个抗命不遵的大罪。这也就是说,将领们必须要成为皇帝的提线木偶,想要做什么,怎么做,都得由皇帝说了算。而这也是北宋抑制武将最典型的策略。除此之外,还有由文官系统成立的监军之类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北宋的时候,身为一个将领却连最基本的战场决策权都没有,所以说,这已经不只是轻视武将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对武将权力的全方位限制,最后直到不能调动一兵一卒,甚至是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

宋太祖——赵匡胤像

那么。为何北宋对武将会如此的抑制呢?这就要从北宋最初的大当家——赵匡胤的发家史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北宋之前是“五代”时期,而五代的先后顺序则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听上很多,但实际上这五个朝代前后加起来也不过只有5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权更迭得十分频繁,平均每个朝代的时间还不到十一年。而在这十一年里,一个国家是不可能走向强大的,因为它的精力全部都得放在灭掉别人和避免被别人灭掉之上,哪里还有什么精力来搞国内建设呢!而之所以会更迭得这么频繁,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中央权威体系崩塌,只要谁掌握了军权,那么谁就可以当皇帝。而大宋帝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因为手里有兵,所以才敢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大戏,最终使自己“迫不得已”坐上了皇位!

赵匡胤——剧照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到,赵匡胤是利用军权来夺取政权的,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他就必须要抑制军权,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因此这才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的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为了彻底禁绝武将篡位的事情发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宋帝国便开始制定了一整套抑制武将的措施。

但是在封建王朝,权力和政治地位是成正比的,武将权力被限制的同时,其政治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贬低。权力的枯竭是皇帝造成的,政治地位则是文官集团造成的。在当时的北宋朝廷中,那些有主见,会打仗,敢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排挤和打击。

其中,宋朝名将“狄青”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宋代名将狄青像

我们知道,狄青是通过军功从一名普通的大头兵一步步走到枢密使的。这里补充一下,宋朝时候的枢密使,即最高的军事长官,位高权重,就像我们熟悉的奸臣童贯,就是这一职务,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称童贯为“童枢密”。但是文官集团对狄青并不感冒,他们认为狄青是以纯军功才当上枢密使的,这就是在变相的鼓励军功,这大大违背了宋朝的祖制。于是,文官集团便开始纷纷上书皇帝,请求罢免狄青,更过分的是他们还肆意散播狄青要造反的谣言。

迫于压力,狄青主动向皇帝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并调离了汴梁城,以图能过一个平静的生活。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狄青外调之后,朝廷仍然派人监视着他。最后,一代名将狄青终于在忧虑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所以我们能看到,北宋的大多数能做到枢密使的武将,都是低调、不张扬,甚至是唯唯喏路,献媚取宠,比如曹彬、王德用、童贯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朝廷的中枢系统中没有了懂军事的人。

其实这一点在北宋中期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比如我们熟悉的宋辽两国在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夕,面对辽国的数十万军队,在还未开战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北宋官员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迁都,有一些甚至还说什么割地求和。在当时,如果没有名相寇准的主战,北宋可能早就灭亡了。

以上便是我们所说的,导致北宋军事羸弱的第一个原因,即北宋朝廷的“抑武”策略。我们接下来说一下第二个原因——“兵制”。

宋代枢密使

第一个原因:兵制

北宋时期的军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数量庞大,但是战斗力却十分低下。举个例子,在辽宋的军事对抗时期,宋朝的军队高达一百万人以上,而辽国的军队不过只有二十五万之多,宋朝是辽国的四倍。按理说,在这样军力优势之下,宋朝应该是完全可以吊打辽国的,但实际上呢?大宋帝国总是处于弱势和守势。到了北宋后期,军队的战斗力就更低了。例如在与西夏的灵州之战中,北宋的三十万军队硬是被几万西夏军打得大败而归。可见其兵力之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的,导致了北宋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呢?

宋朝官员

这跟当时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军队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但是在北宋,军队还有一项重大任务,那就是解决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在五代之后,社会整体都非常的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都背井离乡,成为了流民。而对于流民的处理办法,在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选择以重新分配土地来解决的,但是宋朝的领土面积比较小,人口又相对比较密集,所以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分配。

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就只好把他们都招募为军队。所以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叫做“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这也就是说,北宋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呢?

宋代军队

不过也的确,这样的处理办法确实解决了流民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带来了两个巨大的影响。第一,军队数量庞大,造成了中央财政的负担;第二,军队的整体素质偏低,作战能力很弱。

既然朝廷招募军队的性质变了,那么应招而来的人员也自然就变了。所以在当时,除了流民之外,还包括有一些地瞥流氓,强盗贼寇等等。总之,这些兵士的背景都是五花八门的。他们以前的社会地位确实不高,名声也不好,但是很可能在某个恰当的时期,摇身一变便成了朝廷的大员。就比如我们熟悉宋江。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造反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朝廷的招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朝在兵制上如此随意,那战斗力自然不高。他们很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骑马射箭都不会,还谈什么冲锋陷阵呢?所以在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便是导致北宋军事羸弱的第二个原因。

公元1052年北宋版图

总结:

北宋军事的羸弱,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的“抑武”政策,导致了朝廷中缺乏懂军事思维。另外一方面则又是因为兵制混乱,随意的原因造成了士兵的军事素质普遍低下。而正是由于这两项措施,才最终导致了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的失败和羸弱!

史料参考:

  1. 游彪-《靖康之变》
  2. 《宋史》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北宋的军事实力为何如此羸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宋的军事实力为何如此羸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