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赏析一】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赏析二】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王慎中评价此诗是:“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赏析三】
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赏析四】
《羌村三首》是杜甫诗作的名篇,杜甫“诗史”的名号,就与他这一类的诗作关系最为密切。初读《羌村三首》,并无特别深刻的感受。但是,当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逐句逐字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赞叹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赏析五】
最初令我动容的,是诗歌的开篇。学习古典诗歌的人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在不同的诗人手中,巧妙各自不同。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容情入境的方式。在杜甫的笔下,景色常常与时代氛围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他早年的诗,比如那首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读起来,那种天地灵秀之气,蓬勃灿烂之感,自然而然地从字里行间溢出。再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是春天,虽然依旧鸟语花香,却是那么黯淡凄凉的感受。尤能表现杜甫这一特色的,是他西南漂泊时期的诗歌。不论是《秋兴八首》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还是《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既写出了景色本身的气氛,又写出了当时杜甫忧心国事的情怀,那种深厚博大又充满了忧心的情怀。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知道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杜甫遭遇左拾遗之贬的缘故。总觉得“峥嵘”一句中隐隐地蕴含着某种不宁静的感觉,在这原本应该是“日入群动息”的时候。“日脚下平地”给峥嵘之赤云又增添了一抹亮色。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首诗开头的寥寥十字,遂传达出一种激荡的情绪。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鸟雀一向是惊警的,正如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样,最先感受到归客的到来的,是机警的犬。鸟雀的鸣叫,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惊动了家人。妻子和孩子看到诗人归来,大感意外,是以用一“怪”字,将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九死一生的遭遇,尽括其中;也写出了家人因为久无诗人的音信,猜测他是否已经遭遇了不测,现在,诗人竟然生还,令妻、子流下了眼泪。诗人自己也感叹到“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一个“偶然”,写尽了离乱后的艰辛。至此,家人重逢的种种复杂感受已经写足,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在杜甫的笔下,他写自己的遭遇,从来不是为了感叹自身,而是让自己成为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人的缩影和代表。所以,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邻居们的反应:“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既写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更重要的是借邻居们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不幸中的万幸。也为第三首诗中邻居们的造访埋下了伏笔。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继续渲染乱世的团聚之不易。夜静更深,本该是安眠的时刻,然而,诗人与妻子却无法入眠,他们秉烛相对,如在梦境。既写出了夫妻之间温馨相对的感受,也再一次强化了重逢的难得。这种秉烛对谈的场景,是诗人所喜欢的。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中的秉烛夜谈的温馨,淡化了眼前的风雨和孤独的凄凉。晏几道有名的《鹧鸪天》也是化用杜甫的这一联诗,只是因为是七言,更因为是词,所以表达得更强烈。这一联诗,让上文已经渲染得非常充分的悲喜交集、万千感慨更进一步得到加强,而且秉持了五言诗本身所固有的典雅之感。让这种情感表达得合度中节。
1.《有句诗叫柴门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句诗叫柴门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3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