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席安全官亚历克斯·斯塔莫斯(Alex Stamos)之后,Facebook首席法律官科林·斯特雷奇(Colin Strachey)宣布,他将于今年年底离职。剑桥分析隐私丑闻之后,《纽约时报》声称Facebook API允许亚马逊、苹果、微软、三星等60多家设备制造商多年来访问属于FB用户的数据。
谷歌和Facebook要想在中国赢得7亿多网民,就必须接受中国的法律监督——“这是底线!”
Facebook早在2007年就注册了cn域名,中国之路漫漫。扎克伯格本人也经常去清华演讲…
15年前(成立时),Facebook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不能因为这个事件就否定这个公司的存在价值。但现在是我们解决的时候了,我相信这个问题最终会解决的。
马云的回答更像是为一个做错了的人辩护,说他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做。
真正有价值的评价是客观的反思和深层次的分析。今天,滕小安分享了一篇关于社会网络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学术文章。本文最初发表在《信息资源管理杂志》2018年第2期。感谢刘婷和邓胜利授权推送。
国外隐私悖论研究综述
刘胜利|信息管理学院
1.0
向前
正式介绍
信息时代,用户可以为各种服务交换个人信息:共享社会关系,获取社会联系;提供联系方式,享受送货上门服务;分享位置信息,使用个性化服务等。用户一方面享受着个人信息披露带来的丰富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隐私问题。根据PEW互联网项目调查:
85%的成年人认为控制对个人信息的访问“非常重要”。
然而,斯图兹曼和其他人发现,超过90%的Facebook用户在Facebook上披露了他们的真实姓名、出生日期、个人资料照片、电子邮件和其他私人信息。用户一方面担心隐私,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分享个人隐私信息。这种矛盾的行为被称为隐私悖论。
表3解决方案
5.1
基于观点导向的隐私悖论解决方案
观点
增加用户信任
相关研究表明,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可以显著调节隐私关注对隐私行为的影响。隐私关注对行为意向有明显的直接影响,但加入信任这个中介变量后,影响变小。
一些研究指出,消费者的隐私担忧可以通过增强用户的信任来减少,例如提供明确的隐私政策声明。
虽然这些隐私政策声明用户很难理解,大多数用户也不会仔细阅读,但调查显示,这一措施确实会降低用户的隐私担忧。
同时,隐私信息保护技术的增强对提高用户信任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针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悖论,黄等人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反映变量间关系的模型,并推导出隐私关注、网站信任和隐私设置会导致隐私悖论,而网站隐私技术的推广会大大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同时,避免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发送给第三方可以减少用户对其信息被侵犯的感知。
对于隐私信息保护技术,服务提供商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技术,另一方面用户也要在技术层面提高信息素养,比如熟悉各种隐私设置。
提高对隐私风险的认识
大多数隐私悖论不是由用户对隐私的放任态度造成的,而是由用户未能预见到泄露隐私可能带来的后果造成的。
在公开隐私信息之前,由于有限的理性和认知偏差,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潜在风险。只有当用户的隐私受到侵犯时,如发现组织未经许可收集或使用其个人隐私信息,才会引发隐私风险意识。
隐私防御战
同时,扩大用户隐私意识的范围,如加强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也是解决隐私悖论的有力手段。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隐私计算原理的隐私意识特征选择方法,通过最小化隐私关注和不准确服务带来的总成本,可以有效解决隐私悖论。用户隐私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的隐私顾虑,避免隐私悖论的发生。
5.2
面向行为的隐私悖论解决方案
行为导向
面向行为的隐私悖论是因为在用户理性衡量隐私泄露的风险和收益后,出于某种原因,最终的行为与最初的关注相矛盾。此时,用户的隐私泄露行为是无法制止的,隐私悖论只能通过保护隐私信息来消除。
与行业自律或政府立法保护隐私不受侵犯相比,用户更愿意行使隐私控制权来维护隐私。
Aguirre等人在讨论个性化传播时提出,赋予消费者对自己隐私的控制权,可以达到减少隐私悖论的目的。
以前的研究通常假设社交网络中的年轻人不会保护他们的私人信息,因为他们更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虽然年轻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披露更多的个人隐私信息,但他们会同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包括设置限制以控制信息对他人的可见性、限制访问自己的个人数据、使用假名和虚假信息、限制请求和删除标签等。采取这些隐私措施后,用户对隐私信息的担忧大大降低。
创建不同隐私级别的好友列表,即边界管理,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组实现隐私保护。
当边界管理程度高,即用户对自己的好友有明确的定义时,信息的可见性就不一样了。当边界管理水平较低时,考虑到信息扩散的不可控性,此时用户更关心感知风险,隐私泄露行为会减少。
用户通过设置隐私来实现隐私保护,消除用户行为中隐私悖论的发生。
6.0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国外隐私悖论的研究成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行为动机多样化,研究方法单一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出于社交需求或自我展示的动机而分享他们的隐私。由于社交媒体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隐私悖论就出现了。为了获得更好的个性化服务,用户对位置信息和移动医疗服务中的隐私问题视而不见。
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大多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研究方法单一,不客观,容易导致主观错误。同时,受试者多为18-25岁的大学生,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原因复杂交错,缺乏系统研究
隐私悖论的根源是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不一致。从用户在决策时是否是理性人的角度来看,有限理性、认知偏差、隐私计算理论等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产生了隐私悖论。
但是,目前关于隐私权悖论成因的理论研究并不系统全面,大多只从一个方面讲原因,没有广泛的代表性。
有很多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和实施中的瓶颈
为了减少隐私悖论,一方面,服务提供商应该制定隐私保护策略,在技术和政策上提高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用户需要增强隐私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对隐私信息进行加密和保护。
然而,互联网与用户生活的分离越来越困难。如何平衡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关系,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
国内对隐私悖论的研究已经起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无论从文献数量还是研究课题来看,国外研究起步早,数量多,领域广,在实践和应用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向垂直化、多学科融合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隐私悖论的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拓展研究对象,关注群体层面的隐私悖论
目前,隐私悖论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个人用户。有研究表明,用户的隐私顾虑与社交圈子里的朋友有关。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对群体层面的隐私悖论给予足够的关注,比如理论上如何定义,技术上如何衡量,群体与个人如何互动等。
提炼隐私信息,对不同的隐私场景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没有详细划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有学者指出,隐私信息是影响隐私态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隐私信息会有不同的隐私态度和行为。
同时,相同的隐私信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相关性强的微信和相关性弱的微博,所以用户对隐私的定义是不同的。
因此,今后不仅要对各种隐私信息进行详细深入的讨论,还要研究同一隐私信息在不同情况下的隐私悖论。
同时增强隐私意识和技术保护,减少隐私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
与国外从理论和技术等不同方面加强隐私保护相比,我国只从用户个人层面考虑这一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用户的信息素养不够高,大多数人不会修改系统默认的隐私设置,因此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利用安全完善的信息技术来减少用户隐私悖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empirical 个体的隐私悖论还是大公司的信任危机:Facebook入华,为什么你对它又爱又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empirical 个体的隐私悖论还是大公司的信任危机:Facebook入华,为什么你对它又爱又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17151.html