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情神话》“生活长卷”海报
最近,电影《爱情神话》在国内院线全面上映,本报也连续报道,电影《爱情神话》的导演、作家苏艺辉和5名文化人走进上海会客室分享观影感。
从电影票房和观众口碑来看,电影《爱情神话》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佳绩。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方言在电影当中的大量使用?《爱情神话》与之前的沪语电影有什么不同?这部电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专访。
《爱情神话》进我的年度前三没问题
Q 新闻晨报·周到:最近你曾戏言, 《爱情神话》进自己“电影大清单”的年度前三是没问题的,这个底气从何而来?
A 刘海波:我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主要还是看其艺术上是否具有创新性。有一些商业电影尽管票房很高,但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瑕疵,漏洞比较多,那这类电影就不会进入我的“电影大清单”;但《爱情神话》这个片子,一方面,它的艺术完成度非常高,堪称圆满,属于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行列;另一方面,它几乎全片使用沪语对白,不是像以往影片里偶尔插入几句上海话作为调料,而且非常接地气,不尬,这在新世纪后二十年的国产电影里绝无仅有,给中国电影贡献了新东西,因此,进入了我的年度电影前三名,顺便说一句,正在上映的《雄狮少年》也占了一个名额,至于最后一部嘛,这里先保留些许悬念。
要允许方言在电影中使用,允许探索
Q 新闻晨报·周到: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方言电影开始出现在银幕上,你个人认为方言电影能成功吗?
A 刘海波:说到方言电影,其实它具有多重的功能。比如在早期的滑稽戏里,方言电影只是一个制造一种区域特色、并兼具搞笑功能的手段;发展到后期,方言电影主要承担了增强现实主义的功能,也就是说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例如贾樟柯导演的主人公总是说山西话,因为故事空间在山西,让人物说方言意味着这个人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不是从作者的脑袋里编造出来的。
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演员对话包括了山西话和上海话
那么方言电影还有第三个功能,就是它作为一种艺术特色,作为一些导演的风格,并不必然与生活有关,例如许多粤语片和东北话、四川话的片子,都是类型片,有些人物说某种方言,往往也是呈现人物的类型化特征。所以,不能笼统的说方言电影能不能成功,但从艺术多样性的立场上说,要允许方言在电影中使用,允许探索。
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沪语电影”
Q 新闻晨报·周到:提到沪语电影,很多人会提起1994年的《股疯》,你觉得《爱情神话》与《股疯》相比,有什么异同吗?
A 刘海波:《股疯》是一部被上海观众津津乐道的沪语经典,但那只局限于上海地区,事实上,那部影片在全国发行的仍然是普通话版,彼时国内观众还不习惯看字幕电影,所以影片做了两个版本。但今天的《爱情神话》就不一样了,只有一个沪语版,听不懂沪语的看字幕。为什么《爱情神话》不像《股疯》一样配普通话了呢?一来是观众看字幕的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股疯》表现的是股市热这个时代大话题,还有刘青云这个香港搭档讲不来上海话,许多底层小市民炒股的癫狂表现用的都是滑稽戏的套路,所以普通话版虽然损失了些沪语表达的市井气,但精髓并没有丢。
但是《爱情神话》不一样,这部以当前上海有钱有闲的中产中年男女为主人公的感情电影,没有命运的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精华全在几个中年男女的欲言又止、话里有话的言语中,这不是一部动作电影和情节电影,是一部对白电影,而其中细腻情感的微妙之处、美妙之处只有沪语才能传达出来,用句上海话来说,只有沪语才有这个“腔调”,才能表达出这个“腔调”。
电影和文学一样,都是有“口音”的,这一点也不奇怪,当年苏轼的朋友评价苏词和柳永的词时,就说过:“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口音”用之个人恰当,用之方言更如此。从“含沪量”的百分比看,《爱情神话》要更胜一筹,可以称为“新沪语电影”了。
(编者按:所谓“含沪量”指影片的上海元素有多少,包括故事题材、主创团队、取景空间、语言文化等,包含了多少上海元素,呈现了多少上海风韵,一句话,上海味道足不足)
刘海波教授对《爱情神话》的手写点评:《爱情神话》就是一部新沪语电影——创造“含沪量”新高的电影
Q 新闻晨报·周到:要求今天的电影演员去流利使用上海方言其实很难,上海方言属于吴语语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 刘海波:我们首先要承认一个现实,就是中国之大,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有自己的海派文化,有很多跟其他地域不一样的文化特色,这个地域文化特色在我们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这部电影要表达一批上海中年男女的情感故事,那里边的分寸,那里边细腻的地方,可能只有用上海话才能精确表达出来。
