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小天吃吃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离骚》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长篇巨制,也是屈原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全部楚辞的最高成就,也给中国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诗人何其芳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中这样评价《离骚》的:“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它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离骚》是屈原思想性格、理想愿望、斗争精神和天才智慧的艺术结晶,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曲悲伤怨愤之歌。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既是对此诗创作动机的说明,也是对《离骚》感情基调的解释。
“离骚”就是牢骚不平的意思。它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二句,两千四百九十字。在长诗中,诗人以绚丽的文采,炽热的激情,激越的声音,倾述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思想情怀,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始终坚持着为把美好理想变为现实而不懈追求。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离骚》者……其辞述己之始生,以至壮大,迄于将终,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残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佚女,申述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次述占于灵氛,问于巫咸。无不劝其远游,毋怀故宇,于是驰神纵意,将翱将翔,而眷怀宗国,终又宁死而不去也。”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不仅概括了《离骚》的内容,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长诗的主题提供了线索。全诗以诗人自叙身世开始,写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所作的努力。
但君王为党人所蔽,根本不理解他忠贞爱国的一片心意,诗人在十分伤痛的情况下,幻想到舜皇那里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到天庭谒见天帝,去寻访美女(贤臣)来辅佐君王,然而在这些幻想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只好驾车远游,去祖先的发祥之地。
然而,当他回首复见故土时,终于还是不忍抛下自己的国家远去,最后只能以死来表明理想了。诗中的主人公,由于受到远大政治理想的鼓舞,他上天入地强烈地追求,不屈不挠地为民族的前途而斗争,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对于理想的追求精神甚至比他的“美政”理想本身对后人的影响还要巨大。
他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操,在与邪恶势力的强烈对比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祸国殃民的“党人”的打击、迫害和摧残面前,诗人采取了不妥协、不畏死的勇敢坚定态度。虽然因此而屡遭排斥与流放,但一直到死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在终其一生对理想的强烈追求中,充分表现了屈原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深沉而执著的热爱之情。
在诗中,作者以神奇的笔法构思和描写了天国的漫游,神巫的卜卦求问,上天入地的邀游追求;设置了广阔而神异的场景,描写了光怪陆离而又复杂多变的情节。这优美、瑰奇、曲折、灿烂的一切,使作品显得奇伟、新颖和别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每个诵读作品的人面对天上和地下、历史和现实、飘风和云霓、天国和神宫、驱龙和驭凤、灵巫与神女,无不感到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随着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读者的心头也必定产生种种诸如仰慕、激愤、同情、痛苦等思想感情的共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而又并不受原来故事的拘束,这些故事在《离骚》中并不是一般地当做什么“典故”来使用,那些神话中的神和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形象参与着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
诗人已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离骚》里出现的神仙、带有浓厚的人间烟火和普通人的感情色彩。这不仅使幻想更加自由,也更加贴切。这样,当人们读了这些神话内容的描写时,不仅没有怪诞不经之感,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现实世界。
参考资料
《离骚》
1.《离骚是什么体裁的诗歌,离骚是什么诗歌的源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离骚是什么体裁的诗歌,离骚是什么诗歌的源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