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则名,有水则灵。

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有温度,与山有关,与水相连。

山叫它山,水叫鄞江。

风情鄞江,人文与风景荟萃,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总能收获不同的感动和温度。

第22次到鄞江镇游玩的时候,发现鄞江南岸的它山之上,新建了一个观景平台,名谓它山观景平台。

观景平台之上,鄞江古镇,尽收眼底。

它山观景平台,成了欣赏它山堰全貌的最佳位置。

鄞江镇的它山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修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时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登基时年仅18岁,执政仅14年,有名无实,宫廷争斗不断,唐朝社会已经走向没落。

它山堰正是在唐代走向没落的特殊背景下,由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更显其难能可贵。

筑堰以前,先民们上受山洪之灾,下受咸水之苦。

它山堰修建之后,阻咸,蓄淡,排涝,引灌功能充分发挥,人民从此受益无穷。

它山堰通体条石结构,全是用巨大的条石砌筑而成,条石长2至3米,重达3吨左右。

在全靠人力的千年以前,修建它山堰该是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

王县令和修堰殉身的十兄弟的功德,人们世代铭记着,是他们用智慧、鲜血和生命筑成了它山堰。

人们大约在五代至宋初就在它山堰的北堰头立庙纪念,开始叫十兄弟祠,南宋乾道年间,赐庙号为“遗德”,因此叫“它山遗德庙”,清末民国再次复建。

庙前的“片石留香”石碑,刻有“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以县令身份,得封“善政侯孚惠王”,可见其功绩卓著。

鄞江,鄞江桥,鄞江镇,镇以桥名,桥以江名。

它山堰下游的鄞江之上,2014年复建完成的鄞江廊桥,值得欣赏。

鄞江桥前身是“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简易木桥。

大德,意即百姓为纪念王元暐修建它山堰的莫大恩德。

北宋元丰年间,大德桥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廊桥,并更名为鄞江桥,以后历经多次维修或重建。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鄞江桥重建后,宁波知府吕仲英曾书桥匾“八邑津梁”于桥南,观察(官职名)周涧东题桥匾“四明锁钥”于桥北。

遗憾的是,1979年,鄞江桥被拆除了,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复建鄞江桥的民意呼声渐起。

2014年,在鄞州桥原址以西约百米处,鄞江桥集资复建完成。

鄞江桥终于重现人间。

到鄞江,最不容错过的美景,当属晴江岸。

从它山堰沿晴江逆流而上,水草非茂,鹭鸟纷飞,美不胜收。

晴江流经鄞江镇晴江村,孕育了美丽而宁静的土地。

清光绪年间,晴江村民为阻挡洪水侵蚀,沿岸种植了“枫杨树”,(当地人称之为栲树)。

如今古树遮天,虬枝劲杆,为两岸人们默默守护着家园和土地,这里峰峦竞秀,倒映清溪,鹭鸟聚集。

晴江岸,就是一幅幅未经雕琢的,绘满了情调与色彩的山水画,令人沉醉愉悦!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游人远道而来,晴江岸,好不热闹!

坐上竹筏,顺江而下,漂在水上,游在江心。

青山,绿水,古树,白鹭点缀,在爱诗者眼里是诗,在爱画者眼里是画,在诗画皆爱者眼里,就如诗似画了,可阅,可读,亦可品。

清清之水,悠游我心,细心聆听和品读,从此愿作鄞江人。

鄞江,我至今已经去过22次了。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还想去,那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留在那里了。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二十多次还想去,那一定是深深地爱恋上那个地方了。

鄞江,就是一本耐读的书,读你千遍也不厌。

假日不知道去哪里?

世界很精彩,文中无限事。

发现宁波之美,不堵,不挤,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尽在:颖之星语。

特别声明:因不断发现本人原创作品被抄袭发布到多种自媒体平台,特此申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抄袭发布,侵权必究!

1.《(晴江是什么省什么市的)扬州什么江是什么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晴江是什么省什么市的)扬州什么江是什么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4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