我觉得看方言电影和学方言还不是一回事情,上海话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学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看方言电影,由于有字幕,观众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肯定也有文化折扣,一些外地观众可能get不到一些方言特有的梗儿,有一些特别细腻的味道的确是要熟悉上海方言、熟悉海派文化的人才能体会到。但这个没办法,这就是艺术必然的一种遗憾。
有国际性的一面,也有上海的烟火气
Q 新闻晨报·周到:这部电影取景主要在“巨富长”地段取景,我们有嘉宾认为主要是讲述住在老洋房里第三代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在表现上海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A 刘海波:我个人认为,上海作为有2400多万人口的一个大城市,有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落,不同群落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个城市本身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一个驳杂的城市。就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取景主要还是在“巨富长”地段,这些老洋房里边的人的的确确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文化圈子,他可能跟居住在曹杨新村、浦东张江的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圈不一样。
我觉得这部电影肯定无法涵盖全部的上海人,但是它呈现了上海特别重要的一个侧面,里边有一些东西,可能就是人们理解的那个上海或海派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大家不能求全责备。你看,包括上海国际化的一面,上海弄堂烟火气的一面,上海的男男女女,女性相对来说具有独立强势的一面,而男性比较温柔、温和,具有顾家的一面和不那么大男子主义的一面,我觉得这部电影都已经为观众精彩展现出来了。
几个老戏骨言谈眉眼间把那些刻意给遮上了粉底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相信任何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电影评论人,你怎么看这部《爱情神话》的缺点?
A 刘海波: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不足的话,我其实是觉得还不够坦荡,在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些“配方”,我觉得稍微刻意了,有些地方做的太像戏了,太为了呈现上海的腔调和凸显它国际化的一面,那难免就会拿腔拿调,过犹不及,稍微有一点点硬了。
包括小鞋匠飙英文秀哲学,儿子做美妆达人,洋小囡怼上海话,老乌秀传奇。凸显儿子这一代年轻人,塑造了一个所谓的美妆达人,当然有一些年轻人是这个样子,但是太凸显了,稍微就觉得有点儿刻意。老乌的这个传奇故事,我们知道是有一些原型的,但是在这个电影里这么凸显呢,有一点点装腔作势。好在几位老戏骨啊,他们的眉眼之间,唇齿之间,把那个上海的味道、上海的韵味儿、上海的魅力,都给我们呈现出来了,把那些刻意给遮上了粉底。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电影啊,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
我已经向很多外地朋友安利了这部电影
Q 新闻晨报·周到:听说你一眼就看出自己学生在电影里面客串一个角色,你有去问他吗?
A 刘海波:对,因为这是在上海拍的一部电影嘛,所以有很多上海的专业学生在剧组参与拍摄。我有个学生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个不说话的角色,但我一眼就认出她来了,后来我找这个学生问了,她非常高兴参与了电影,也很高兴能被自己的老师认出来。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山东籍电影人,你会向那些外地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吗?
A 刘海波: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已经向很多外地朋友安利了这部电影,我希望,如果大家想了解上海文化,其实是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
专家个人简介
刘海波,山东人,2003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影理论与批评,中国电影史等。
来源:周到上海
1.《(爱情神话为什么不说普通话)爱情神话普通话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情神话为什么不说普通话)爱情神话普通话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